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觀自心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6

返觀自心是什麼意思

自己觀察自己的心,也有拿自心比人心的意思。

自心自意是什麼意思?

"自心自意"是"自己的心意,自覺自願“的意思。

佛教中的明觀,是什麼意思啊?

供養以下答覆,提供您參考。感恩!

明觀者:即謂是以我們本具的現前一念「清淨無染」的「妙明本覺慧心」,返觀自心本源,而照見「宇宙萬法本體」的一種修行法門。同「禪觀」的息慮靜心,返照自心本源」,照見「萬法本體」與「萬法實相」之修行法門也。

明者。指人人本具的清淨無染的本覺妙明真心。即指我們「現前一念」能照見「萬法真理實相」的「大光明智慧」也。

觀者。即觀照、觀察、觀念、觀想之義也。觀有二個含義:一、「觀破」障礙真理的妄惑之義,即謂觀察妄惑而破「三惑 (見思惑、恆沙惑、無明惑)」。二、「觀達」真理之義,即謂觀察真理而達「三諦理 (真諦理、俗諦理、中諦理)」也。「能觀之智」即「真智」,即了一切法緣起無自性,離一切虛妄分別之「真如智」也。「所觀之境」即「理境」,即「中道真理實相」,即「真如理」也。以「真智」觀察「理境」,至觀達究竟,則「真如智」契合「真如理」,唯是同一「真如心」也。《觀經淨影疏》曰:「觀者,繫念思察,說以為觀。」 《大乘義章》曰:「麤思名覺,細思名觀。」 《淨名經三觀玄義》曰:「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恆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也。」 《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 《止觀五》曰:「法界洞朗,鹹皆大明,名之為觀。」

淺學佛子,以上供養。感恩。阿彌陀佛!

如何修福?如何修慧?是放生唸經做一切善事就可以了?還是要每天反觀自心內佈施?我自知是迷悟的凡夫,那 50分

修福修慧的方法,你基本上都講到了,關鍵是堅持信願行。唸經、放生、許願、懺悔、佈施、積功德、消業障、開智慧。你想系統的學習,你告訴我郵箱,我發點資料給你看,覺得有道理再深入學習。

慧能的佛性論和修行觀是什麼

慧能“即心即佛”的佛性觀   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又對中國佛性論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這就是在將佛性論與人的主體自覺性結合起來,說明佛性在人身上不僅是寂靜的,而且主要還是自覺的,這樣成佛的方法論就可以轉向內部的自覺性,由自我當下覺悟成佛,而不必僅僅依賴於外在的經文、修煉、行腳、出家等與主體自心相對待的方式,其結果就是頓悟成佛。   慧能說,佛性體現在人的身上有兩個層面:一個常在的、自覺的本體,一個幻化為外在的經驗現象;這兩個層面實際上是體用關係的統一,不可執著於經驗現象而忘記自覺的本體,只有反過來體悟自覺的本體的佛性或自心,才能不受經驗現象的束縛,而明體達用,見性成佛:   “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在,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他這裡所說的兩個“念念”很有意思,一個講的是形而下的經驗層面者,一個則講的是形而上的本體層面者。與時間聯繫在一起的“念念”如“前、今、後”者都是經驗層面的,是人本性幻化在用方面的現象,人的色身作為經驗性肉體的存在是人本性的體存在的證據,如果沒有現象,也就無法說明本體的存在,即“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而作為本體的“念念”,它並不是幻現出來的遷流不止的現象。如果將本體的念,僅僅視為現象,那就會失去本體;而失去本體即失去了現象之所以呈現的源泉,這就是思想上的侷限,叫做“捨本求末”。因此,通過對“念念”所作的形而上之體與形而下之用的分析,我們知道,心念不能執著於心念所幻化的現象上,這樣心念才是自由自在的本體,才是生命力的源泉,才能因為它的自在性和普遍性而使我們見性成佛。這就叫以返觀自心、不住事相為本。   佛性,這個本體在人身上之所以能夠“念念不住”,還在於它本身的智慧和自覺,它不僅是人成佛的普遍性根據,而且還是一種自覺的內在動力,因此而不完全受制於外界的因素:   “‘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痴迷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慧能認為,為什麼人能夠返觀自己的自心而獲得覺悟成佛,就是因為人有“本覺性”,這即是說佛性在人身上所體現的特性不僅是“自有”的,而且是“本覺”的,因此能夠“各各自度”。這樣,頓悟成佛的方法論也就有了說服力。   但是,慧能也必須根據具體的情況作具體的分析和解釋。他一方面認為佛性在人心這裡是“本覺”的,可以使人“自度”,頓悟的方法自然也就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他又注意到同樣是有“本覺”的人,卻需要靠外在的幫助而得救度,這樣頓悟的方法也就受到了啟示者的外在侷限。這是慧能碰到的一個難題,對他的佛性本覺的特點也是一個挑戰。關於這個難題,我們可以從《壇經》的兩個版本中摘錄出相關的一段文字作點分析。   1.法海本即敦煌寫本(三十一?自心內善知識,般若三昧):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道,令得見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

佛門放香是什麼意思

燒香起源於印度,由於印度氣候潮溼酷熱,所以時常流行各種瘟病,當地民眾以塗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佛教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必須燒香遍請十方;佛雖非以香為食,但以香、花、燈、果等供佛,實是大供養,能得很大福報;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佛事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亦有清淨道場、驅除瘟穢的意思。

佛教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好香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大為受益,所以,佛教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

因香能解穢流芳,令人聞了歡喜!在《賢愚經》中記載,有位長者為請佛應供,因此於晚間登上高樓,手執香爐,遙向祇洹精舍燒香,以表心中之虔信,第二天中午,佛陀果然來到,由此可知,燒香供佛是為心中至誠之表徵,意在請佛受供。

香可燒一支或三支;燒一支香表一心;燒三支香:表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佛、法、僧常住三寶。

插香的時候

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唸:供養佛,覺而不迷;

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唸:供養法,正而不邪;

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唸:供養僧,淨而不染。

拿香正確方式:

1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杆,大姆指頂著香的尾部;

2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

3再舉香齊眉;

4之後,放下如第2動作;

燒香的意義

燒香是表示恭敬、犧牲之意;亦表燃燒自身,普香十方,燒香成灰是表示無私奉獻,也就是提醒佛門弟子一生要無私奉獻;燒去貪慾,才能得到無求的財富;燒去瞋恨,才能使心慈悲無恚;燒去愚痴,才能凸顯智慧;要把自己的七情六慾,各種憂煩悲苦、嫉妒狐疑、妄想顛倒,全都焼除,才能所求如願;在燒香的時刻,一定點燃自己的心香?另外,燒香並非世間有相之香,而是燒無為正法之香;燒香有薰諸臭穢和斷無明惡業悉令消滅之意。什麼叫正法五行香呢?

正法香五行香:即是燒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又叫五分法身香。下面介紹五分法身香的意義

第一、戒香:戒是禁止的意思,也有止惡行善的意思;即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亦是讓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也就是讓自心不起貪嗔、嫉妒、愚痴等念頭,就叫戒香。

第二、是定香:定是收攝身心,約束自己,讓自心返觀自性的意思;也有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對於善、惡境相,自心不散亂,就叫作定香。

第三、是慧香:慧是智慧的意思;也就是常於身心,內自觀察;使自心沒有障礙,常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本性,不造種種惡業,雖修眾善,但心又不執著所作的善行,而且對上恭敬,對下呵護,憐憫孤苦,救濟貧窮,這就叫作慧香。

第四、是解脫香:解脫是沒有束縛之意,也就是斷除心中一切無明,使身心自在,無所無礙,就叫作解脫香。

第五、是解脫知見香:解脫知見,是得了正確見解的意思;也就是認識了自己的本心,使自心觀照常明,不但通達佛法義理;對宇宙萬物也通達無礙;就叫作解脫知見香。

以上五種自性五分法身香,世間無比,主要是用來薰脩自心;佛在世的時侯,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以上五種無價寶香,來供養十方諸佛;現在的人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只將外火燒於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不是希求解脫,而是希望得到福報,這就失去的佛教燒香的意義,所以,燒香千萬不能離心而向外尋求。

...

什麼是禪那?

禪那就是念念剎那間的打破執著、看破出幻相,於是內發寂滅輕安,無所住著。

禪那唯住世,身相在陰界,心卻不住陰界,不可說出陰界,亦不可說入陰界,只是不著而已。

第一. 明心—“一切有為法”—“善分別自心現”—“隨順覺性”—漆桶第二月—達摩之皮—聞菩提心戶 如何是菩提(本來面目)?

第二. 破本參初關—“如夢幻泡影”—“觀外性非性”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針隙觀天—達摩之肉—解菩提心 如何妄歇?

第三.破重關—“如露亦如電”—“離生住滅見” —“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庭院觀天—達摩之骨—見菩提心(見性) 如何離陰界入?

第四.破牢關—“應作如是觀”—“得自覺聖智善樂” —“如來隨順覺性”—自在—達摩之髓—證菩提心—一乘圓教 如何入不二法門?

第一種開竅—入定、聲聞凡夫(人天)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第二種開竅—破初關、信位、外空、未入地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第三種開竅—破重關、人空、內空、、入地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第四種開竅—破牢關、法空、內外空、初地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盤,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參考資料:《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真心懺悔,悔罪加入什麼教會

觀罪性無生。觀者,觀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既眾罪從心所起,自當將心懺,試觀此罪相從何而起?覓罪了不可得。以其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四性推究,當體無生。所謂罪性本空。如四祖至三祖處,求哀懺悔已之罪障,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四祖返觀自心,了不可得,答曰:“覓罪了不可得。”三祖雲:“我與汝懺悔竟。”此一種乃理懺,前來九種都是事懺,故知此理懺功能最大。觀一切罪惡之性當體無生,心滅罪空,是名真懺悔。然又須知事懺必須具理懺,理懺復須藉事懺,理事圓融,故名真懺。以如夢如幻的懺法,除如夢如幻的罪業。

這句佛家語言是什麼意思

心戒為真隨善緣

此句意思是持戒不可流於表面,而應該時時發乎於心,時時剋制自己的貪嗔痴念頭,因為心為業主,遇到善的因緣就隨順。表裡如一是真禪

此句是對應第一句,就是一個參禪者、一名佛教徒應該表裡如一,不能表面一套、背裡一套,這樣才是真正的禪。

人生處處有妙覺

妙覺指的可能是自性真如,就是說人生到處都有禪機。

返觀內照戒體圓

這句話讓學人時時返觀自省,從自心發起的戒體才是真正圓滿的戒體,而不只是表面上的形式。

四句話主要還是講持戒

相關問題答案
返觀自心是什麼意思?
心靈自由是什麼意思?
自尊心是什麼意思?
自主心是什麼意思?
心不自在是什麼意思?
觀照自己是什麼意思?
以自我為中心是什麼意思? ?
自考是什麼意思?
歌曲無心是什麼意思?
舉槍自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