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訓練孩子的語言?
怎樣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外在表現,它是交際、學習、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了。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認為訓練孩子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效果更好一些:一、教師應親近孩子教師應主動親近孩子,給予孩子們父母般的關愛,讓孩子們對教師有一種信任感、親近感。在親近孩子的過程中,教師應進行角色轉換,使自己富有童趣,具有童心,和孩子們一起“侃天說地”,甚至一起“數天上的星星”,聽小鳥唱歌,看小河舞蹈……由此創設良好的人際語言氛圍,在教師的引導、參與下,培養學生敢於表達的習慣和能力。二、教師應多一份賞識賞識是一種愛,一種讚揚,一種默許。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並且真誠地讚揚孩子時,將會給孩子灑下春雨般的滋潤,蘊育無限的語言綠地,也會給他們增添無窮的自信。至此,教師的賞識激發了孩子說話的積極性,點燃了“求知慾”的火把,解開了“表現欲”的繩索,即便是膽小的孩子,也能在賞識的雨露下活躍起來。三、教師應多一些童趣童趣,是孩子特有的童心、樂趣,是他們形象思維、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孩子們因為具有童趣,所以他們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他們因此生活在他們的世界裡,而非世俗的世界。所以,教師此時不是“大人”,而是“孩子”,是“懂事”的孩子,他與孩子們交流的語言是兒童化的語言。由此,為孩子們創設了一種寬鬆愉悅的精神環境,使孩子們生活在濃濃的、具有童趣的、愛的氛圍中,師生間沒有心靈距離,情感交流如三月融融的陽光。四、教師應創設交際情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交際環境,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交際氛圍,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交流慾望,樂於交流,這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只侷限於課堂,那不算是全面的培養,我們還應放眼於課外,充分利用祖國的山山水水、蟲鳥魚獸、花草林木來薰陶、感染孩子,啟發他們的心智,利用綺麗壯觀的自然風光來解除學生心靈上的束縛,使他們的言語變得豐富而多彩。總之,從小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從一定程度上說,它決定著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怎樣培養”是方法論的問題,它需要我們去鑽研,探索,發展。
怎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判斷孩子智力發展的水平如何,言語表達能力是一個重要指標。許多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琴棋書畫各種專長,卻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卓見成效的技能培養——培養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言語表達的流暢、敏捷、精確,一方面是孩子現有思維能力的反應,同時又對孩子大腦發育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呢?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與孩子平等交流”。多向孩子提一些問題,由孩子自己來表述;當孩子表述出現困難時,換個角度進行提問,或是給出一些提示,切忌粗暴打斷或是由家長“代勞”。例如,家長讓孩子講講今天學到的故事,許多孩子講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說不下去了,此時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什麼人呢?” “哪吒!” “哪吒都做什麼了?”“哪吒鬧海!” “是嗎?那你給我們講講哪吒鬧海的故事好不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誘,他們的精細加工和言語組織的能力就會得到逐步改善。相反,家長若是面露失望,催促孩子“說啊!” “很久很久以前怎麼了?”甚至於責備孩子“每回都這樣,故事講半截就沒了”,如此種種,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並徹底扼殺了孩子自我表達的慾望。 學習“有效、準確”的表達,組織自己的思維,畢竟是個費腦筋的事,因此,父母在做到了“平等交流以後”,還需要創設一個讓孩子願意“表達”的情境。對於學前兒童來說,遊戲情境不失為最佳選擇。下面介紹幾個參考遊戲,家長可從中尋找出更符合自己孩子實際情況的方法。 看誰說得快 媽媽做考官,爸爸和孩子“同臺競技”。媽媽拿出兩張卡片,一張畫著鴨子,一張畫著老鷹。請爸爸和孩子看清楚,卡片上畫著什麼。媽媽問“鴨子會游泳,老鷹——”,爸爸迅速回答“老鷹會飛”,這樣,孩子就明白了遊戲的規則。遊戲繼續進行,媽媽問“蘋果是綠色的,香蕉是——”,請孩子接答“香蕉是黃色的”。遊戲過程中,如果出現答案的分歧,經過三人討論,最終由考官裁決。爸爸與孩子以競爭的形式參與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在“時間壓力”下迅速反應、準確表達的能力。該遊戲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道具,在生活中隨時進行,並最終過渡為由孩子來當考官: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爸爸比媽媽高,媽媽比我高;雞蛋孵出來變小雞,蝌蚪長大了變青蛙…… 你說我猜 這個遊戲是鼓勵孩子把隨時想到的東西,在不說出名字的情況下,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然後由爸爸媽媽來猜,誰先猜到誰獲勝,如果都能很快猜到,表明孩子的表達非常成功,應當給予適當獎勵。媽媽可以先做示範:“我現在想吃一樣東西,它紅紅綠綠的,又圓又大,咬一口特別脆,明明這幾天午飯後都吃過的……”“是蘋果!”孩子回答。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把要猜的東西集中在簡單的形狀、顏色、位置的描述上,如吃飯時問“我現在想吃離我最遠的那盤菜,裡面是紅色的東西,媽媽,你猜是什麼?”以後可以慢慢地涉及一些抽象的題材,如“我長大了要當特別有本事,專門搞發明創造的人,爸爸你猜是什麼?”另外,父母還應該鼓勵孩子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說法來描述同一個事物,把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巧妙地結合起來。 小小工程師 準備兩套相同的積木玩具,分工如下:孩子當工程師,媽媽當裁判,爸爸當操作工。工程師與操作工必須背向而坐。工程師按某一圖紙搭建積木,邊做邊說,把當前選擇哪塊積木,擺放在什麼位置,如何擺放等一切細節,詳細告訴操作工,要求描述準確,表達清楚,同時操作工也按照指令搭建積木,不清楚的地方及時向工程師提問,工程師給予及時反饋。限時一刻鐘,看操作員最終能否和工程師搭建得一樣。其間如果有任何違反規則的行為,如操作回頭看,裁判則要予以制止。遊......
如何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孩子認識世界、汲取知識、擴大眼界,都要憑藉語言進行。一般來說,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往往求知慾強,知識面廣,智力發展也比較好。從人類掌握語言的規律來看,總是在掌握口語的基礎上才學習書面語言的。因此,在學前階段發展和培養孩子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為他們以後進入小學學習書面語言作好準備。同時,口語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往往性格活潑、開朗,思維活躍,喜歡與同伴、成人交往,口語能力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每個生理髮育正常的孩子都會說話,但每個孩子說話的水平卻不盡相同,年齡越大,這種差異就越明顯:有的能說會道,有的卻不善表達。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家庭及幼兒園的語言教育。學前階段(包括先學期)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最關鍵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條件的改善,原來孩子一歲半左右開始主動說話的時限提前了一兩個月甚至更多。往後的幾年裡,孩子語言發展迅速,到6歲時,孩子不僅已能掌握全部本民族語音和相當數量的詞彙,而且初步形成語法結構,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迅速,產生了內部語言。兒童學習語言都要經歷相同的幾個階段,然而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及教育,兒童語言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智力也就會受到影響。 如何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家長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提供各種機會,多與兒童交談 語言本身是在交往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只有在廣泛的交往中,感到有許多知識、經驗、情感、願望等需要說出來的時候,語言活動才會積極起來。如果兒童從小不與人交往,口語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因此,增加幼兒與成人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是發展口語的有效途徑。兒童較容易記住自己所使用的話語,因而要多給兒童提供說話的機會,鼓勵他運用語言。例如,當你正在做某件事時,可以邊做邊講給孩子聽,講講這樣做的原因,做這件事的程序、方法,對於一些簡單的過程或重複的程序也可以向孩子提問,鼓勵兒童思考並回答問題,這樣,一方面教孩子學會生活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啟發孩子的語言表達,開發孩子的智力。 在與孩子進行交談的過程中,也許你會發現孩子表達上的許多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家長不要直接去糾正他們的錯誤,應採用兒童易於接受的方式和他們談話,併為兒童提供正確的說法。這樣能夠鼓勵孩子積極表達,不至於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2)要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生活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沒有豐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豐富的語言。語言不是空洞的,它是代表著一定的內容的,這些內容,只有在孩子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交往中,與具體事物的接觸中,才能得到。兒童的生活豐富,眼界開闊,知識面廣,可以說的內容就多,反之則不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與生活在偏僻山區的孩子相比,口語能力就大不相同。家長可以安排各種活動,讓孩子接觸各種事物。如帶孩子出外散步、旅遊,領略大自然、城市建築的美景,瞭解周圍環境的各種變化,觀察人們的各種活動,參觀一些博物館、展覽會,選看一些合適的電影和電視……家長應在這些活動中,不斷與孩子交談,啟發開導孩子,使孩子能從各種活動中不斷地發現新事物,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也就能“言之有物”,談話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 (3)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兒童十分喜歡模仿,也極善於模仿,模仿是兒童學習口語的重要基礎。孩子會模仿成人的準確而優美的語言;同樣,對有缺陷的語言,也會照單全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孩子的發音、用語。甚至說話的聲調、語氣、速度與他身邊的成人如出一轍。因此,為兒童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絕對重要。家長必須注意自身的語言修養,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範式,有......
怎樣訓練孩子的口才
東子:家長要為孩子練口才提供環境。 范姜國一:我家就是一個口才訓練基地。 爸爸東子 ——— 既然口才對一個人的發展如此重要,既然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口才的培養,那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口才?培養孩子的口才不像輔導孩子學語文、數學那樣,有章可循,有書可依,家長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在這裡,我就把培養依依口語表達能力的一些體會和感悟說給大家聽聽。 我覺得,要讓孩子有口才,首先要從發音抓起,這是語言發展的基礎。 而要孩子有正確的發音,育人者必須用普通話語音來做示範。一個人要想口才好,會說普通話是最基本的要求。試想,一個人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聽起來極具口才,可是因為是一口方言,說了些什麼,沒有人能聽得懂,如此之“口才”,又有何意義呢? 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探討問題的重要工具。我一直認為,說好普通話,是個人素質的一種體現,作為現代人,必須說好普通話。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普通話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推廣、普及普通話成為每個公民的義務。所以普及普通話要從孩子抓起。對於孩子來說,學說普通話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更好地運用語言這個交流工具,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需要。 教孩子說普通話,首先父母要會說普通話。因為孩子小時候學習語音,主要是靠模仿。如果父母說著一口方言,孩子勢必說同樣語調的話。因此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話水平,為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平時要用普通話同孩子說話,讓孩子學說標準的普通話語音。如果孩子有發得不準確的語音,要結合日常生活有關內容進行反覆訓練,進行強化練習。 有些家長無論如何也說不好普通話,那也不必犯難。可以播放用標準普通話播音的磁帶,引導孩子去模仿;多讓孩子和說普通話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多鼓勵孩子用普通話朗誦兒歌,背繞口令……小孩子在語言方面的領悟能力和模仿能力特別強,只要用心引導,孩子會很快打下說普通話的基礎。而且,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學校裡把普通話作為職業語言,要求每個老師都用普通話授課,孩子們在說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基本上都可以流利地說好普通話了。 在我家裡,普通話絕對是“家庭主導語言”。我生在吉林,東北方言本就接近普通話,加之我從小注意糾正個別字的方言發音,所以一直說著相對標準的普通話。尤其後來經常接受電視訪談,而且在電臺主持節目,走上大學講臺授課,我越發注意自己的發音,努力做到發音準確。 而我妻子畢業於師範院校,普通話訓練是大學學習期間必修的重要課程之一,工作後更是將普通話作為職業語言。 聽兒童故事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一、創設有利於孩子表達的語言環境,使孩子有話敢說 寬鬆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孩子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它體現了父母與孩子關係上的平等,體現了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尊重,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話敢說,有話願說。對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以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支持和引發孩子表達的願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同時,鼓勵孩子大膽表達,提倡敢說先於正確。因為每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有差異的,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抓住時機,選擇適宜的談話內容、方式和場合,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引發話題,鼓勵孩子的每一次表達,並讓孩子通過語言表達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意義、成功和快樂。當孩子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父母不要急於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給孩子以挫折感或壓抑感,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比孩子說得是否正確更為重要。二、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使孩子有話可說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孩子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孩子才會有樂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父母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幼兒的觀察對象,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孩子體驗的內容,因此這就需要做個有心人。孩子把自己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父母把孩子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使孩子在語言與文字之間建立聯繫,或者讓孩子先畫下來再講出來等等。 父母還可以利用圖書、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孩子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如看圖講述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複述故事或背誦詩歌可以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的流暢性,這樣還可以讓幼兒在邊讀邊看中培養對文字的興趣。(但在中班上學期,我們還不建議家長早讓孩子認字)。 三、抓住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機會,使孩子有話願說 一日生活中,孩子隨時有表達意願和感受的要求,父母應關注孩子的想法,滿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孩子有話願說。如讓孩子在聽故事中學會傾聽與表達,在爭執中學習圍繞話題進行辯論,在聊天中學會相互交流,讓孩子在與同伴和父母的交流中感受說的樂趣,而這種快樂的情感體驗又會促使孩子樂於交流與表達。 四、利用與同伴和父母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孩子在交往中會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語言技巧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兩個孩子為一件玩具發生了矛盾,一方想從對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則千方百計不讓對方拿走。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會根據對方的態度和行為選擇交往的策略,調整語言與他人溝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使孩子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切實提高語言能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父母的語言可為孩子語言的學習起到示範作用,讓孩子通過觀察、模仿和學習,積累交流與表達的經驗,理解語言的意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事實上,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正是孩子與他人交往和主動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讓孩子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父母就應為孩子創設敢說、願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
如何幫助孩子訓練和發音?
把握培養語言能力的關鍵期
科學研究表明,2~4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一旦錯過了關鍵期,就會成為心理上的某種缺陷,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這樣。雖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復其語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長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去培養他的語言能力。
注意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語言現象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人們在“聽”的過程中,語言僅僅是以聲音的形式存在,並作為第一信號刺激作用於人的聽覺器官,它只是一種輸入信號,其本身並無任何意義。人們在“聽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時,它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作為第二信號,刺激、作用於大腦聽覺語言中樞。而“說”是人在思維的基礎上,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發音器官輸出,同時不斷調整自己思維。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自言自語,就是孩子通過外部語言來進行思維的具體表現。家長在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要注意把語言的音形外殼與其本身的語義結合起來,否則“鸚鵡學舌”似的訓練,不但無法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時間久了還會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
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語言能力培養和訓練時,往往缺乏計劃性、目的性、系統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長在孩子呀呀學語時,往往出於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說話,而到孩子二三歲時,錯誤地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說話而撒手不管,以致錯過了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家長要注意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長,急於求成,也不可不聞不問。
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家庭成員的語言水平、文化修養、家庭藏書情況、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興趣等等,都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家庭成員如果說話粗俗、詞彙貧乏,必然會從負面影響孩子。特別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養,注意語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長與孩子說話時,要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條件。和孩子說話時要比較慢,口齒清楚,語調溫和親切。不可用嚴厲的語調對孩子說話,也不要恐嚇或者在他面前講別人的壞話。家長對孩子說話,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少用消極的、禁止性語言;多用提問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語言對孩子的行為有強化作用,對好的行為,父母要多講、多鼓勵。對不好的行為,要儘量避免去強化它,最好是少議論,或是從其他角度,從積極方面去講。
此外,父母還要注意防止孩子口吃。孩子在二三歲時容易發生口吃。父母要注意不要譏笑孩子,或讓他與別的很善辯的孩子在一起議論問題,或是與孩子搶著說話,使他想說話,卻因沒有機會而心急,說話結巴,造成口吃。父母還要禁止孩子因出於好奇而去模仿口吃的成人說話。發現孩子口吃時,切忌厲聲責備,否則孩子受到刺激後著急,又會張不開口,說話結結巴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慢慢講,把話說清楚,或者是換一句話,改變他的語言習慣,誘使他動腦筋去想好了再說。也可加強對孩子的口語訓練,教孩子唱歌、講故事,採取多種方式鍛鍊他說話。
總之,幼兒期間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父母要把握好這個時機,抓住一個“勤”字,教孩子學習語言,讓他多看、多聽、多讀、多寫,採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去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每個小孩都有個體差異,只是平常與他交流時,不管他會不會說,家長都注意自己要說完整的句子,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只是說慢一點而已,不要因為好玩而說“童言”。比如叫他來吃飯,就說:**,快過來,我們開始吃飯了,而不要說:來,吃飯飯。說不定下次你就會發現他突然會說句子了。
後天環境方面......
該怎樣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針對智障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是幫助智障兒童語言訓練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智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一、立足課堂教學,對智障兒童進行語言訓練智障兒童一般指大腦受損而智力發展障礙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比同齡兒童低,且發展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存在語言不同程度的缺失,並且大部分不善言談。為了使他們今後能融入社會,在課堂教學中對智障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就是顯得十分重要,語言是思維的最高表現形式,同時語言表達又能促進思維縱深發展,增加分析能力,在教材中設有“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想”是思維的過程,“說”是語言表達的能力,不僅要讓學生想得清楚,更要學生說得明白,智障學生因語言障礙往往不願說,以至越學越難學,嚴重影響智力補償、智力發展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上應該嚴格把好語言關,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同時教師及時發現智障兒童在語言方面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表揚,讓他們在愉快的環境中積極的學習語言。1、從拼音入手,矯正口型,使之準確發音。智障兒童聽音區分能力差,語言器官存在缺陷,影響發音的準確性,很難區分相近的音節。教師經常循循誘導,採取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矯正口型、協調運動。2、運用有字到詞,再擴句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儲存詞語,學說簡單完整的話。教學生認識字,在組成詞,最後引導形成據的概念。如:瓜——西瓜——西瓜是水果。有看圖學文到簡單的句子組成課文,有計劃的安排學生從讀到寫,最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加以理解,讓學生學說一句或幾句完整的話。教學中,教師在發音、用語、語調和表情等方面做到標準,起表率作用。講話簡單明瞭,速度緩慢,儘量做一字一句,一言一語,反覆多次,不厭其煩,讓學生聽清聽懂。在聽懂的基礎上,讓他們反覆練習。同時,充分利用語言訓練進行情境教學,引導觀察,啟發思維鼓勵他們大膽地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3、根據智障兒童語言發展的差異,採用個別輔導法。對於語言發展較慢的學生,必要時進行強化訓練,目的是使他們聽懂一句話,模仿一句話,能清楚一句話的意思。對於語言發展較快的學生,鼓勵他們寫日記,擁擠巨簡單的話說清楚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件小事,教師面批後,讓他們反覆地讀,在讀的過程中接觸和理解簡單的句法。二、充分發揮課餘活動的輔助作用,在娛樂中滲透語言智障兒童喜歡唱歌、跳舞、做遊戲等課餘活動,特別是老師能參加他們的活動興趣更高,在活動中顯得比較活潑開朗,此刻的思維比較活躍,是發展語言的良機。把握好這種時機,帶著他們講小故事,鼓勵他們大膽地表演兒歌。跳舞的時候,要求邊跳邊唱。做遊戲的時候,要求邊玩邊背歌謠。如:遊戲“大家來唱歌”中,老師問“什麼唱歌嘰嘰嘰?”一名學生回答:“小雞唱歌嘰嘰嘰。”這樣,在幫助學生認識動物時,既鍛鍊了他們的反應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語言。開展活動後,又引導他們說一說:今天,我們做了什麼遊戲?玩得怎麼樣?開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活躍了課餘活動,擴大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交往能力,豐富了兒童的詞彙,發展了他們的語言。三、結合社會大課堂的環境教育作用,鞏固智障兒童的語言訓練智障兒童的語言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知,聽、觸、嘗聞等,獲得周圍一切語言發展的基礎,從而提高智障兒童的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習加深豐富智障兒童的語言。最初,兒童是在家庭的語言環境下學習說話的,有些智障兒童在家庭得不到良好的語言刺激,說話受不到鼓勵。通過座談,召開家長會對家長講明互相配合、互相依靠的重要性,經常與家長分析其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要求家長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典......
如何對語言障礙孩子進行訓練
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於語言能力發展比較著急、緊張。逼迫孩子正確的講話或給予過多的矯正,另一種情況,家庭中出現多種方言,使孩子情緒亂掉,心理表達時也會緊張,導致孩子語言障礙加劇,家長應積極和方法方式去矯正幼兒語言障礙,克服心理關口,從而培養引導孩子正確、大膽、流暢表達語言與人交流。
幼兒語言障礙的表現,一般分為構音障礙、聲音障礙、語言連貫和流暢障礙四種:
構音障礙: 發音時一些發音部分的活動部自如,各發音部位的配合不協調或發音動作不準確,導致發出錯誤的語音。
聲音障礙:說話時聲音的音調、音量、音質方面有異常現象。
語言障礙:孩子發展語言遲滯和由大腦言語中樞損傷造成失語症
流暢語言障礙:說話節律異常,包括語速過快和口吃表現。
專家指出,二到三歲是小孩較容易出現口吃的年齡階段,看你孩子是否有如下狀況,如有可能就是口吃,但是小孩的語言發育的個性差異,要判斷孩子否有口吃,最好還是去兒童醫院看看。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口吃就是我們俗稱的“結巴”,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語言障礙,多見於2—5歲的兒童。導致口吃的原因很多,從幼兒的主觀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剛剛發現語言的奇妙,興奮不已,說個不停,而詞彙量又很有限,常常是邊想邊說,而對一些剛接觸的詞又說不利索,因此顯得很緊張,使語言表達斷斷續續。此外,出現口吃的小兒多屬於急躁的性格類型;易衝動,往往不加思索,說話時脫口而出;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也易於出現不連貫。
口吃的形成還與小兒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如家長對小兒的要求過高,希望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就能用很正確、流利的語言來講話,於是在小兒講話時經常打斷,進行糾正,並伴以訓斥,長時間如此,使小兒一張口說話就緊張,而出現口吃;或在小兒做了錯事後,強迫小兒說出原因,而很小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所以回答問題支支吾吾;有的孩子的好奇心很強,經常纏著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難免引起成人的不耐煩而打斷小兒的問話,或只做簡單的回答,使小兒在與家長講話時,心情緊張,膽怯,於是出現口吃;還有的是家長或周圍的人中有口吃,孩子感覺好玩,跟著學,慢慢地自己也變得口吃。口吃的小兒,還常伴有其它神經症狀,如易興奮、易激怒、情緒不穩定、膽小、有睡眠障礙,甚至遺尿等。
如果孩子出現口吃父母怎麼辦?
要擁有與孩子共享快樂的願望和想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應該是一個想交談、希望理解的人;一個能專心聽話的人;用心回答的人和善於製造快樂場面的人。
1、和孩子快樂地交流。兒童是希望媽媽懂得他的意思,想從和媽媽交流的想法中獲得語言能力的。媽媽要重視兒童想把這種想法傳達給他人的心情。不知道和媽媽交流之快樂的孩子,語言的發展往往是遲緩的。
2、不要預先領會孩子的話。一般孩子想表達的意思雖然有各種各樣,但很難把自己所想的完全表達出來。這時候,如果媽媽把孩子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孩子就會喪失說話的積極性。孩子正在說話時媽媽要邊隨聲附和邊注意聽,積極帶動孩子快樂地說話,媽媽要恰到好處地接住孩子的話。
3、給孩子各種各樣的體驗。孩子的所見、所聞、所觸摸的各種體驗均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媽媽多要帶孩子出去玩,為孩子讀童話和圖畫書。知識和經驗累積越多,語言就更豐富。知道如何去談自己實際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並體會其快樂性,求知的好奇心也得到了發展。
4、和朋友一起充分地玩耍。雖然媽媽對於孩子的什麼話都能迴應,但朋友就做不到了,如果不把自己......
怎樣培養孩子語言能力
一、創設有利於孩子表達的語言環境,使孩子有話敢說
寬鬆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孩子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它體現了父母與孩子關係上的平等,體現了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尊重,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話敢說,有話願說。對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以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支持和引發孩子表達的願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同時,鼓勵孩子大膽表達,提倡敢說先於正確。因為每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有差異的,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抓住時機,選擇適宜的談話內容、方式和場合,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引發話題,鼓勵孩子的每一次表達,並讓孩子通過語言表達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意義、成功和快樂。當孩子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父母不要急於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給孩子以挫折感或壓抑感,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比孩子說得是否正確更為重要。
二、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使孩子有話可說
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孩子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孩子才會有樂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父母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幼兒的觀察對象,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孩子體驗的內容,因此這就需要做個有心人。孩子把自己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父母把孩子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使孩子在語言與文字之間建立聯繫,或者讓孩子先畫下來再講出來等等。
父母還可以利用圖書、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孩子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如看圖講述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複述故事或背誦詩歌可以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的流暢性,這樣還可以讓幼兒在邊讀邊看中培養對文字的興趣。(但在中班上學期,我們還不建議家長早讓孩子認字)。
三、抓住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機會,使孩子有話願說
一日生活中,孩子隨時有表達意願和感受的要求,父母應關注孩子的想法,滿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孩子有話願說。如讓孩子在聽故事中學會傾聽與表達,在爭執中學習圍繞話題進行辯論,在聊天中學會相互交流,讓孩子在與同伴和父母的交流中感受說的樂趣,而這種快樂的情感體驗又會促使孩子樂於交流與表達。
四、利用與同伴和父母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孩子在交往中會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語言技巧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兩個孩子為一件玩具發生了矛盾,一方想從對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則千方百計不讓對方拿走。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會根據對方的態度和行為選擇交往的策略,調整語言與他人溝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使孩子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切實提高語言能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父母的語言可為孩子語言的學習起到示範作用,讓孩子通過觀察、模仿和學習,積累交流與表達的經驗,理解語言的意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事實上,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正是孩子與他人交往和主動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讓孩子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父母就應為孩子創設敢說、願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
怎樣教小孩子學語言
個人觀點是慢慢來,我認為學是一門藝術要注重節奏,小孩子應該是快樂的,要學會循循善誘,注意培養孩子的選擇的能力,讓他自己來做喜歡做的事情。在學習語言方面要培養幽默、睿智的 話題。以下是搜索內容 怎麼幫助孩子的語言的能力發展,對於兩歲--三歲的孩子,單句已經可以很好的表達,就需要進一步給予幫助。琵琵還不到一歲,一歲半多一點,能說完整主謂賓結構的單句,問句表達的也很好,語言發展的比較快。比寶寶發展的還好一些。我給你們提一個簡單的方案。 一、用錄音機聽兒童故事和兒歌 現在有視聽教材,動畫片,孩子是通過情景和動作來理解故事的情節,通過語言來理解相對比較少。現在孩子很喜歡看動畫片。動畫片也很多。所以我不做強調。但是聽磁帶就不同,孩子主要是通過語言來理解情節,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磁帶上的故事語言就相當於在口語和書面語言之間。接近口語,又和書面語言和接近。首先,孩子小,對關係複雜的故事接受不了,要去選擇故事簡單、趣味性強、內容不要太長的故事給孩子聽,他喜歡的可以反覆聽,要鼓勵孩子聽,剛開始可能要陪,以後就讓他一人聽。當開始選擇的級別讀物到一定的熟練程度,要選擇故事更復雜、內容更多的一些讀物。 二、爸爸、媽媽也給講故事 對讀物的選擇的要求同上。 三、要求孩子講,這點很重要,訓練他的表達能力。對於聽磁帶還是媽媽講的故事,鼓勵孩子講,開始可能講的很差,不要打擊他,一定要鼓勵他。慢慢訓練他把情節講完整,這樣你才知道他可能理解多少內容。然後,慢慢讓他講的生動一些。如果一邊講,一邊有動作和表演,是最好的。在講的過程中注意,有些關鍵性的句子的表達。一個故事鼓勵他反覆講,有提高一定要表揚。(父母此時就是一個導演)鼓勵孩子在講故事時自己加內容(瞎編也可以) 四、鼓勵孩子看成人的電視(因為電視的對白主要是口語),當然太難,他看不懂,就幹別的去了。 五、鼓勵孩子多和他人和比他大的孩子講話,一是鍛鍊他的語言能力,和同齡孩子講話對他的語言能力提高不大。再則,可以幫助他社會交往能力。如果在3-4歲發展的較好,可以考慮教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