為什麼叫海上絲綢之路?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海上絲綢之路是什麼意思?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尤其於兩宋年間,遊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誰知道“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什麼?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為什麼要建設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東部發展了,西部也需要發展,絲綢之路讓中西的商品、文化、宗教都有交流,同時可以加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聯繫。

海上絲綢之路又叫做

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瓷路”。

海上絲綢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形成於宋元時期,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這條航線由於運輸貨物的不同,又有許多別稱。隨著阿拉伯半島及東南亞香料的輸入,這條航線又被稱為“香料之路”。

為什麼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以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為特徵、連接中外海上貿易的交通線,由此建立起源遠流長的中外經濟、貿易和人文聯繫。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海上絲綢之路始終是東西方商貿流通、人員往來、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對中國和沿線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傳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價值理念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交通方式上,從傳統、單一的航海聯繫向立體的互聯互通轉變,包括航空、港口、高速公路、鐵路、信息通信等;貿易內容上,以傳統商品貿易為主向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產業對接並舉轉變;覆蓋範圍上,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友誼、合作與共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李培林表示,當前,中央作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決策部署,對廣州又是一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契機。

“海上絲綢之路是國際空間結構、地緣政治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戰略,是走向區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心靈共同體的理想構架。”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認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應當努力獲取四大紅利,即通過國際結構治理獲取和平紅利,通過經濟全球化獲取發展紅利,通過全球網絡化獲取信息紅利,通過可持續發展獲取生態紅利。

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也可稱為什麼?

香料之路,瓷器之路​

為什麼“香料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

印度尼西亞東北的馬魯古群島,是一個以盛產胡椒、丁香、豆蔻等香料聞名的群島,人們把它稱做香料群島。香料對於歐洲人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因為每當嚴冬到來以前,由於缺乏飼料,歐洲人只好把大批不作傳種用的牲畜宰掉,做成鹹肉,這就需要用胡椒、香料等調味品,但是歐洲並不出產這些東西,必須從東方運來。在新航路開闢以前,從東方到西歐的主要商旅通道只有絲綢之路。起初,香料是從馬魯古群島通過海路運到中國,再取道絲綢之路運到歐洲的。因為路途遙遠,香料的價格運到銷售地後,往往要高出產地幾倍。一磅豆蔻要賣到相當於3只羊的價錢,而丁香比豆蔻的價格還要高出三倍。由於獲利很大,所以亞洲商人一直對這條路保守祕密。善於經商的阿拉伯商人對此非常眼紅。浮們想繞開絲綢之路重新找一條通往香料群島的航路。於是,他們乘船向東航行。當到達印度以後,因為怕風向不對,沒有敢再向東航行。後來,阿拉伯商人終於弄清了季風的奧祕。每年便利用西南風渡過印度洋,直奔香料群島,等東北風起來以後再滿載著香料返航。這條從香料產地經印度洋到紅海或波斯灣沿岸再轉往歐洲的航路就是“香料之路”。1498年,葡萄牙的達?迦馬首航到達印度。從此,葡萄牙的船隊可以直接從歐洲駛往香料群島。1509年9月,葡萄牙的五艘商船乘著強勁的西南風第一次到達香料群島。兩個月後,他們沿著香料之路航行到印度。香料之路的航程很長,途中少不了要補充淡水、食物等東西。這樣,葡萄牙人用武力控制了亞洲南部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港口———馬來王國的首府馬六甲(馬六甲是香料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有了馬六甲不僅解決了航行必須品的補充,還可以牢牢地控制住這條香料貿易的必經之路。從此以後,葡萄牙人控制馬六甲海峽長達一個世紀之久。他們依靠香料之路,壟斷了歐洲人所需要的香料,從中大發其財。由於“香料之路”的作用同“絲綢之路”相似,人們就把“香料之路”稱作“海上絲綢之路”。

為什麼叫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

北方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耿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是一條起於現今中國四川成都,經雲南,到達印度的通商孔道。其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它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衝,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出現的時間及原因

時間: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點是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原因:1.宋朝時期,中國的航海技術已經有較大的發展,船體的隔艙、司南等對航海有極大促進作用的發明已經出現;

2.宋朝商業及其繁榮,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鼓勵商業活動,商業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極致;

3.我國以貴金屬為貨幣,在南宋時期,統治區域內並無較大規模的貴金屬礦藏,而貴金屬產量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須經過海運方可到達,促進了海上貿易的興起;

4.由於西夏、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相繼隔斷了中國與歐洲交往的路上通道,並對貿易商人徵收高額稅率,極大的抑制了陸路商貿,商人為將絲綢、瓷器、香料等貨物運至歐洲,換取高額利潤,只得改走水路,導致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叫海上絲綢之路?
上海為什麼叫做上海灘? ?
為什麼叫日上免稅店?
洱海為什麼叫海?
為什麼叫海昏侯?
大理的洱海為什麼叫海不叫湖呢?? ?
為什麼叫中國偉哥之父?
上海信陽為什麼叫申城?
為什麼叫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為什麼叫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