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缺馬?
宋朝時期為什麼缺馬?
一是宋朝的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馬的生長。
二是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馬又大都奔赴戰場,甚至“犧牲”於戰場。所以,宋代社會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市井之間鮮見馬和馬車。
宋朝為什麼不能產馬?
下面先談為何宋朝“先天”缺馬 後面談宋養馬為何養不成
其實,宋朝缺馬問題的確不能全怪宋朝,因為燕雲之地不是宋人丟的。
但是,宋人也不是毫無責任,因為另一產馬之地,甘涼河套,的確是宋人失策丟的。北宋真正的失策也恰恰不是對遼,而是對西夏。
宋初連西夏國都沒有,不過是僅有陝北五州小地(那兒還不是西北最優良的產馬地)的李家定難軍,臣服於宋,助兵又助戰馬,完全談不上大患,根本比不上南唐北漢,所以《新五代史》都將其列入雜傳,而非世家。
等到宋太宗時操之過急,想借李家內亂完全廢除定難軍,將李家緦麻以上所有親屬全部押解入京。激起李繼遷和其族人反抗,出逃時帶走的隊伍才數十人,十年之後,不但盡復五州之地,連宋之靈州都攻了下來,就是從丟靈州開始,宋的良馬產地才算真正全部丟失---------“夏賊之觽,未嘗以匹馬貿易於邊郡,是則中國備徵帶甲之騎,獨取於西戎之西偏,如舍靈武,復使西戎合而為一,夏賊桀黠,服從諸戎,俾秦、涇、儀、渭之西,戎人復不得貿馬於邊郡,則未知中國戰馬從何而來?“《續資治通鑑長篇》
此時期李繼遷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就是依靠宋遼矛盾,受遼封號,讓宋朝陷入兩線作戰,而這一策略之所以能施行,其契機就是宋朝失策的想同時收回燕雲十六州和西北五州。
等到宋真宗澶淵之盟與遼和解,宋遼戰事結束,這時宋朝騰出手來了,應該集中力量向西夏討回失地了吧?卻碰上“五鬼”獻瑞,真宗封禪,宋朝一片和平景象。而此時西夏的李德明,為避免像先前的宋朝一樣陷入兩線作戰,開展外交手段,主動對宋稱臣講和(還對遼國稱臣)。西夏穩住宋遼之後,全力向西線發動攻勢,滅回紇、敗吐蕃,盡收河西走廊。而宋遼此時則渾然不覺其狼子野心......
到了李元昊(李德明之子)時期,對宋發動三大戰,尋求實質上的完全獨立,宋軍三戰皆敗(但也在歸娘谷、龍門川、兔毛川三戰給與還擊)。然後是李元昊主動要求稱宋帝為父,卻別以為這是元昊服軟,其實是算是元昊耍賴--------------“中國事夷狄,稱“男”則為卑;夷狄事中國,稱“男”則為亢。故綱目不書石晉所稱,所以為中國諱。茲直書之,所以著元昊之悍也。”《西夏書事》
並且一邊稱是宋帝兒子,一邊又詭稱宋朝祖宗,想佔口舌便宜------------“元昊所遣如定(使者)等已於紫宸殿朝見,竊聞所上書中有‘吾祖’之稱,此西人玩侮之甚。古者夷狄,單于、可汗之類固無嫌。今元昊無端撰此名目,彼稱陛下為父,卻令朝廷賜詔呼彼為‘吾祖’,可乎?”《續資治通鑑長篇》
宋臣識破元昊想佔口舌便宜的小聰明,要求元昊別稱兒子,應該依舊稱臣,元昊答應,但條件是將每年歲賜增至二十五萬。雙方這才和解。(其實元昊在國內依舊稱帝,一切從帝制。而且在李德明時代,西平王見遼宋之詔使,是要行下跪之禮,等到元昊在河曲之戰擊退遼軍後,見遼宋使臣都是坐在床上見了,我猜這小子之所以向宋遼開戰,內心深處的動機不過是為了坐著見人.....)
於宋而言,其後與西夏戰和不定,西北邊疆長期不得安寧,無怪乎司馬公將西夏列為“四患”之首。
追本朔源,唐朝內遷吐谷渾拓拔部時已埋下禍根,此禍根經五代戰亂已根系深植,宋太宗拔之過急,不應戰時戰之;宋真宗失之安逸,該戰時和之,戰和皆失其時。其後又打打停停,雖大有戰果,但終歸是收拾前朝和先祖的爛攤子.........
下面是關於宋朝養馬的缺陷
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總是具有先天的軍事優勢。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萬里長城。
那麼農耕民族該如何來應對,一種方法是利用地形,也就是利用山地來阻擋騎......
為什麼只說宋朝缺馬,西晉難道不缺馬嗎
中國古時候,只要中原王朝沒有佔領西域(今甘肅,新疆,外蒙等地)都是缺馬的,而且沒有好馬,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都是以步兵為主。因為養馬需要大片的草地,中原地區人口密集,沒有這個條件,北宋就是這個原因了,知道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更是如此
為什麼宋朝時期缺馬但卻有騾,而且騾的數
衣食住行等習俗
1、衣 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後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 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著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麵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
3、住 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 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為什麼很多人都把宋朝不行說成是馬
因為馬太重要了,沒有馬宋軍追不上敵人,敵人打游擊戰根本扛不住。
北宋為什麼缺馬?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於步兵具有天然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表現在機動性和衝擊力方面。說得通俗些,步兵打騎兵是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掉。而騎兵在攻擊步兵的時候,可以利用人和馬的總動量來對其正面的步兵方陣形成更大的衝擊力。馬的質量比人要大的多,而運動速度又超過人的奔跑速度,因此騎兵所能夠給與步兵的衝擊力一般都是遠大於步兵的衝擊力。理解這一情況需要應用物理學的動量定理,請參考高中物理第一冊。還有更為重要的是,機動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轉軍隊之間的數量對比。換句話說,機動性好的一方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的某一個區域,局部形成了兵力優勢。儘管整體上來說,可能是防守的一方兵力更多,但是防守一方需要防守很多地方,在一個局部而言,進攻方可以形成數量優勢。並且趕在防守方的援兵到達之前,將當地守軍消滅掉。這也就是機動性的作用,機動性好的軍隊可以通過快速的轉移自己的部隊,總是能夠形成局部戰場的兵力優勢,從而把缺乏機動性的一方逐步殲滅。因此,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總是具有先天的軍事優勢。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萬里長城。
那麼農耕民族該如何來應對,一種方法是利用地形,也就是利用山地來阻擋騎兵的奔跑,並且居高臨下的攻擊。長城正是這樣防禦方式。另一個辦法就是以騎兵對騎兵,通過組建強大的騎兵軍團來對抗遊牧民族。漢之對於匈奴,唐之對於突厥,都是沿用的這種策略。但是到了宋朝,局面完全是另外的樣子。首先宋朝在建國之初,就沒有能夠佔領燕山山脈,自然就不能夠依靠長城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既然第一條路走不通,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但是宋朝也沒有像西漢那樣,大規模的養馬從而建立一個強大的騎兵軍團,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宋朝的版圖之內缺乏可供大量養馬的土地。軍隊所用的馬匹和民間的馬匹要求不同,必須是成年的公馬,而且體力要足夠好。要得到這樣的馬,依靠圈養是不可能的,必須放牧,也就是要有大片的牧場供馬生長繁衍。其次,馬生長於比較寒冷的北方地區,對於溫暖潮溼的氣候是不適應的。因此在長江流域根本無法養出優良的軍馬。整個中國古代,能夠養馬的地方大致是兩個,一個是西北,一個是東北。漢朝和唐朝養馬,主要都是在西北。在宋朝建國時,這兩片地區都已經被遊牧民族佔領,宋朝必須首先奪回這兩片地區才能在那裡養馬。但是沒有足夠的戰馬又不可能去佔領這兩片地區,於是宋朝對此也無可奈何。但是有一點是應當注意的,那就是宋朝的版圖包括了甘肅東部地區和陝西大部地區。漢朝就曾在這一地區大規模養馬,宋朝為何不能效仿呢?以筆者個人觀點,這恐怕要從當地環境變化的角度來考慮。一個地方曾經適合養馬,並不意味著以後也會同樣適合養馬。
一般說來,人類的活動總是要破壞環境的,只是破壞程度的輕重而已。人類需要獲得耕地,也需要獲得燃料,在這兩個最主要的動機驅使之下,人類不可避免的要破壞生存地域的植被。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就像一個生物體一樣。但是這種自我修復能力毫無疑問是比較有限的,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必然造成無法自我修復的破壞或者是需要漫長時間才能夠修復的破壞。我們不妨看看現代的一個例子。整個東北地區都曾經被稱為黑土地,這裡的土地不需要施肥就可以耕作。但是今天,在東北已經基本看不到黑土地,幾十年的糧食種植已經破壞了土地的肥力,黃土地就必然變成黑土地。而且這裡的黃土地也不可能再變成黑土地了。因為變回去的方法只有讓耕地重新成為荒地,由土地經過漫長的時間自我恢復。然而定居於這片土地的人口又如何滿足溫飽需求呢?除非將東北的人口絕大部分移民到其他地方,這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東北的土地和植被會被破壞,其他地方也同樣會。當年樓蘭高昌都是繁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