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鄲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

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譯

意譯覺、智、知、道

意思是覺悟、智慧、大徹償悟、明心見性

共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後者(佛之菩提)是最高的覺悟和智慧。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議成中文,覺悟,智慧。菩提心很廣泛的,歷代祖師的說法也不同。

《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大乘起信論》也講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齊發為菩提心。義趣同《觀無量壽佛經》完全相同。

當代佛門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在《淨宗心要》說,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

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一語驚天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師以前的祖師大德們,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指求道、求取正覺之心。

悉發菩提心,就是都生出求道成佛的願心。

佛教中的徹見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徹 是(徹底), 菩提心 , 是(自性)就是完全覺悟 , 明白真像,回覆無染的本性 ,

什麼是發菩提心?

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成佛——從發菩提心開始起算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到什麼時候開始起算“三大劫之後成佛”——從發菩提心開始起算。

但是,發菩提心的時候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你要知道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即是涅槃,你要能夠如理正念真如法(要能夠理解、相信“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性涅槃故”)。

第二個條件,要樂積一切善法(能隨手做的好事你會很樂意的去做),

第三個條件要讓自己成佛以及普渡眾生成佛。才是一般世俗人所知道的那一種:

要起算“三大劫之後成佛”,需要你對於了義佛經聞思成熟之後,才會進入“三大劫起算”,你那個時候所發的菩提心才能在“三大劫”後成佛。

發起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是沒有辦法進入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內。為什麼呢?理由是他不能“如理正念真如法” 。如理正念真如法以後,你去修積一切善法,是沒有造作想(比如你有在修積善法,你在修持一切的戒律等)。

附:《大乘起信論》原文:“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

很多人“發菩提心”其實只知道發第二和第三個條件,而最為重要的第一個條件“如理正念真如法”卻沒有滿足,所以無法起算“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成佛”這個時間點。一個是沒有遇到真正合格的菩薩法師告訴他們,他們不知道發菩提心還有這個條件,另一個是即使知道了,他們也沒有能夠“如理正念真如法”。那他們應該怎麼辦呢?怎樣才能“如理正念真如法”呢?

他們應該深入學習大乘了義佛經和聖弟子所造的論。我推薦大家深入閱讀現代善知識呂真觀所著的《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大乘法的實證”。

《實證佛教導論(部分內容)》電子版下載地址:pan.baidu.com/s/1mg6yJv6(用PDF閱讀軟件打開)

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又分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相關問題答案
彼岸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是什麼?
三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果是什麼果實?
心菩解釋是什麼意思?
孔子提出了什麼治國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
管理協調的中心是什麼?
歌曲無心是什麼意思?
過於貪心是什麼意思?
雙提升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