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葬禮為什麼恐怖?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為什麼說順治帝的冥奠儀式陰森恐怖?

順治在官方的說法中是死於天花,但是同樣有很多人認為他沒死,鹿鼎記中就有找順治的情節。如果他沒死的話,那麼冥奠儀式恐怖也就不稀奇了,這是官方為了以迷信的方式宣告順治那小子死了,死的不能再死了。

為什麼多爾袞掌握清朝大權卻不敢廢立順治?

清入關後,多爾袞以統軍入關,定鼎中原之首功,開始了長達7年的攝政生涯,一路走來,逐漸位高權重,勢焰莫當。   順治元年(1644)十月,當世祖福臨於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體現在諸多方面:   關於俸祿,多爾袞為30000兩,而輔政王濟爾哈朗是其一半即15000兩,諸親王則為10000兩。   關於冠服,多爾袞所戴之冠,“帽頂用東珠十三顆,金佛前嵌東珠七顆,後金花嵌東珠六顆”。多爾袞所佩玉帶,“每板嵌東珠六顆,貓睛石一顆”,為淺黃色。多爾袞逢朝賀則穿八團龍服。比較之下,與皇帝非常接近,如其冠只是東珠數少1顆,其朝服亦僅比皇帝龍袍少一龍而已。   關於府第,多爾袞府第的“房基高十四尺,樓三層,覆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時人都知多爾袞的“府第之制高廣比於皇居”,相差無幾。   順治二年(1645),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治三年(1646)五月,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鈴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明顯遜於多爾袞——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順治四年(1647)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1648)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隨著多爾袞的勢焰莫當,其貪慾也日益膨脹。還記得順治二年(1645)的時候,因李自成撤出北京後即一把火燒了紫禁城,故其時正在營修宮室。時為叔父攝政王的多爾袞曾問,聽說明朝修皇極殿(即清朝之太和殿)一座宮殿的費用就達6百萬,是真的嗎?大學士答道,不錯,而且恐怕還不止。多爾袞當即嘆息道,一殿之工就花費6百萬,太奢侈了!大凡天下事都應適中,太過與不及都不好。可是到了順治七年(1650)七月,多爾袞卻說京城地汙水鹹,夏季溼熱無法居住,所以需修一城避暑,並向國內直隸、山西、浙江等九省加派白銀250萬兩徵用。曾幾何時,因國家財政一直入不敷出,多爾袞為此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可此時卻為了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人於不顧,竟行明末弊政而加派賦稅。人變得真快啊!   同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同時也是為了實地勘察地形,為其於喀喇城(今承德市郊)營建避暑之城。行獵時,多爾袞因素患“風疾”(即今之心腦血管病),不幸墜馬跌傷了膝蓋,由於醫治不得要領,竟於十二月初九日客死喀喇城,年僅39歲。   消......

順治的祭奠儀式如何陰森恐怖?

明清史專家何齡修說:“順治的祭奠儀式陰森恐怖,可看出其死因複雜。”具體細節似乎沒有記載

為什麼多爾袞會被順治鞭屍呢??

母親

順治的孝陵為什麼沒有被盜

董鄂氏、福臨、佟妃雖然去世時間不同,但是是在孝陵修成後同時丹葬。雖然不能肯定說孝陵裡面一定沒有任何陪葬品,但即使有也應該不多,這一是因為前兩者生前所用的大量珍玩已經在他們的葬禮中燒燬;二是當時清廷經濟艱難,連孝陵本身的營建都是拆了北海等處的建築才得以完成,沒有什麼餘力再陪葬珍玩;三是福臨本人有明確遺命,不陪葬金寶玉器;四是三人均死後火葬,墓裡只有骨灰罐,沒有棺槨,放陪葬品的地方不多。這也是孝陵成為東陵內連奶孃、侍衛墓在內,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墓的原因。

www.lanlingxiaoshi.net/...pic=58

1928年七月,前清最大的皇家陵園東陵發生了一件大事,盜墓者用了七天七夜的時間盜掘了皇陵地宮。歷代皇陵修建得固若金湯,傳說神祕的地宮佈滿機關暗器。盜墓者是如何進入地宮的呢?他們遭遇到了什麼?在那七天七夜裡,歷史到底是怎樣的情形?

清東陵,曾經是一塊與世隔絕、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清朝皇帝崇尚“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自順治皇帝開始,先後有5位皇帝葬在這片宛若虎踞龍盤,充滿王氣之地。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它是在清朝國勢鼎盛時期修建的,耗銀兩百多萬兩,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建築藝術精湛華美居清陵之冠。

這是統治近代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西太后慈禧的定東陵。慈禧定東陵興於清末,工程前後耗銀227萬兩,持續十四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東陵金碧輝煌,奢華程度,連皇宮紫禁城也難以匹及。

清東陵內最重要的部分,是那高高的封土寶頂下的地宮,那是安放帝后棺槨的地方。中國數千年奉行厚葬,清東陵地宮內隨葬了清朝260多年統治所積聚的無數奇珍異寶。

1928年東陵案發後,當時清皇室遺族與國民政府都派人赴東陵實地勘查、接收善後。參加者分別寫下了報告或日記,它們成為日後人們研究東陵盜案的重要史料。

慈禧身上的遺物

清遺族代表載灃曾公開發出過一份文電《東陵蹂躪情形》,其中說道:從當地陵戶詢問得知,兩陵被盜是從七月四日到七月十日,其間炸藥之爆發聲,附近都曾聽到。

1928年那罪惡的七天七夜,成了東陵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噩夢。

不過,當一切準備就緒,盜陵部隊佔據東陵準備動手的時候,他們又是如何解決擺在任何盜墓者面前的那幾道難題的呢?——首先,偌大的東陵,佔地2500平方公里,如果全面開掘,那是難以實現的。那麼,哪幾座陵寢是最有價值的盜掘目標呢?

順治雖然是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地位顯赫,但據說順治陵是一個衣冠墓,沒有多少陪葬物。“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也許正是因為這段不藏金玉寶器的記載,順治的孝陵成了東陵中至今惟一沒有被盜的陵寢。

20世紀20年代的清東陵,經過土匪和軍閥的歷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寢的陳設珍品都所剩無幾,剩下的惟有深埋於地下的地宮。然而,誰知道哪座地宮內埋藏著最多最值得冒險的奇珍異寶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選擇了錯誤的盜陵目標,費時費力不說,一旦走漏風聲,行動就可能失敗。

這時,一份神祕的筆記很可能幫了盜墓者的忙。

據傳,當時有一份《愛月軒筆記》,是晚清大太監李蓮英口述,由其侄子執筆記下的。它詳細記載了慈禧地宮中陪葬的眾多無價之寶。

這份一直在民間流傳......

為什麼說董鄂妃的葬禮是絕無僅有的國葬

董鄂妃深受順治寵愛,並很快懷孕了。順治十四年(1657),她於承乾宮中產下一個男嬰,這是順治的皇四子。董鄂妃本來就受寵,此時又生了一個兒子,對於很多人來說,她就是一個威脅。而且,順治一直對皇后不滿,早就想廢皇后改立董鄂妃為後,只是苦於找不到理由。孝莊太后將一切看在眼裡,她雖然也喜歡董鄂妃的賢淑,但是在政治和家族鬥爭中,這點喜歡往往只能成為一聲嘆息。

董鄂妃臨產之時,孝莊太后就已經想好了對策,她先搬到皇宮外的南苑(專供皇家冬天狩獵閱兵的地方)居住。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莊太后便以自己身體不佳為由要董鄂妃前往伺候。一向恭順的董鄂妃雖然身體很虛弱,但還是前往南苑照顧孝莊太后,她的健康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多爾袞會被順治鞭屍呢??

清入關後,多爾袞以統軍入關,定鼎中原之首功,開始了長達7年的攝政生涯,一路走來,逐漸位高權重,勢焰莫當。

順治元年(1644)十月,當世祖福臨於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體現在諸多方面:

關於俸祿,多爾袞為30000兩,而輔政王濟爾哈朗是其一半即15000兩,諸親王則為10000兩。

關於冠服,多爾袞所戴之冠,“帽頂用東珠十三顆,金佛前嵌東珠七顆,後金花嵌東珠六顆”。多爾袞所佩玉帶,“每板嵌東珠六顆,貓睛石一顆”,為淺黃色。多爾袞逢朝賀則穿八團龍服。比較之下,與皇帝非常接近,如其冠只是東珠數少1顆,其朝服亦僅比皇帝龍袍少一龍而已。

關於府第,多爾袞府第的“房基高十四尺,樓三層,覆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時人都知多爾袞的“府第之制高廣比於皇居”,相差無幾。

順治二年(1645),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治三年(1646)五月,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鈴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明顯遜於多爾袞——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順治四年(1647)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1648)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隨著多爾袞的勢焰莫當,其貪慾也日益膨脹。還記得順治二年(1645)的時候,因李自成撤出北京後即一把火燒了紫禁城,故其時正在營修宮室。時為叔父攝政王的多爾袞曾問,聽說明朝修皇極殿(即清朝之太和殿)一座宮殿的費用就達6百萬,是真的嗎?大學士答道,不錯,而且恐怕還不止。多爾袞當即嘆息道,一殿之工就花費6百萬,太奢侈了!大凡天下事都應適中,太過與不及都不好。可是到了順治七年(1650)七月,多爾袞卻說京城地汙水鹹,夏季溼熱無法居住,所以需修一城避暑,並向國內直隸、山西、浙江等九省加派白銀250萬兩徵用。曾幾何時,因國家財政一直入不敷出,多爾袞為此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可此時卻為了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人於不顧,竟行明末弊政而加派賦稅。人變得真快啊!

同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同時也是為了實地勘察地形,為其於喀喇城(今承德市郊)營建避暑之城。行獵時,多爾袞因素患“風疾”(即今之心腦血管病),不幸墜馬跌傷了膝蓋,由於醫治不得要領,竟於十二月初九日客死喀喇城,年僅39歲。

消息傳到京城,舉國服喪。當多爾袞的靈柩運回......

順治皇帝死了下面是誰當的皇帝呀

清朝歷代皇帝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鑑,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儘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嚮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

揭祕清朝皇帝女人死後的葬禮有哪些規矩

甄嬛們的棺材在大葬之前,要經過幾個過程,小出殯和大出殯。小出殯是從宮中移到殯宮,大出殯是由殯宮到陵寢。出殯的日期由欽天監測算,選擇黃道吉日。因為棺具不可能總停留在宮中。在宮中停棺時間最少為3天。在這裡,我講幾個問題。

一是小出殯,由宮殿到殯宮。

在這裡,我先講講清朝皇帝的小出殯。清朝皇帝的棺槨一般都要在乾清宮停靈。大行皇帝停靈於乾清宮的時間長短不一,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世祖25天、聖祖20天、世宗18天、高宗20天、仁宗18天、宣宗18天、文宗11天、穆宗17天、德宗11天。

皇帝的殯宮在康熙前後,略有變化。入關後,世祖和聖祖的殯宮設在景山壽皇殿,世宗登極後,將壽皇殿變成供奉聖祖聖容之所,不便再存放後世帝王之棺,因而自高宗迄德宗,除宣宗外,均將梓宮供奉於景山觀德殿。世宗因其為皇子時居住在雍和宮,因而,死後將梓宮供於雍和宮之永佑殿,宣宗的殯宮則在圓明園之正大光明殿。當大行皇帝梓宮由乾清宮移往殯宮時,皇帝要恭送,但各朝情況不一。聖祖送世祖時,由於孝莊文皇后的關照,聖祖只出東華門,便由另道乘轎前往壽皇殿等候。世宗送聖祖時,世宗步送到景山壽皇殿,這一步送制度,為以後歷代帝王所效法。高宗送世宗時,扶棺步行至雍和宮,為清帝送靈最遠者。仁宗送高宗、宣宗送仁宗,均步行到觀德殿。文宗送宣宗時,殯宮設在圓明園,路途較遠,文宗素有腿疾,文宗便步送到地安門外,乘輿由另道前往圓明園大宮門外跪迎。穆宗送文宗時,小皇帝只有6歲,自然效法康熙,扶棺步送出東華門,由另道乘輿預往殯宮等候。

梓宮抵達殯宮後,要停放於正殿。世祖之前,遵從滿族火化習俗,將巨大的梓宮舉火燒掉。太祖時,由於典制未備,加之太祖留有遺囑,要求喪事從簡,梓宮很快就火化掉了。太宗在順治元年八月初九日,於昭陵火化,這一時間距其崩逝正滿一年,符合天子奇年而化的規定。世祖的梓宮是在百日後大祭禮這天火化的,世祖火化後,其寶宮照舊供奉於觀德殿中。梓宮在殯宮期間,嗣帝要按規定及時而準確地前往行禮。陳設紛繁,儀式複雜,前後計有:初祭禮、繹祭禮、初滿月禮、大祭禮、清明禮、殷奠禮、百日禮、歲暮禮……最重要的是上冊諡、冊寶禮,這一禮節先在皇宮中舉行,皇帝親自閱視,行禮,然後,將其奉安於黃亭內,擡往殯宮,按左冊右寶的位置供奉於觀德殿內,屆時,其絹冊、絹寶要焚化掉。

列後和皇帝一樣,她們在宮內停留幾天後,就要小出殯到殯宮。她們的殯宮地點並不一樣,所以,擡棺人數會多少不等。孝莊、孝惠、孝懿在朝陽門外殯宮;孝康在壩上殯宮;孝誠則初在

西華門外殯宮,後又移至都城北沙河鞏華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後也移到都城北沙河鞏華城;孝恭在壽皇殿;孝敬在田村殯宮;孝聖在圓明園的九經三事殿;孝賢、孝和、孝德則均在景山觀德殿;孝靜在綺春園迎暉殿;孝哲在永思殿殯宮。

梓宮在移送的過程中頗費人力。有鹵簿前導,鹵簿可以說是梓宮出殯時的龐大儀仗隊,由於內容眾多,在此不必贅述。鹵簿之後為丹旐,舁旐、舉幡的人分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內務府官各4人,共8人管轄。旐、幡之後為梓宮,梓宮的擡運是關鍵,首先要講究排場,但又受條件的限制。

如果用人太多,出門過橋則擺佈不開,因而要預設大輿和小輿,在京城之內,大輿80人,小輿32人。由宮內到殯宮一般為6班,每班80人,這些擡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鑾儀衛校尉,以示莊重齊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內選用的健壯青年民夫組成,發給衣服鞋帽,令其洗澡,身穿紅繡團花衣服,頭戴插黃翎氈帽,稱為遜衣或駕衣。梓宮所過門或橋,都要祭酒,焚香錢。在殯宮大門外,還要預設鷹和狗,這可能與滿族早期習俗有關,帶有滿族特色。

二是大出殯,由殯宮......

古代皇帝登基和葬禮有哪些儀式

登基大典

宮中最重要的典禮,莫過於登極大典,登極大典標誌著舊統治者的結束和新統治者接管權力的開始。

清朝入關後,曾舉行過十次大典,這十次大典中,有兩次是特殊情況,一次是順治元年,愛新覺羅·福臨的登極,一次四嘉慶帝的登極。前者是因為前一年其父皇太極去世,福臨曾在瀋陽宮中即皇帝位,入關定鼎燕京又舉行了一次即位典禮,儀式比較簡略。後者是因為其父乾隆親自傳位,名為授受大典,儀式隆重而又充滿歡慶氣氛。其餘八次,都是在上一代皇帝新死,嗣皇帝於喪期即位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帝在太和殿登極,情況大體是這樣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於圓明園內,當日將靈柩運回紫禁城,安放乾清宮內。嗣皇帝弘曆守靈。九月初三日,登極大典的準備工作就緒後,禮部尚書奏請即位。乾清宮正門要垂簾,表示喪事暫停。弘曆到保和殿降輿,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級官員行禮。禮畢,官員各就位,禮部尚書再奏請即皇帝位。翊衛人等隨弘曆御太和殿。弘曆升寶座即皇帝位,這時按一般典禮規定,由中和韶樂樂隊演奏,但由於處在喪期,規定音樂設而不作,只午門上鳴鐘鼓。

乾隆帝即位後,階下三鳴鞭,在鳴贊官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禮。典禮中,百官行禮應奏丹陛大樂,此時設而不作,群臣慶賀的表文也進而不宣。

最後要頒佈詔書,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儀式莊嚴而隆重。首先,大學士再將詔書捧出,交禮部尚書捧詔書至階下,交禮部司官放在雲盤(裝飾有云紋的木托盤)內,由鑾儀衛的人擎執黃蓋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門,再鳴鞭,乾隆帝還宮。文武百官分別由太和門兩旁的昭德門、貞度門隨詔書出午門,將詔書放在龍亭內,擡至天安門城樓上頒佈。乾隆帝返端凝殿,再換上孝服。大學士等將“皇帝之寶”交回,貯於大內。

這是一次典型的登極大典,其餘七次均大同小異。

朝廷大典,初登極、授受大典外,還有親政,晚清的垂簾聽政,上皇帝的尊號、徽號,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號、徽號等。

在封建時代,帝后的喪葬排場和他們活著時一樣,處處表現出他們至高無上的尊嚴和豪華,極盡驕奢淫侈。在清代,皇帝的喪被稱為“凶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由禮部、鑾儀衛和內務司共同辦理,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

喪葬禮儀

據有關史料記載,皇帝在生前就要選擇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他們在位時就營建自己的“地下宮殿”,如慈禧的墓地就進行了長達35年的營建。至於棺木器廠(皇帝稱“梓宮”)要用雲南的金絲楠木,所花運費要以數十萬兩白銀計。棺木做成後,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嚥氣之後(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後,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擡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擡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有1628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擡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擡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裡,......

相關問題答案
順治葬禮為什麼恐怖?
為什麼恐怖分子多信仰?
穆赫蘭道為什麼恐怖?
為什麼恐龍會突然消失?
為什麼恐龍神祕消失?
夢見葬禮是什麼意思?
女人為什麼恐婚?
治療費為什麼那麼貴?
為什麼恐龍會滅絕? ?
現在什麼恐怖片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