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誕是在每年農曆?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無論是南海神還是洪聖王,祭祀的誕日定在每年,南海周邊的民眾都會前來祭祀

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官方祭海的場所。但作為神靈,南海神的神力無疑也是普通百姓生活所需要的一種精神保證。自古至今,南海神在民間同樣擁有極大的魅力,民間祭拜的熱情絲毫不遜於朝廷。

一、古代波羅誕

南海神誕又稱“波羅誕”,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傳統,誕期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二月十三日為正誕。每逢神誕,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來到廟頭村,南海神廟周圍熱鬧非凡。當地民間有“第一遊波羅,第二娶老婆”之俗語流傳,可見民間對神誕極為重視。

菠蘿誕是怎麼來的?

波羅誕 “波羅誕”的時間 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是廣州市黃埔的菠蘿誕。 什麼是“波羅誕”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舉行,其中十三為正誕,也叫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 “波羅誕”廟會是珠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間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宋代詩人劉克莊的《即事》詩中,就描述了“波羅誕”廟會的盛況。菠蘿廟會期間,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參觀遊覽人數達數十萬。廣州民間俗語有云“第一遊波羅、第二娶老婆”,可見廟會影響之大。 菠蘿廟會起源於何時,今已難考證,一說是明朝,但從宋代劉克莊《即事》詩中的記載:“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 當時廟會可能已經有了。在每年一度的“波羅誕”期,南海神廟周邊地區鄉民延續著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間傳統和習俗,祈求國泰民安,海不揚波,出入平安。因此說菠蘿誕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節日,而且富有廣州地方特色。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創建於隋開皇14年(公元594年),已有1410多年的歷史,為祭祀南海神祝融而建,是我國古代由歷朝官方拜祭的四大海神廟中規模最大最古老、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是南方古碑刻保存較多的廟宇之一,也是廣州古樹名木編號的起點。1962年7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神廟宏偉深廣,前堂後寢,1985年後經重修復原,重建了大殿、碑亭、頭門、儀門。廟前西側有一土埠名章丘,昔為觀望海上日出之地,築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樑架簡潔,亭旁古木蓊鬱,高聳一株紅豆古樹。南海神廟及鄰近的浴日亭以“扶胥浴日”之美譽在宋、元、明、清均列為“羊城八景”之一。歷朝歷代都有拜祭,而且用的是王侯之禮,這裡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很多商人在此先拜海神,然後揚帆出海,遠赴南洋、印度,直達西亞一帶。 南海神廟是南海絲路最早的出發地,是我國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南海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後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它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從3世紀起,廣州已取代徐聞、合浦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來,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有多條航線,目前廣州市內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有20多個,包括南海神廟、懷聖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賢古墓、華林寺、蓮花塔、沙面西式建築等,其中南海神廟是南海絲路最早的出發地。 “波羅誕” 的由來 相傳唐朝時,一位天竺(印度)屬國波羅使者來華,因故誤了歸期,終老於廣州,後被封為“達奚司空”,建海神廟供奉。因其來自波羅國,帶來波羅樹,在南海神廟種植了波羅樹,神廟在民間又被稱為“波羅廟”,設定的生日也被稱作“波羅誕”。因此南海神誕也就被稱作“波羅誕”。 2007年3月27日,第三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活動開幕。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向東生、潘勝燊及市文化局、黃埔區有關負責人出席開幕式。......

南海神誕為什麼又是波羅誕,南海神廟波羅誕的由來和歷史

宋朝劉克莊《即事》詩寫到:“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當下,這該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民間影響最大的廟會了。廟會祭祀的是南海神,農曆二月十三是其正誕。本來的南海神誕怎麼又成了波羅誕,二者是一回事嗎?顯然不是。 南海神,是古人所認為的東南西北四海海神之一,《山海經》中已有此種說法。與四海海神對應的還有四方方位神,南方之神是祝融,“其都南嶽”。到了漢代,海神與方位神合流,祝融又成了南海神,用韓愈的說法,“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為什麼?清朝學者屈大均說了:“四海以南為尊,以天之陽在焉。”然而,祝融不是火神嗎?屈大均是這樣闡釋的:“火之本在水,水足於中,而後火生於外。火非水無以為命,水非火無以為性。水與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為水火之帝也。”

再看看波羅的得名。瀏覽諸多文章,大抵皆言因廟中有“夷人”或“番僧”種下的波羅樹,並且點明這個番僧叫做達奚,達摩的小弟弟。根據宋朝阮遵的說法,達摩當年是帶著兩個弟弟“由天竺入中國”,經過南海神廟的時候,“欵謁王,王留與共治。達奚不可,揖欲去,俄死座間,化為神”。因為這老外“植波羅樹,不克歸,立化於此。故至今海神廟土人皆呼為波羅廟”。

波羅誕的由來

相傳唐朝時,一位天竺(印度)屬國波羅使者來華,因故誤了歸期,終老於廣州,後被封為“達奚司空”,建海神廟供奉。因其來自波羅國,帶來波羅樹,在南海神廟種植了波羅樹,神廟在漢族民間又被稱為“波羅廟”,設定的生日也被稱作“波羅誕”。因此南海神誕也就被稱作“波羅誕”。2005年,廣州市將南海神廟管理使用權移交黃埔,並創辦了廣州民俗文化節,將民俗文化與傳統節日“波羅誕”結合起來,成為廣州市民文化生活的又一個亮點。2007年3月27日,第三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活動開幕。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向東生、潘勝燊及市文化局、黃埔區有關負責人出席開幕式。黃埔區委書記陳小鋼表示,今 年將依託黃埔軍校、南海神廟等品牌效應,加快發展革命軍事教育遊、民俗文化古蹟遊、鄉村農業生態遊等旅遊項目。啟動“農家樂”鄉村旅遊和古民居的綜合開發,將南海神廟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啟動南海神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波羅誕”、“波羅雞”等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2008年,第四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分別榮獲中國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及“2008年中國十佳民俗節慶獎”、“改革開放30年·中國節慶傑出典範獎”。2012年,廣東省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落戶“波羅誕”,與第八屆廣州民俗文化節結合舉辦,取得巨大成功,該節慶已逐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間民俗文化盛會,並已列入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品牌活動之一。2013年3月20日至3月26日(農曆二月初九至二月十五)第九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將於南海神廟盛大舉行,並開展仿古祭海儀式、章丘詩會、水神慶會、五子朝王、花朝盛典、梨園薈萃、美食共饗等精彩活動。

關於波羅粽的資料~(為了下一代的學習,知道的就來~)

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根據資料顯示,菠蘿廟會的確切起源時間,今已難考證從,最早在宋代劉克莊《即事》詩中的已有記載到:“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估計當時菠蘿廟會可能已經存在了。因此可以說菠蘿誕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節日,而且富有廣州地方特色。

每逢“波羅誕”到來,南海神廟附近社區的居民就會組織起來,齊聚祠堂共包粽子,用來祝賀節日贈親送友,鄰里和諧,歡聲笑語,融融一堂,為傳統節日營造了熱鬧喜慶的氣氛。“波羅誕”吃粽的講法,就是要“留下種子”,多子多福。菠蘿粽本是以前廟會時鄰近十五鄉各家各戶到神廟朝拜時用的供品這種古老的鄉俗一直延續至今,後來更變成了村民們招待親朋的桌上美食,而來廟會的每位親朋都必定吃上一口美味的菠蘿粽,以祈求平安,順利。

波羅粽與珠三角地區民間粽子用料大同小異,甜的是梘水粽,鹹的是糯米包豆夾鹹肉。波羅粽風味獨特出在粽葉和蒸煮方面。波羅粽的粽葉不稜冬青、不用竹葉,也不用荷葉而用蕉葉。用來包粽的蕉葉很講究。每年八月以後,村民就開始採集蕉葉回家,先用開水泡煮,殺青、祛除蕉葉的苦味。然後涼幹晒乾,保留了蕉葉特有的植物芬芬味道。用這些蕉葉包好粽後,放在鐵鍋或大缸大甕裡,用木柴明火蒸煮八個小時,使包料融為一體,吃起來口留餘香、風味可人,波羅粽的製作起源於波羅廟十五鄉,尤其是廟頭村。每年波羅誕到來的時候,波羅廟十五鄉為村民就忙碌起來。一方面,要準備應節工藝和商品,波羅誕期間拿去廟會出售,一方面要迎接親朋好友的到來。這時,小孩忙著玩,年輕人忙著逛廟會、採紅豆、會相好,大人忙著做生意,老人家忙著看大戲,觀雜耍、村中沒了閒人。如何去招呼親友的到來呢?於是村民就想了個辦法,廟會前夕就蒸好了一大鍋波羅粽親友來到把家門鑰匙給親友,囑咐餓了自己開門取棕吃,久而久之,成為習俗。但是傳統的波羅粽與我們常見端午粽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一是波羅粽是用芭蕉葉包的,而不是竹葉;二是波羅粽包得實,煮熟後可以切片吃。

波羅誕的簡介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舉行,其中十三為正誕,也叫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它是珠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間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宋代詩人劉克莊的《即事》詩中,就描述了“波羅誕”廟會的盛況。

粽子在什麼時候吃

端午節中午。把進餐時間定在2點30分,在2點28分鐘吃,最好吃.

“菠蘿”這個名稱有何典故呢?

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今年是3月20日—22日)是黃埔菠蘿誕的“大喜”日子。

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

菠蘿廟會起源於何時,今已難考證,一說是明朝,但從宋代劉克莊《即事》詩中的記載:“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

當時廟會可能已經有了。因此說菠蘿誕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節日,而且富有廣州地方特色.

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稱菠蘿廟。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南海神廟創建於隋開皇14年(公元594年),為祭祀南海神而建。南海神廟宏偉深廣,前堂後寢,1985年後經重修復原,重建了大殿、碑亭、頭門、儀門。廟前西側有一土埠名章丘,昔為觀望海上日出之地,築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樑架簡潔,亭旁古木蓊鬱,高聳一株紅豆古樹。“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曆2月10日至13日舉行,也叫菠蘿誕,參觀遊覽人數達數十萬,已逐漸成為廣州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菠蘿誕的風俗習慣

菠蘿誕的獨特風俗

菠蘿誕與菠蘿誕廟會

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具有廣州地方特色的菠蘿誕了,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菠蘿廟會也成為了南海神廟一年一度的廟會了,同時也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

波羅誕廟會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傳統廟會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歷史,當地有“第一遊波羅,第二娶老婆”之說。每年的菠蘿廟會都有上萬市民來到南海神廟,趕了一次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最盛大的民間廟會,享受了由菠蘿雞、風車、金菠蘿以及裹蒸粽組成的視覺盛宴。

菠蘿誕與菠蘿雞

波羅誕買波羅雞,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波羅誕的習俗之一。這波羅雞並非真雞,而是一種工藝品。相傳因為達奚司空死時,人們聽見有雞叫,才循聲找到達奚司空,從此,人們認為那隻雞就是“神雞”。以後,“神雞”的故事便越傳越遠,成為一個反映中國與世界人民友好往來的美好的古老民間傳說。現在,每逢農曆二月十三日南海神誕期,南海神廟所在的扶胥鎮及附近各鎮的村民便來到這裡進香禮拜,祈求平安,盛時達10多萬人。同時,根據“神雞”的古老傳說,人們用硬紙糊上泥,做成雞的形狀,粘上色彩繽紛的雞毛,在南海神誕時出售,以紀念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傳播友誼的異域人達奚司空。人們到此除虔誠拜祭之外,還會買回幾隻波羅雞回家,祈求健康,好運氣,福氣滿盈。據說,在每年售出的十萬只波羅雞中,有一隻雞會啼,誰買到它,南海神將會賜福給買主。

每年波羅誕,數千百隻波羅雞被遊客搶購一空。曾經有一位遊客聽了菠蘿雞的傳說,笑對菠蘿雞攤主老人說:“你們年年賣這麼多波羅雞,一定發了財,生活過得很好了。”攤主老人不作正面回答,他笑口吟吟地說這裡流傳一句民謠:“兩造禾,一造瓜,一造雞公唔(不)在話,有女唔嫁廟頭,差!差!差!”那信遊客便接著說:“這麼說來,廟頭村是有仔唔憂冇(無)老婆了。”霎時間,引發了遊客們一片歡聲笑語。人們爭相購買波羅雞,攤主忙個不停。可見,菠蘿雞的傳說對廣州市民的影響可謂深遠了。

波羅雞是能看不能吃的工藝品,而品嚐芳香可口的波羅粽子又是波羅誕的另一習俗。“波羅粽”作為“波羅誕”的傳統食品,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濃而不油膩,在珠三角地區有不小的名氣。

菠蘿誕與“菠蘿粽”

每逢“波羅誕”到來,南海神廟附近社區的居民就會組織起來,齊聚祠堂共包粽子,用來祝賀節日贈親送友,鄰里和諧,歡聲笑語,融融一堂,為傳統節日營造了熱鬧喜慶的氣氛。“波羅誕”吃粽的講法,就是要“留下種子”,多子多福。

波羅粽與珠三角地區民間粽子用料大同小異,甜的是梘水粽,鹹的是糯米包豆夾鹹肉。波羅粽風味獨特出在粽葉和蒸煮方面。波羅粽的粽葉不用冬青、不用竹葉,也不用荷葉而用蕉葉。用來包粽的蕉葉很講究。每年八月以後,村民就開始採集蕉葉回家,先用開水泡煮,殺青、祛除蕉葉的苦味。然後涼幹晒乾,保留了蕉葉特有的植物芬芬味道。用這些蕉葉包好粽後,放在鐵鍋或大缸大甕裡,用木柴明火蒸煮八個小時,使包料融為一體,吃起來口留餘香、風味可人,波羅粽的製作起源於波羅廟十五鄉,尤其是廟頭村。每年波羅誕到來的時候,波羅廟十五鄉為村民就忙碌起來。一方面,要準備應節工藝和商品,波羅誕期間拿去廟會出售,一方面要迎接親朋好友的到來。這時,小孩忙著玩,年輕人忙著逛廟會、採紅豆、會相好,大人忙著做生意,老人家忙著看大戲,觀雜耍、村中沒了閒人。如何去招呼親友的到來呢?於是村民就想了個辦法,廟會前夕就蒸好了一大鍋波羅粽親友來到把家門鑰匙給親友,囑咐餓了自己開門取棕吃,久而久之,成為習俗。但是傳統的波羅粽與我們常見端午粽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一是波羅粽是用芭蕉葉......

波羅誕的習俗

在波羅誕期間包粽子,是廟頭社區一帶(即傳統的廟頭十五鄉)沿襲多年的風俗。“波羅粽”作為“波羅誕”的傳統食品,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濃而不油膩,在珠三角地區有不小的名氣,波羅粽延續了800多年曆史。每逢“波羅誕”到來,南海神廟附近社區的居民就會組織起來,齊聚祠堂共包粽子,用來祝賀節日贈親送友,鄰里和諧,歡聲笑語,融融一堂,為傳統節日營造了熱鬧喜慶的氣氛。波羅粽與珠三角地區民間粽子用料大同小異,甜的是梘水粽,鹹的是糯米包豆夾鹹肉,其獨特性體現在粽葉和蒸煮上。波羅粽粽葉不用冬青、不用竹葉,也不用荷葉而用芭蕉葉。每年8月以後,村民就開始採集蕉葉回家,先用開水泡煮,殺青、祛除蕉葉的苦味。然後晾乾晒乾,保留了蕉葉特有的植物芬芳。波羅粽要包得實,普通端午粽切開就散,波羅粽可以切片吃。以往還有風俗,買了波羅粽,要掛在小孩脖子上一個,寓意豐衣足食。傳說粽子的形狀可以辟邪,吃的粽子越大,越可以保平安。 “五子朝王”歷來是“波羅誕”廟會的一項盛大民俗文化活動。據清·嘉慶年間崔弼撰編的《波羅外記》記載,南海神廟誕期(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稱“波羅誕”,內容有“萬眾同歡”、“海上狂歡”、“四鄉會景”、“商鋪市集”等項活動。其中“四鄉會景”就是“五子朝王”。傳說南海神有5個兒子,大兒子“大案”,二兒子“源案”,三兒子“始案”,四兒子“長案”,五兒子“祖案”。其中三兒子外號“硬頸三”(“硬頸”是廣州話,意為“脾氣倔強”),因為脾氣壞,不孝順,每年都是反方向被擡進廟中。五子神像分別由南海神廟附近的鄉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鄉村號稱波羅廟十五鄉。從明代開始,“五案”在“波羅誕”正誕之日,都由十五鄉鄉民擡到南海神廟中庭,向南海神祝壽,稱“五子朝王”,也稱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五子朝王”時,各案由鄉民擡起巡遊,標旗引路,羅傘蓋頂,十八般武器護衛,鼓樂齊鳴,盛裝巡遊的隊伍,浩浩蕩蕩從各鄉會集南海神廟進行祭祀活動。祭祀完畢,各案由各鄉擡回。神像返回三鄉,各鄉自設祭壇,大人小孩雲集迎接神像,有的鄉村還舞龍舞獅助興。“五子朝王”活動反映了鄉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體現了鄉民對民富物豐的追求。2007年舉辦“波羅誕”千年廟會時恢復了這項活動,參與的鄉民更多,更增添了活動熱烈、祥和的氛圍。 “花朝盛會”系列民俗活動是極具特色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給遊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花朝節,簡稱花朝,又稱“挑菜節”,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女兒們拜花祈福、愛花、賞春、比美的日子。據載,昔日的南海神廟在“波羅誕”正誕之後便舉行“花朝節”(農曆二月十四、十五兩天)活動,女兒們在這天相約來到南海神廟,行拜花之禮。其時,四鄉民眾白天祭神營商、詩文會友、款待親朋,晚上聽戲娛樂、漁歌唱晚。2008年以來,廟會恢復了中斷近百年的花朝節活動,通過舉辦拜花祈福(拜花)、賞花詠春(賞花)、百花爭豔(比美)、中國古代服飾創新設計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花朝節”文化內涵,在民俗傳承中賦予其時代的積極內涵。

相關問題答案
南海神誕是在每年農曆?
南海觀音是哪裡人?
南海影視城在哪裡坐車?
定海神針是什麼生肖?
南海到底是誰?
發定海神針是什麼意思?
今年農曆有多少天?
每年的聖誕節是哪一天?
去泰國甲米旅遊,是住蘭塔島好還是住在甲米的奧南海灘好呢?大概需要玩幾天? ?
山南海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