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一本書的內容?
怎麼讀一本書?
1.如果你能讀一本史詩或小說,你就能讀一篇抒情詩或短篇故事。如果你能讀一本理論的書,一本歷史、哲學論述或科學理論,你就可以讀同一個領域中的一篇文章或摘要。
2.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只有當你在不同的書籍之間能找出區別,並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分類時,這個規則才會更簡單明白一些。
3.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許多人會忽略書名或序言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要將手邊閱讀的這本書做分類是毫無必要的。
4.實用性VS.理論性作品: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5.理論性作品的分類: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
6.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個老師都知道這一點。因為課程與教法的不同,哲學老師會覺得以前沒有被其他哲學老師教過的學生比較好教,而科學老師卻會希望學生已經被其他科學老師有所訓練過。
7.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8.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瞭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應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
9.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
10.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就像教書與被教一樣.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11.第四個規則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這個可以列出簡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以上這些都是理論性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以上這些都是實用的問題。
總結: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怎樣讀一本書?
先看目錄,就知道這本書主要講什麼,再開始看,看的過程可以寫一些感想感悟,書的好的內容,要畫上橫線,
怎麼才能讀好一本書
如何讀一本書
讀書是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最快的方法。那麼應該怎樣讀書呢?以下是我的思路:
首先要提出問題。你看這本書究竟要學習什麼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還是隻是隨便瀏覽呢?在打開書之前,你先要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一步是很多人漏掉的,大家已經習慣了讀書就是為了考試,或者讀書是為了消遣,所以根本不提問題,直接開卷。當你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時候,這種態度就不行了。
然後是瀏覽目錄,理解作者的思路,並估計自己問題的答案在什麼地方。這一步會引發你的思考,讓大腦開始變的主動而不是單純的接受。同時還可以分清重點,把精力放在你不懂的地方,對你懂的地方則簡單帶過。這一步很重要,主動、活躍的大腦才能接受最多的新知識。
在閱讀全文後,找到問題的答案並做筆記。重複是學習之母。只看一遍書是記不住的,必須要多重記憶,最好是積極的記憶。做筆記就是一種最積極的重複記憶。它會讓你思考、消化並牢記書的內容。日後看看筆記,就知道書的內容了,還可以作為讀書數量的記錄。
必須要說的是,以上幾步是一般人看書略過的,所以能自己從書中獲得知識的人很少。這幾步會很花時間,甚至長過你看書本身。但是,你投資了這些時間進去,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流於形式的假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內容簡介
該書強調閱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閱讀一般分做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只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它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在書後推薦了一系列的經典名著。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閱讀法;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也可以稱之為略讀或預讀。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第三種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如何讀好一本書
如何讀一本書
讀書是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最快的方法。那麼應該怎樣讀書呢?以下是我的思路:
首先要提出問題。你看這本書究竟要學習什麼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還是隻是隨便瀏覽呢?在打開書之前,你先要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一步是很多人漏掉的,大家已經習慣了讀書就是為了考試,或者讀書是為了消遣,所以根本不提問題,直接開卷。當你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時候,這種態度就不行了。
然後是瀏覽目錄,理解作者的思路,並估計自己問題的答案在什麼地方。這一步會引發你的思考,讓大腦開始變的主動而不是單純的接受。同時還可以分清重點,把精力放在你不懂的地方,對你懂的地方則簡單帶過。這一步很重要,主動、活躍的大腦才能接受最多的新知識。
在閱讀全文後,找到問題的答案並做筆記。重複是學習之母。只看一遍書是記不住的,必須要多重記憶,最好是積極的記憶。做筆記就是一種最積極的重複記憶。它會讓你思考、消化並牢記書的內容。日後看看筆記,就知道書的內容了,還可以作為讀書數量的記錄。
必須要說的是,以上幾步是一般人看書略過的,所以能自己從書中獲得知識的人很少。這幾步會很花時間,甚至長過你看書本身。但是,你投資了這些時間進去,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流於形式的假讀書
怎樣讀好一本書
發現了一本目前感覺偉大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一個一野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讀者。
讀書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讀書呢?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昏昏欲睡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問題,記憶問題,橫向掌握問題等等。“偉大的作者經常也是偉大的讀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閱讀所有的書。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在許多例子中,他們所閱讀的書比我們在大學唸的書還要少,但是他們讀得很精。因為他們精通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他們有權被稱作權威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很自然地,一個好學生通常會變成老師,而一位好的讀者也會變成作者。”
讀書的好處時顯而易見的。現代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要想獲得發展或在職位上獲得提升,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要想獲得高工資,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這種競爭力除 了在工作崗位上磨練以外,更需要讀書,依靠讀書在提高專業性、權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時長期的閱讀可以完善知識結構、形成氣質、修煉秉性、提升魅力以及 塑造人格從而提高在職場裡的影響力。
1、知識更新非常快,大學一畢業就已經有40%的知識過時,一年不讀書80%過時,三年不讀書99%過時。這就要求我們不間斷閱讀,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都要閱讀,只有長期的閱讀才能不被淘汰;也只有長期閱讀,才能保持“知識力”和對職場的新鮮感。
2、讀書要有選擇性, 要讀歷經滄桑仍被奉為經典的書籍。書太多了可好書並不多,所以大家要有能夠選擇好書的能力,很多時髦的書籍炒作的成本很大而真正的可閱讀價值太小。經驗告 訴筆者經典的書籍裡的每一句話都值得咀嚼都讓你有很長時間的思考,而且你讀了幾遍都不生厭,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受,可以這麼說一本好書抵上一百本爛 書。
3、路上、公交車上、地鐵裡、吃飯時、睡覺前甚至在廁所裡都可以閱讀。閱讀也不僅僅限於讀書,看報紙、看雜誌都可以,只不過那些不是最好的閱讀方式。最好的閱讀方式還是讀書,書的知識比較系統而且有深度。
4、互聯網上的知識很多,可以稱為知識的海洋,成本也非常低。可網上的知識垃圾也很多,很多朋友上網的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閱讀上而是找知識上。網絡閱讀的干擾度太大使得大家的心不能靜下來,影響閱讀的效果。
5、專業書籍是必須閱讀的,可以提升專業性,可光光閱讀專業書籍是不夠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T字型人才。豎槓代表專業性,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專業性越強不可替代性就越強,價值就越大;橫槓代表你知識的廣度,如果兩個人才專業性差不多,這時候就看誰具有更廣的知識,因此多領域多個專業的閱讀也能夠增強職場競爭力。
6、讀書要快,拿到一本書先要看目錄,先熟悉一下目錄,看看哪些章節是自己不明白的,就看不明白的章節,明白的章節就不用看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時間的浪費與提高閱讀的效率。
7、讀書要做讀書筆記,每一本書讀完以後都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寫總結。看明白了與寫出來是兩碼事,很多朋友不屑於寫所以很快忘記。只有寫出來才能加深你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只有寫出來,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
8、書並不一定要買,可以借也可以與朋友互換。書價越來越高,每個月都買幾本書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借書是個很不錯的閱讀方式,可以向朋友借、可以向圖書館借,成本是非常低的。
9、讀書要堅持下去,要形成一種習慣,要形成一種生活方式,要讓讀書成為像吃飯那樣每天必須要進行的動作,要有不讀書渾身就不舒服甚至是半夜醒來找書讀的境界。
10、讀完一本書要學會與別人分享、瞭解其他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在交流中可以瞭解更加多元的見解甚至可以碰撞出火化產生新的認識。週末找三五個朋友在茶館、咖啡廳或者......
怎樣才算讀過一本書?
我在寫文章時,有一個習慣,就是會常常引用某一些作家或書裡的話。很多時候,這些話總能恰如其分地表達當時的想法和一些心情的描述。
後來,有一些朋友問我是怎麼訓練記憶力,來記得這些麼多的“名人名言”。坦白來講,我的記憶力並不好,文章裡能經常引用這些語句,並非是當初背下來的,而都是在讀書的時候,做了筆記的。這是一種個人讀書的習慣形成的一種技能,在朋友請教如何系統地做到這個時,我也有些困惑,無法一下子就說出來個一二三來。
直到遇到這本由日本的奧野宣之所寫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就如獲致寶地把我自己的習慣結合書中的方法,去教授給看讀書但擔心自己記憶力不好的書友們。
本書共分為五章,詳細地講述了從如何買書到活用書中的內容的過程,可以說是一次對讀書方法的360度無死角的系統分解。
第一章: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
作者在這一章中指出,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
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這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深入理解 書中的要點或思想,並隨時時拿來參考。
如果要達到這些目的,做筆記就是最好的方法。對於一本書,我們僅 僅是讀是是不夠的,還得需要掌握從選書到活用的過程。
1、隨想筆記
我自己的做法是,創造一個你自己的想法筆記本,平時你在與人聊天、看到的廣告、電視中提到的你感興趣的人物或是事件時,就記在本子上,以後可以找相關的書來看。
2、購書清單
在一般情況下,找人要書單,真是一個極不靠譜和為難別人的做法。我一般是想要讀的書在豆瓣中標記起來,豆瓣上找不到就記在自己的印象筆記的書單中。要有主動選擇書籍的能力。
3、各種報道的剪報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一條,在目前的電子化的時代可能很少會做到。我也只是存入雲筆記。不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4、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更何況現在沒幾個人的記憶力很好。所以,在讀書時,把你喜歡的句子、好的描寫抄下來,是十分有必要的。把你在看書時覺得有用的方法記下來,並且在生活運用。比如說我在寫文章的時候引用,就起到了讀書中的活用的那一個功能了。
第二章 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是現在很多“愛讀書”的人一個通病。有些書放忘記了也沒有讀過,有些書不知道什麼而買。(我曾經也犯過這種毛病)
在這一章裡,作者提出一個觀點:一定要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呢?
第一章裡我們剛才提到過一條內容:隨想筆記。是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取材庫,你在日常中的喜好和需求都被記錄在了這個本子裡,每一個階段感興趣的內容、人物,以及自己想學習的知識,都在這裡顯現。根據這些,來發現自己的需求,並找到相應的書,是不是很好。
除了書中講的這個方法外,我自己還有兩個方法就是,平時多觀察一些出版社出書的動向,和一些作家的動向,看到他們出了新書,就會第一時間去買。這算是一個固定的明確需求。另一個方法是,制定自己的每個階段要閱讀的主題,比如說8月讀心理、9月讀小說、10月職場等等,就會有規劃地選書和買書了。
第三章 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可能你會說,記一本也許還好,如果以後讀十本,一百本地記,肯定是難以持續。沒錯,凡事掌握了方法,就會能更好地、並且長久地進行下去。做讀書筆記最難的不是記什麼,而是如何堅持下去?
下面有幾個方法送這方面有困惑的你:
1、從一句話的記錄開始
你可以在在讀過的書中摘抄讓你最心動的一句話。或是記下你讀過這本書的感受。培養習慣非常重要。
2、以思想輸出為前提
接合第一點,在......
一本書的內容簡介怎麼寫?
先看一遍嘍!看前面的簡介在提煉自己的語言就OK樂
怎樣才能讀好一本書
如何讀一本書
讀書是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最快的方法。那麼應該怎樣讀書呢?以下是我的思路:
首先要提出問題。你看這本書究竟要學習什麼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還是隻是隨便瀏覽呢?在打開書之前,你先要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一步是很多人漏掉的,大家已經習慣了讀書就是為了考試,或者讀書是為了消遣,所以根本不提問題,直接開卷。當你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時候,這種態度就不行了。
然後是瀏覽目錄,理解作者的思路,並估計自己問題的答案在什麼地方。這一步會引發你的思考,讓大腦開始變的主動而不是單純的接受。同時還可以分清重點,把精力放在你不懂的地方,對你懂的地方則簡單帶過。這一步很重要,主動、活躍的大腦才能接受最多的新知識。
在閱讀全文後,找到問題的答案並做筆記。重複是學習之母。只看一遍書是記不住的,必須要多重記憶,最好是積極的記憶。做筆記就是一種最積極的重複記憶。它會讓你思考、消化並牢記書的內容。日後看看筆記,就知道書的內容了,還可以作為讀書數量的記錄。
必須要說的是,以上幾步是一般人看書略過的,所以能自己從書中獲得知識的人很少。這幾步會很花時間,甚至長過你看書本身。但是,你投資了這些時間進去,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流於形式的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