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斷除增益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佛教中的增益和損減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增益和損減就是字面的意思!

增益的一般含義簡而言之就是放大倍數;損減,節制;減少。《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漢書·貢禹傳》:“方今天下饑饉,可亡大自損減以救之,稱天意乎?” 漢 王粲 《爵論》:“以貨財為賞者,不可供,以復除為賞者,租稅損減。”

佛法裡的增益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增益就是增加、增長的意思,是用來表示善法的。

增益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增益的一般含義簡而言之就是放大倍數,在電子學上,通常為一個系統的訊號輸出與訊號輸入的比率,如天線增益表示定向天線輻射集中程度的參數,為定向天線和無方向天線在預定方向產生的電場強度平方之比 、放大器增益 表示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數,以輸出功率同輸入功率比值的常用對數表示等。

佛教加持什麼意思

梵語adhis!t!ha^na,巴利語 adhit!t!ha^na。音譯作地瑟□曩。謂互相加入,彼此攝持。原意為站立、住所,後轉為加護之義。又譯作所持、護念。佛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

密教認為大日如來以大悲大智隨順眾生、佑助眾生,稱為加;而眾生受持其大慈悲,則稱持。此一解釋,與‘瑜伽’(梵yoga )之義相同。即大日如來與眾生相應合一,如來三密與眾生三業相互相應,攝己入他,令其感知如來之慈悲,則可成就種種妙果以期成佛,此稱三密加持。日僧空海即根據此說,立‘即身成佛義’之說。三密加持有二種:(一)自行加持,即行者手結密印,口唸真言,心住三摩地之修法。(二)阿闍梨加持,即灌頂師就曼荼羅阿闍梨,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金剛薩埵入己身之修法。由此二種加持,現身可證菩提。

又大日經疏卷九舉出‘法界加持’之說,即諸佛、真言、眾生等之實相,皆是毗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稱法界加持。因眾生、諸佛菩薩與真如法界三事平等,故互相加入,彼此攝持感應。大日經要義鈔卷一舉出四種加持,即:法法加持、法人加持、人法加持、人人加持,其中法法、人人二種為同類加持,人法、法人為異類加持。

咒禁之作法亦稱加持。如五處加持,系行者為消除過去罪業,顯現本來具足之五智功德,以印契或杵鈴等法器加持身體五處(額、兩肩、心、頂及喉)。又有所謂加持香水,即心念香水,使之清淨,口誦明咒,持印契以加持。此外,尚有加持供物、加持念珠等,皆為清淨供物或念珠之禁咒法。其所用之印契、明咒等,即稱加持印明。

請問佛教中開光是什麼意思啊?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鑑三世群機。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牛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牛”字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讚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佈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

佛教的放焰口是什麼意思

放焰口的來歷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放焰口的原由 (一)餓鬼名。據《救拔餓鬼陀羅尼經》中所載,一日,釋迦尊者在迦毗羅衛國的僧伽藍所,正在為諸比丘和諸大菩薩以及無數大眾說法。這時,阿難尊者獨居於林中的寂靜中修禪定,到了三更之後,觀音大士化作了一位餓鬼的樣子,形容枯槁,面貌醜陋,頭髮散亂,腹大如山,咽喉如針縫一樣細小,面部上不停地噴火,來到阿難面前。阿難見到後,大吃一驚,問他這是因為什麼原因變成這樣的。餓鬼告訴阿難說,他的名字叫做面燃,他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他生前居心慳吝,貪婪並且不知足,所以死後墮入到餓鬼道中,變成這種身形,並且遭受種種痛苦。這個時候,餓鬼又告訴阿難說,你在三天之後命當終結,也將會生在餓鬼道中。阿難一聽,大驚失色,急忙到世尊處哀求救度。佛陀於是為他說《焰口經》,囑咐阿難按此經中所說施食之法去做,便能施飽食於恆河沙數的餓鬼和諸天仙等,不但不會墮落到餓鬼道,而且能夠延年益壽,諸鬼神也會常來護持,遇事吉祥。從此之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持密教的人每人必行的儀式,也成為了寺院中度化亡靈的一種最常見的佛事活動。

(二)為一種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之施食餓鬼之法事。該法會憨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又作放焰口。昔時,阿難於林中習定,見一餓鬼(名為焰口)形容枯槁,面貌醜惡,頭髮散亂,爪甲長利,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面上噴火,阿難駭而問其故,餓鬼告以生前居心慳吝,貪不知足,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是身形,長年受餓,備受諸苦。餓鬼復謂阿難三日後亦當命盡,墮餓鬼道。阿難大驚,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為說焰口經及施食之法,謂其若能施飲食予恆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

歷史沿革 其法於諸經所載,有詳略之別。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載,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面及諸餅食等,以右手按於器上,誦咒七遍,並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等四如來名號,然後彈指七遍,取於食器,展臂瀉之於淨地上。後人據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增益科儀,遂有敬供與悲施二部,敬供可分升座、入定、灑淨、歸依、道場觀、獻曼荼羅,普供養等七項;悲施可分入定、召請、顯施食、滅障、密施、迴向等六項。作此施法,宜於戌亥二時(晚間七時至十一時),因過此時段則鬼神不得食。

最早傳入我國有關焰口之經典為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及甘露陀羅尼咒。二書中各載有真言,名為變食真言、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其後,不空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為同本異譯。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不空所譯儀軌經前半部之起源部分別出單行本)、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其中,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所述行法次第為:破地獄真言、召餓鬼真言、召罪真言、摧罪真言、定業真言、懺悔真言、施甘露真言、開咽喉真言、七如來名、發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養真言、奉送真言。此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

佛教中紅,白,黃,綠,黑色,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你好,在佛教中無色分別代表:

分別代表五種法門:

敬愛,

息災,

增益,

降伏,誅殺。

佛教中所說的「執著」是什麼含義

俗話說就是:一根筋、認死理。

嚴謹的定義見下:

【執著(梵abhinives/a,藏mn%on-par shen-pa)】

謂封執堅著。又單稱‘執’或‘著’,亦稱‘計著’。即由虛妄分別心封執堅著我及法等。亦即將虛妄非實的人我及萬法,執以為實有自性。執之著之,而起種種迷妄顛倒、虛偽不實之見解。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四〈無常品〉雲(大正16·611a)︰

‘大慧!於一切法,如言取義,執著深密,其數無量。如所謂相執著、緣執著、有非有執著、生非生執著、滅非滅執著、乘非乘執著、為無為執著、地地自相執著、自分別現證執著、外道宗有無品執著、三乘一乘執著。大慧!此等密執,有無量種,皆是凡愚自分別,執而密執著。此諸分別,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執著有無,欲樂堅密。’

《大般若經》卷四八五雲(大正7·463c)︰‘由執著故分別諸法無所有性。’《三無性論》捲上雲(大正31·868a)︰‘凡夫執名分別義性,謂名即義性,此為顛倒。是故但有分別,無有實體。’又《顯揚聖教論》卷十六雲(大正31·557c)︰

‘由唯依名起義執故,譬如唯有諸行無始流轉自性,異生數習力故於自他相續起眾生邪執,如是於長夜中串習言說薰修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計,執有諸法,此法邪執猶如眾生妄增益故當知顛倒。’

此謂分別假名以為有實,對之而生妄執。

關於能執之識體有異說,《轉識論》謂依緣第八識有第二執識,第七識以執著為體,與四惑相應。又依《成唯識論》卷九所述,安慧等雲執廣通三性有漏心,其中,五、八識有法執,第七識有人執,第六識通二執。護法等雲五、八識無執,六、七二識有執。

關於執與障之別,《成唯識論演祕》卷一(本)以二句分別之,即(大正43·817a)︰‘(一)但執皆障,謂障自性及業果中心心法者,有二分故;(二)但障非執,即業及果非心心所者,無二分故。’此謂‘執’有能取、所取二分之限,故較狹。‘障’亦通於非業及果之心心所法,故較寬。

◎附一︰姚長壽〈我執與法執〉

我執和法執,又稱人法二執,或生法二執。這是兩種錯誤的執見。執有常一自我的實體,叫做我執。執諸法皆有實體,叫做法執。

我執在小乘部派佛教裡有各種說法。有部設人我、法我二我,否定作為個體生命的我(人我),但認為有構成存在要素的實體的我(法我)。犢子部、正量部等認為有一種非即非離蘊的我,這種我既非帶有五蘊假合而成的個體(蘊),也非五蘊以外稱為我的我(離蘊),而是同五蘊非即非離的我。經量部又有勝義補特伽羅之說。《成唯識論》卷一把佛教以外以及部派佛教裡的各種我的說法分成三類︰即蘊我(世間一般說法)、離蘊我(數論、勝論、經量部等)、非即非離蘊我(犢子部、正量部等),並一一予以破斥。

大乘佛教不僅否定人我,而且也否定法我。五蘊諸法,但有假名,如幻虛假,無有定實,說人法二無我,一切皆無自性空。《成唯識論》把我執和法執各分為俱生起和分別起兩種。俱生起,指無始以來熏習於虛妄分別,由此為內因,出生後存於六、七二識,起任運妄執。第七識的妄執相續不斷,第六識的妄執時有間斷。分別起,指由非理學說和見解而起的妄執,存於第六識的妄分別。

《成唯識論》卷五(大正31·24b)︰‘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又《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捲上(末)(大正43·628a)︰‘有法不帶人,人用必帶體。人執定有法。’即法執迷於諸法的體,我執迷於諸法的用。

因為同一煩惱有我執和法執兩個方面,所以分別立為煩惱障和所知障。即迷於諸法的體者謂所知障,迷於諸法的用者謂煩惱障。比如,有情皆為五蘊假合,如果對之而起貪愛,這就是對五蘊如幻虛假不能通達。由......

佛教開光是什麼意思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

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鑑三世群機。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牛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牛”字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讚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

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佈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慧,對諸法......

佛教點一盞燈的意思

光明代表智慧,闇黑代表無明。

開啟智慧之光明,則能破除無明之闇黑。

點一盞燈,則取其闇黑至光明之轉換,喻意為:

“除去無明,生於慧明,滅於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長阿含經》卷15)

“若能須臾念如來,乃至一念功德力,永得遠離諸惡趣,智慧日光滅痴闇。”(《華嚴經》卷2,佛馱跋陀羅譯本)

“眾生盲闇愚疑痴苦,佛欲令其生淨眼,是故為然智慧燈,善目於此深觀觀察”(《華嚴經》卷2,實叉難陀譯本)

“智慧光明能破黑闇,悉能照明善惡之道,能開眾生善心蓮華,能令眾生善根成熟,增長善芽乾煩惱海,具智慧翼遊空無礙,喻之如日。”(《大方等大集經》卷1)

“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千百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維摩詰所說經》卷1)

此例在經中,不勝枚舉,略舉經文如上。

每位修行者若能開啟自性光明,則能饒益無盡眾生。

是以:一燈能滅千年闇,一燈能燃無盡燈。

供參~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中斷除增益的意思?
佛教中增益的意思?
佛教中受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迴響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普羅是什麼意思?
佛教講聰明智慧的意思?
佛教中護持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未學是什麼意思?
請問佛教中開光是什麼意思啊? ?
窮當益堅中的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