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志是什麼?
何為七情與五志?分別與五臟有何關係
中醫學有五志說和七情說之分,五志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憂、悲: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稱五志。
七情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故稱之為七情。“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七情之中,悲與憂,情感相似,可以相合;驚亦有恐懼之意,故驚可歸於恐。如是“七情說”與“五志說”便統一了,即怒、喜、思、憂(悲)、恐(驚)。
五臟與五志的關係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是人們對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變化,是整個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志活動要通過五臟的生理功能而表現出來,故也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臟之中。
(1)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動的“喜”有關。喜,對外界信息的反應,一般屬於良性反應。適當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營衛通利,心情舒暢,有益於心的生理活動。“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醫`學教育網整理。故曰:“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如,心藏神功能過亢,可出現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傷。由於心能統領五志,故五志過極皆能傷心。
(2)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一般說來,當怒則怒,怒而有節,未必為害。若怒而無節,則它對於機體的生理活動是屬於一種不良的刺激,可使氣血逆亂,陽氣升發。肝為剛髒,主疏洩,其氣主動主升,體陰而用陽。故肝的生理病理與怒有密切關係,尤以病理為最,所謂“忿怒傷肝”(《靈樞·百病始生》)。如,大怒可傷肝,使肝的陽氣升發太過而致病。反之,肝的陰血不足,陽氣偏亢,則稍有刺激,便易發怒。
(3)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醫`學教育網整理,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思慮、思考等心理活動正常。若脾虛則易不耐思慮,思慮太過又易傷脾,“思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以脾的生理功能與情志活動的“思”有關。
(4)肺在志為憂:憂愁是屬於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動,尤其是在過度憂傷的情況下,往往會損傷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憂愁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損耗人體之氣。因肺主氣,所以憂愁過度易於傷肺,所謂“悲則氣消”。而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較易產生憂愁的情志變化。
(5)腎在志為恐:恐,即恐懼、膽怯,是人們對事物懼怕時的一種精神狀態,它對機體的生理活動能產生不良的刺激。“恐傷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過度的恐懼,有時可使腎氣不固,氣洩於下,導致二便失禁。
什麼是七情五志?七情怎麼治療?
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
五志 喜、怒、思、憂、恐
五臟所對應的五志
五臟與五志對應為: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