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精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9

浙江大學的優勢是什麼?

浙江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全國重點大學,前身求是書院成立於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創辦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曾被分為多所單科性學校,其中在杭的四所學校,即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於1998年9月重新合併,組建為今日的浙江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基礎堅實、實力雄厚,特色鮮明,居於國內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研究型、綜合型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計劃”建設的若干所重點大學之一。現任校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專家潘雲鶴教授。

學校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蘇滬,東接甬港,南聯閩粵,是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城市。學校設玉泉、西溪、華家池、湖濱、之江、紫金港等6個校區,佔地面積5.33平方公里,分佈於杭州市區不同方位。校園依山傍水,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與西湖美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浙江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科學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蜚聲海內外,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馬寅初、盧嘉錫、蘇步青、錢三強、王淦昌、貝時璋、陳建功、錢令希、談家楨、谷超豪、鄭曉滄、樑守盤 、夏承燾、姜亮夫、李政道、吳健雄、路甬祥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學習。浙江大學校友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140餘人,其中在浙大就學者就有80餘人。

浙江大學的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一大門類。學校現有110個本科專業,39個博士後流動站,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8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64個,另有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法律碩士(JM)、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碩士、體育碩士、農業推廣碩士、風景園林碩士、獸醫碩士、公共衛生碩士、工程碩士、建築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1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學科24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1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7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4個,國家戰略產業人才培養基地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84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職人員1100餘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職人員2400餘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學生44000餘人。研究生17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1000餘人,博士研究生6000餘人;另有攻讀專業研究生學位4500餘人;本科生24000餘人,外國留學生1200餘人。

學校綜合辦學條件優良,基本設施齊備。校舍總建築面積200餘萬平方米。擁有計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先進的教學科研機構。科學館(樓)、體育館(場)、活動中心、游泳池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為全校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開展中外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完備的條件。各校區圖書館總建築面積8.3萬餘平方米,總藏書量626萬餘冊,是全國規模最大、分佈面最廣、學科覆蓋最全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之一。

ZJU是什麼意思?

目前校徽含義:

浙江大學的校徽分內外兩圈,兩圈之間的中英文浙江大學字形內含著今日之浙江大學已走向世界,1897表示浙江大學的創建年代可追溯至求是書院,校徽中央展翅飛翔的求是鷹代表浙大的“求是”精神,寓意著浙江大學師生,繼承發揚“求是創新”的優良傳統,嚴謹治學,銳意進取,勇攀科學高峰,為將浙江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風貌。

歷史沿革:

1990年12月15日學校在浙江大學校報上公佈了浙江大學校標設計稿的二個方案。根據校領導的意見,校長辦公室同時委託工會和團委,發放了1200份印有兩個方案的選票,分別徵求教職工和學生的意見。通過比較,大多數師生員工傾向於方案一,即以傳統的“求是鷹”為主體所構成的校標設計稿。認為表現剛健、博擊個性的“求是鷹”已作為浙大的象徵,並在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保留二三十年代浙大校徽中求是鷹的基本形狀,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歷史的繼承性。同時有些專家認為,通過對傳統“求是鷹”圖形結構的簡化,強化了求是鷹形象的氣質特徵,這也是有意識的再創造的典型化過程,但騰飛的氣勢刻劃得還不夠。

校長辦公室彙集了有關意見後,向校長作了彙報。在1991年1月22日舉行了校務會議上,學校黨政領導對校標方案作了審議,認為二個校標設計方案在設計思想和表現形式上各具特色;同時肯定了方案二在形式上有一定新意。經過討論,校務會議基本確定方案一作為校標,提出對求是鷹圖案應再作適當修改,並略放大些,英文校名採用黑體。據此,校長辦公室在方案一的基礎上重新作了調整和繪製。1991年1月31日的校務會議再次審議了修改後的校標。這樣,校標獲得正式通過。

校標,是學校的象徵。可應用於學校重要活動場合、有關宣傳媒介、信箋、信封等。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浙江大學校訓是什麼?有何含義

校訓:求是、創新

百年名校浙江大學老校訓——“求是”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自創建之日起,就提倡“務求實學,存是去非”。並在師生中逐漸形成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盡一已職責”的“求是”校風,這種校風一直延續到以後的浙江大學。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精神、艱苦卓絕精神和公忠報國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進取,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求是”的優良傳統,貫徹治學的精義。 1938年11月19日,校務會議正式通過了竺校長的這項提議。 關於“求是”的涵義,竺校長曾作過多次闡述,他在《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的演講中說:“所謂求是,不僅限為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隻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瞭然於心,然後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學史上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牛頓、達爾文、赫胥黎等人“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為。中國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賢,孫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孫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實行革命,這革命精神,正是源於求是的精神。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

在此,竺校長已經將“求是”的涵義大大地拓廣和深化了,他所倡導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奮鬥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 繼後,竺校長又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中更明確地闡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徑,他說:“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1)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撓,不畏強禦,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竺校長的這些論述,特別是他所概括的科學家應取的三種態度,不僅為萬千“求是”學子所遵循,而且一直為科學家們所稱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大學的歷任領導人,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開拓創新精神。自那以後,浙江大學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決定以“求是創新”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這是浙江大學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和社會需求做出的正確決策,是對求是精神的發揚光大。 路校長1992年在建校95週年的致詞中說:“創 浙大玉泉的竺可楨老校長銅像

新(即創造)精神,嚴格地說,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側重於對現有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對現狀的客觀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別強調創造與創新……。創新,正是歷史上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傑出人才的共同特點。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培養一大批具有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必須十分重視創新精神的提倡,並且形成良好的亥體意識,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堅持開放,改革創新。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規律。要使該校同步於時代,並不斷地取得進步和發展,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強調創造......

浙江精神的文化底蘊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浙江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來的奮鬥發展中孕育出來的寶貴財富,世代傳衍,歷久彌新,始終激勵著浙江人民勵精圖治,開拓創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新時期新階段,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與時俱進地豐富發展浙江精神,進一步激發浙江人民的創造熱情,開闢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 滄海變桑田七千年探索求真務實之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滕復將記者帶入了這樣一幅歷史畫面:大約在7000年前,大海對浙江的最後一次入侵達到最高峰,浙江沿海平原的絕大部分區域成為一片汪洋。很難想象,浙江先民是以怎樣的意志,在這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創造“滄海桑田”的奇蹟,在一片鹽鹼的灘塗和沼澤窪地上,逐漸開闢出可耕種的水田,開墾出富饒的平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發掘表明,當時的越民族已經能夠建造木結構房屋,在地勢高燥處定居,並將生產方式由漁獵轉為稻作農業。“長期身處逆境的奮鬥經歷,讓‘古浙江人’形成了獨特的思想和品格。”滕復說,具有7000年悠久歷史的浙江文化,深刻地展現了浙江人民獨有的生命品質、價值觀念和人文風采,其中,“求真、務實”是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個性的部分。由於浙江先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存問題,他們必須吃苦耐勞、務實開拓,才能贏得生的希望。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何俊指出,求真務實、強調主體自覺的理性思維,不僅體現在浙江先民的生產實踐中,而且集中反映在浙江學者的學術成就中。早在東漢,王充就對當時散佈虛妄迷信的讖緯之學、虛論惑眾的經學之風,給予了嚴厲的批判。他提出“疾虛妄”、“重效驗”,主張認識必須以事實為對象,同時以效驗來證明,做到“訂其真偽,辯其虛實”,使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相符合。南宋時,浙中金華成了全國的學術中心。幾次大的移民潮帶來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和思想,但浙江學者不迷信權威和經典,總是結合生活現實提出自己的觀點,宏揚“求真、獨立”的科學精神。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曾說:“物之所在,道則在焉。”他指出,必須從具體事物中總結出規律和原則來。永康學派同樣強調學術的目的在於經世致用,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探討有關國計民生的實用之學。其代表人物陳亮就主張從實踐的結果看待是非,判定能否,“人才以用而見其能夠,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見其盈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明代,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鼓勵人們擺脫理學的束縛和教條的矇昧性,主張知行合一,對主體精神和人的自我意識大加肯定,再次彰顯了浙江精神中務實、自覺的理性。此後,黃宗羲以其樸素科學性和民主性的思想,成為明清之際思想解放的最重要代表。近代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籲,馬一浮“默然不語,其聲如雷”的諍言,都可以看出浙江學人一以貫之的“求真務實”的文化基因。“高帆斜掛夕陽色,忽櫓不聞人語聲。”南宋詩人陸游用詩歌記錄了古代浙江人的實幹精神,只見“忽櫓”,“不聞人語”,正是反對空言說教、注重社會實踐的生動體現。“低調行事,講求實效”,源自先人不斷的積累和申發,卻讓浙江人世代受益。兼容與並蓄以開放心態應對創新挑戰何俊在訪談中指出,浙江歷史文化的發展既是浙江人在獨特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下的傳承與豐富,也是一個不斷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過程。面對中原文化的強勢影響,浙江人必須在開放的過程中學會與強者共舞,因此,自主創新曆來是浙江文化界的一個重要命題。滕復也認為,浙江精神中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因子,但同時又保持浙江文化固有的特色,呈現“兼容幷蓄”的特色。他告訴記者,浙江精神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引進來”,更明顯地表現在“走出去”。由於生存環境......

浙江大學出了哪些知名度人

浙江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蜚聲海內外,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馬寅初、盧嘉錫、蘇步青、錢三強、王淦昌、貝時璋、陳建功、錢令希、談家楨、谷超豪、鄭曉滄、樑守盤 、夏承燾、姜亮夫、李政道、吳健雄、路甬祥、潘雲鶴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學習。浙江大學校友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160餘人,其中在浙大就學者就有90餘人。

為什麼說浙大西遷這一時期,竺可楨成了浙大的精神圖騰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浙江大學的學習氛圍怎麼樣?整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如何?

學習氣氛非常好,有學霸有牛人——絕對比你想象的要多。

最重要叮是:浙大的人都會很認真的告訴你,大學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公眾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浙大確實是我見過的很好的學校之一。

浙江大學怎麼樣

由於浙江大學是原杭州幾所大學整合而成,少數專業和個別重點實驗室不錯(主要得益於幾年前國家扶持的個別專業實驗室),但就整體而言,存在學科之間、文理之間、校園之間等不均衡現象,校園比較分散,顯得比較陳舊,學科之間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文理之間重視程度差距很大,校園之間環境氛圍反差較大,似乎與一所大學的環境和氛圍不相配套。還有,在個別地區,有點誇大其詞、以點帶面、故意炒作,再加上網上亂七八糟的排名,更是誤導了很多人。其實官方從未排過名,也從未認可過排名,網上亂七八糟的排名本身沒有科學依據,沒有可比性。相對而言,只有教育部“評估專家組”或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機構的“績效評估體系”相對科學合理,也相對客觀公正,而好多人只看到了什麼“XXX先生”的排名,只看到什麼“XXX網”的排名,等等,這些亂七八糟的排名,不只是沒有科學的評估體系,還帶有很大的偏見性,極大地撓亂了大眾的視野,也讓一些地方藉此炒作。另外,杭州的消費特高,也或多或少有影響。當然,所說這些,不是說浙大不行,但確實存在印象與現實的反差。客觀地講,浙大的少數工科確實很突出,但從絕大多數學科而言,浙大與其他院校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關鍵還靠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因此,是否報考浙大,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作理性的分析選擇。

浙江大學校徽的含義

浙江大學的校徽分內外兩圈,兩圈之間的中英文浙江大學字形內含著今日之浙江大學已走向世界,1897表示浙江大學的創建年代可追溯至求是書院,校徽中央展翅飛翔的求是鷹代表浙大的“求是”精神,寓意著浙江大學師生,繼承發揚“求是創新”的優良傳統,嚴謹治學,銳意進取,勇攀科學高峰,為將浙江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風貌。

1990年學校對校徽設計進行了徵集。經廣泛徵求專家和師生的意見,大多數師生員工傾向於以傳統的“求是鷹”為主體所構成的校徽設計稿。認為表現剛健、博擊個性的“求是鷹”已作為浙大的象徵,並在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保留三十年代浙大校徽中求是鷹的基本形狀,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歷史的繼承性。

在1991年1月22日舉行了校務會議上,學校黨政領導對校徽方案作了審議,基本確定了校徽方案,並提出了修改意見。據此,校長辦公室對校徽方案重新作了調整和繪製。1991年1月31日的校務會議再次審議了修改後的校徽。這樣,校徽獲得正式通過。

校徽,是學校的象徵。可應用於學校重要活動場合、有關宣傳媒介、信箋、信封等。

浙大校訓是什麼?

校訓:求是、創新

百年名校浙江大學老校訓——“求是”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自創建之日起,就提倡“務求實學,存是去非”。並在師生中逐漸形成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盡一已職責”的“求是”校風,這種校風一直延續到以後的浙江大學。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精神、艱苦卓絕精神和公忠報國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進取,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求是”的優良傳統,貫徹治學的精義。 1938年11月19日,校務會議正式通過了竺校長的這項提議。 關於“求是”的涵義,竺校長曾作過多次闡述,他在《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的演講中說:“所謂求是,不僅限為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隻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瞭然於心,然後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學史上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牛頓、達爾文、赫胥黎等人“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為。中國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賢,孫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孫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實行革命,這革命精神,正是源於求是的精神。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

在此,竺校長已經將“求是”的涵義大大地拓廣和深化了,他所倡導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奮鬥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 繼後,竺校長又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中更明確地闡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徑,他說:“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1)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撓,不畏強禦,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竺校長的這些論述,特別是他所概括的科學家應取的三種態度,不僅為萬千“求是”學子所遵循,而且一直為科學家們所稱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大學的歷任領導人,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開拓創新精神。自那以後,浙江大學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決定以“求是創新”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這是浙江大學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和社會需求做出的正確決策,是對求是精神的發揚光大。 路校長1992年在建校95週年的致詞中說:“創 浙大玉泉的竺可楨老校長銅像

新(即創造)精神,嚴格地說,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側重於對現有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對現狀的客觀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別強調創造與創新……。創新,正是歷史上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傑出人才的共同特點。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培養一大批具有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必須十分重視創新精神的提倡,並且形成良好的群體意識,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堅持開放,改革創新。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規律。要使該校同步於時代,並不斷地取得進步和發展,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強調創造力的開發,強調培植求......

相關問題答案
浙江大學精神是什麼?
大慶精神是什麼?
科學精神是什麼意思?
紅軍小學精神是什麼?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江南大學校訓是什麼?
北京奧運精神是什麼?
崇高精神是什麼意思?
墾荒精神是什麼?
真正的體育精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