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聽政是什麼意思?
垂簾聽政是什麼意思?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皇帝去世後,如果繼位皇帝年紀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朝中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皇太后,所以輔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裡,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太后臨朝的制度,始於漢朝,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后鄧氏以皇太后臨朝。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也曾經臨朝稱制。唐朝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稱制。但垂簾聽政的制度卻要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開始。此前的太后臨朝不需垂簾。影響較大的太后臨朝有漢代呂太后,鄧太后,唐代武則天等。近代還有清慈禧太后臨朝。
垂簾聽政成語什麼意思?
垂簾聽政通常用來比喻幕後操縱指揮事件的人。
垂簾聽政最早出自於《舊唐書·高宗本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說的是唐朝高宗李治繼位,立武則天為皇后。由於高宗得了風疹不能聽朝處理政事,就在朝堂御座後掛塊簾子,皇后武則天坐在後面,參與高宗與大臣們討論朝政。高宗死後,武則天就繼續在簾後輔佐年幼的皇帝執政。後來垂簾聽政被用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也被用來比喻幕後操縱某事。
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
聽:治理
近義詞:越俎代庖、牝雞司晨
反義詞:包而不辦
範 例:後一垂簾聽政,我等皆受制於人矣,不若先事而起。
選自於《元史·阿沙不花傳》
乾興元年,真宗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后權同聽政。禮院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權同聽政。三省、樞密院聚議……曾布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請如嘉佑故事。”
選自於《宋史·禮志二十》
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后垂簾聽政……朱勝非等誘以復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太后喜曰:‘吾責塞矣。’乃以手札趣帝還宮,即欲撒簾。帝令勝非請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簾。是日,上皇太后尊號。
選自於《后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高皇后》
定宗崩,後抱子失列門垂簾聽政者六月。
選自於《元史·后妃傳》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選自於《清史稿·后妃傳》
典 故:在我國曆史上的垂簾聽政多因嗣君年幼,最早的垂簾聽政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趙太后聽從觸龍的諷諫,把幼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求得齊軍幫助,解了趙國之危。到了漢朝,除了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外。漢殤帝劉隆出生剛滿百日,繼漢和帝立為漢殤帝,尊鄧皇后為皇太后,鄧太后臨朝垂簾聽政,但畢竟年輕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可隨招入宮議事。延平元年,殤帝夭折,鄧太后定立清河王劉祜為漢安帝,是年不足十三歲,鄧太后繼續臨朝。她一直到永寧二年(公元一二一年)病死,垂簾聽政達十六年之久。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也曾經臨朝稱制。唐朝時期,武則天也曾以太后臨朝,直至廢唐建周,自己做皇帝。在宋朝的歷史上也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稱制。但真正垂簾聽政的要算唐朝武則天開始的,此前的太后臨朝不需垂簾。近代史上清慈禧太后臨朝聽政也是非常著名的,還被拍成了同名電影《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是什麼意思?
垂簾聽政[chuí lián tīng zhèng]釋義
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出處
《舊唐書·高宗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慈禧垂簾聽政是什麼意思
《垂簾聽政》是由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歷史片,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梁家輝、陳燁等主演。
該片以慈禧被選進宮到奪權垂簾聽政這一段史實為主線,揭露了她禍國殃民的罪惡歷史。1983年10月20日,該片在中國香港上映。1984年,梁家輝憑藉該片獲得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垂簾聽政指誰,什麼生肖?
慈禧,羊,以前陳佩斯有個電影,叫太后吉祥,說的就是慈禧屬羊,不吃羊。
垂簾聽政的垂是什麼意思
垂釋義:
1.東西一頭掛下:~楊柳。~釣。~直。~線。~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淚。~髫(頭髮下垂,指兒童)。~頭喪氣。 2.敬辭,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愛。~憐。~詢。 3.傳下去
垂簾聽政是什麼開始的
垂簾聽政”一說出自《舊唐書·高宗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指的是封建時代由女後輔佐幼主臨朝聽政,在殿上寶座前用簾子遮隔,處理國家大事。
歷史上最早垂簾聽政的人
最早的“垂簾聽政”始於何時?誰是始作俑者?“垂簾聽政”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如果皇帝去世後,嗣君年幼,則可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幫助處理國家大事,被稱之為“女主臨朝稱制”。歷史上最早“臨朝稱制”的女主應是戰國時期秦國秦惠文王的的姬妾羋八子,即後來的宣太后。
羋是楚國的國姓,八子是封號。在秦國的後宮,八子的地位居於中下游,當時秦國後宮分為八級——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秦惠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年輕的太子蕩即位。羋八子和兒子嬴稷被送去了燕國當了人質。三年後,秦武王死於意外後,羋八子在燕國的支持下,和自己的異父弟魏冉一起扶持嬴稷登上了皇位,成為秦昭王。她因而成為“宣太后”。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宣太后羋八子也就在秦國臨朝稱制了四十一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臨朝稱制”的女主。 其後,西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又成為大一統王朝中首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后。惠帝去世後,呂雉就正式臨朝代行天子之權,成為西漢真正的掌權者。為此,《史記》《漢書》等正史為她專門立了帝王資格的“本紀”。
唐朝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在稱帝前,也曾搞過垂簾聽政。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自從誅殺上官儀後,高宗每次臨朝,則天皇后都垂簾於御座之後,參與處理國家大小政事,人稱“二聖”。當然,她後來還突破了這道簾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女皇帝。 歷史上記載垂簾聽政的史料不少,《宋史·禮志二十》:“乾興元年,真宗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后權同聽政。禮院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權同聽政。三省、樞密院聚議……曾布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請如嘉佑故事。’”
《后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高皇后》:“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后垂簾聽政……朱勝非等誘以復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太后喜曰:‘吾責塞矣。’乃以手札趣帝還宮,即欲撒簾。帝令勝非請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簾。是日,上皇太后尊號。”《元史·后妃傳·定宗欽淑皇后》:“定宗崩,後抱子失列門垂簾聽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傳·孝欽顯皇后》:“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去世後,有了我們最為熟悉的慈禧垂簾聽政,她垂簾聽政之途,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把持朝政長達四十七年,是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時間最長的人。
光緒因其沖齡踐祚 ,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這裡的 因其沖齡踐祚是什麼意思?
年紀幼小就繼承國祚,就是幼年就即位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