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拖延症怎麼治?

General 更新 2025-01-04

小學生如何戰勝拖延

小學生如何戰勝拖延

這兩天,朋友圈裡,有人在忙著幫孩子寫作業,有人發牢騷,為哄孩子寫作業,經歷了狂暴的一晚。說到假期作業的拖延,記者也一瞬間回到了學生時代,都是過來人啊,誰沒經歷過。

有人說“拖作業是常態,不拖作業是變態”,雖然記者心裡也贊同,但作為一個未來也要管孩子作業的媽媽,還是真心希望能幫孩子建立更好的學習習慣,不用像朋友圈裡那位媽媽,每個開學前都要經歷狂暴的夜晚。

趕作業

媽媽和兒子鬥智鬥勇

下週就要開學了,可兒子的作業還沒完成。這兩天,楠楠媽跟兒子之間圍繞作業的鬥爭,每天都在上演。

前兩天,她在朋友圈裡,記錄了其中一次“鬥爭”——

著急:做五頁口算,馬上開學要來不及了。

半小時過去,(兒子)做了5題目。

上火:你太磨蹭了,加法你熟練,媽媽幫你做;減法你自己做,這樣你一半我一半,今天晚上做10頁。

又半小時過去了,(兒子)才做一頁。

忍氣利誘:晚上如果能完成減法,送半小時電腦時間。

又半小時,五題。

發火了:你不用做了,開學交白卷吧。

(兒子回答)好,這是你說的,我不用做了。

這段話記者看了三次,每次都忍不住想笑。熊孩子趕作業,真是讓人又好笑又好氣,很多有孩子的家長看了,也是心有慼慼吧。

人人都愛拖延

這不是一種病

其實,別說孩子,大人也一樣,每天都在拖延。就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記者本人也是在不斷地刷網頁、喝水、找零食。

據調查,85%~90%的大學生有拖延的習慣,中青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72.8%的人認為自己患上了“拖延症”。

歷史上,達芬奇是經常被提到的“拖延症”患者。他的《蒙娜麗莎》畫了4年,《最後的晚餐》畫了3年,他留下一大堆未完成的畫作,也是拖延的關係。

還有大文學家雨果,為了克服拖延,他甚至強令自己赤身裸體寫作,讓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來。

根據美國心理治療專家《終結拖延症》作者威廉·克瑙斯引述,研究拖延的第一本專著是1971年由里根巴赫寫的。但實際上,你不可能找到這本書,因為它從未出版過——有關拖延的著作本身,也被“拖黃”了。

在這個“精神病有N多款,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時代,拖延也被冠上了“症”,在噹噹網上輸入“拖延症”,可以查到330多本書,有針對小學生的,也有針對白領的,有心理學研究,還有時間管理策略,五花八門。

但是,浙江省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陶明教授告訴記者,拖延症並不屬於精神疾病的範疇,它不是一個嚴格的醫學術語。

“拖延症是個網絡新詞,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病。”陶教授說,現代社會節奏快,到處都有承諾、期限,這就給拖延現象產生提供了機會。

拖延像感冒

沒責任感的小屁孩大事也會拖

老老少少,人人都愛拖延。但是陶教授說,大人和孩子的情況有所不同。

“大人的拖延,工作壓力、無價值感、對刻板工作的厭倦,可能會讓人想要拖延,但大人有責任感,對一些重要事情,一般不會拖。”陶教授說,小孩子,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通常還沒有建立這種責任感。

他分析,孩子假期作業拖延,可能有那麼幾個原因:

1、放假以後控制能力差,無法控制各種誘惑。假期作業最大的誘惑,大概是電視、電腦和遊戲。而計劃性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拖延。

2、執行力差。開學前,同學打聽一圈,大家都沒做好,那我也不著急了。陶教授發現,有這種調皮心態的孩子挺多,所以拖到開學都沒做,爹媽急,他不急。

3、沒有價值感。其實有些作業並不難,但讓孩子老老實實坐著做5頁加法,他可能會覺得乏味,沒有興趣,所以就想拖。

“當然,每個孩子......

學習拖延症怎麼辦

其實你應該已經發現:拿手機瞎逛的時候,你並非很開心。換言之:並非手機太好玩了才使你拖延,而是“好好學習”太令你害怕了。關鍵是你要知道是什麼使你如此“害怕”好好學習。

所有拖延症的患者都不是拖延所有的事情,而是單單拖延某些事情。你一定也會發現,肯定有一些事情你很樂意去做,而且這些事情很重要。所有你拖延的事情都有同時兩個特徵:1 你覺得你必須做好 2 你現在還暫時做不好,或者你自己認為還做不好。反之,1 你如果不覺得你必須做好,那麼可以隨便對付一下,就不會拖延,2 如果你覺得你很擅長,或者很享受做這件事,你也不會拖延。

比如你想好好學習,你一定覺得好好學習很重要,並且你在學習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效率很低,或者沒有學好(其實並不一定真的不好,而是你的要求太高)。這樣久而久之,你就建立一種定式思維:學習=挫敗感。於是你會千方百計找機會逃避學習,逃避挫敗感帶來的強烈不舒服。

為了打破這種怪圈,也相應從兩方面著手:1 是否必須做好“好好學習”這件事?學習固然很重要,但是並非每次學習必須求全責備,偶爾效率低一些,沒有進展很正常。2 你是否真的每次學習效率很低,收穫很小?——答案是NO,每次學習都會有收穫,不要怕效率低,很多科學家都是花一輩子才完成一件事,關鍵是你去做。你也許和你某些同學比,單位時間沒有他看的書頁書多,做的題數量多。但不代表你真正的效率低,在效率方面,不必做到最好,只要中等,並加以堅持,足夠你脫穎而出。

這僅僅是理論上的。為了擺脫拖延症,要一點點來。在你每次要拖延的時候請記住:“做不做”比“做得好不好”更重要。只有你做了,下次才能做得更好。這樣,慢慢就擺脫拖延症了。

孩子做作業有嚴重的拖延症,怎麼辦

孩子做作業有嚴重的拖延症,怎麼辦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於1542年的書裡。

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聖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後,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不過“拖延症”正式成為病症,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並不難。

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種deadline過後突然一下放鬆的感覺,而且拖延的結果有時反而挺好。這種時候,會在心裡表揚自己很有“效率”。同時,長期這樣下來,儘管不願承認,但潛意識裡確實覺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成績卻平平,會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於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強化的拖延。

摺疊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期限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最後只剩5天了才開始。 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鬥志,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做事情的狀態。最後拿到成績的時候,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子就強化了自己最適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態,並且對以後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研究

摺疊專家研究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認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屬於消極的拖延。在《對拖延的再思考:態度和行為中”積極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後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並更及時地實行。

除了焦慮和逃避控制,常與拖延聯繫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法拉利教授認為,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關於“拖延症”的研究也處在“拖延”中。國外對“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於“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不在。

摺疊生理學根源研究

關於拖延的生理學根源研究,目前(指2009年)大多圍繞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計劃、衝動的控制和注意力,還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

摺疊拖延症的類型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後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並更及時地實行。

弗拉里博士定義了三種基本的拖拉者:

* 鼓勵型,或者說找刺激型,他們盼著最後幾分鐘忙碌帶來的快感

* 逃避型,他們迴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但實際上他們非常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更希......

學生拖延症怎麼治的建議

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吧,有明確的目標,拖延症也就隨之解決了。

拖延症怎麼治

首先我認為 你應該看看這本書《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本書作者,克萊爾·威克斯博士,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神經學科醫生。

首先,我想說英國廣播公司電視臺的六次採訪(英格蘭1983年)

訪談一 模式

訪談二 焦慮狀態

訪談三 神經性疲勞

訪談四 恐懼症、強迫症和恐曠症

演講訪談卷新版舊版對比圖

訪談五 抑鬱訪談六 恢復過程中的復發保持平和心

重新找回自己因問題、悲傷、內疚或羞恥感而變得複雜的神經疾病如何治療變得複雜的神經疾病問題悲傷內疚與羞恥感強迫症失眠清晨恐懼感抑鬱喪失信心社交恐懼症回家困難焦慮三大法寶:工作、勇氣、信仰該做的和不該做的給害怕再次患病之人的寄語給患者家屬的建議什麼人容易患神經疾病

本書是國家檔案局組織編寫的檔案幹部崗位培訓教材。根據其內容和特點,同樣可供普通高等院校檔案專業和文祕、圖書或信息管理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克服壓力、戰勝恐懼;放鬆自己、享受生活。

面對有拖延症的學生有什麼好方法

專注程度是先天氣質加上後天教養所致,縱使每個孩子不一樣,但只要不是患有注意力缺失,都能夠透過一些策略,協助他建立專注學習的習慣。

策略1 找到適合孩子的專心方式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專心風格”,有時候“學習不專心”是孩子的專心風格和讀書方法配合不良所致。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有些孩子需要規矩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動來動去比較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在早上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傍晚學習效果奇佳。

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候群(ADD),目前擔任兒童美語教學教師的徐瑋均說,圖像能力佳的她喜歡將聽到或看到的事情畫下來,一圖像化就記在腦海裡了。另外,她曾為閱讀文章總是跳來跳去困擾不已,後來“一把尺就解決了”,她將尺放在正閱讀的那一行字下,讀完一行再往下挪。

就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所、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秦鬱涵就打趣說,她發現自己蹲著讀書的時候最專注,而且屢試不爽。

學習是個性化的過程。如果孩子透過聽覺吸收信息的效果比較好,父母就仔細講述或用關鍵詞口訣協助他學習;做功課時,提醒他將題目念出來。

對視覺較敏銳的孩子,父母儘量用多一點圖形、文字或手勢幫助他理解,寫筆記也是不錯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依賴實際體驗,父母就將概念具體化,例如學習重量時,準備三百克和一公斤的物品,讓孩子實際提提看,感受兩者的差異。

要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專心狀態,創造他的美好經驗,父母可先從遊戲開始。彩虹愛家協會社工主任鍾美慧建議,從孩子“做起來很快樂”的事開始,拼圖、組合玩具、書法、圍棋都好,藉著專心投注一件事的美好經驗為起點,讓孩子感受到專心的好處。當孩子無法體會什麼是專心時,過往經驗有助於他理解自己在什麼狀態下最專心。

專心風格,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放寬心,不要預設什麼樣的方式才正確,當孩子說“我聽搖滾樂時最專心”,別急著否定他,允許他做實驗,和他一起找尋專心風格。

策略2 安排工作的優先級

太多作業會造成孩子不知從何開始的困擾,每天不妨花五到十分鐘,檢視要做的功課,列出優先級,按順序完成。

對於不容易專心的孩子,從簡單、有趣先著手,讓他對接下來的工作產生信心,但要避免把最多、最難的部分留到最後。徐瑋均讓自己進入狀況的方式是,先做比較喜歡科目,十分鐘後比較專心了,再處理難的。

目前在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修讀博士的周育如,從小教女兒列待辦列表,並把列表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在前面打勾,享受一一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清單的另一個作用是,當孩子為了過多信息感到千頭萬緒時,清單可以協助他回到該做的事情上。

策略3 將困難工作分段完成

把看似複雜、冗長的工作切割成很多個容易掌控的過程,可避免讓孩子感覺做功課是沒完沒了的事。

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詢工作多年的楊俐容回憶,她的二女兒是個注意力“不容易持續,卻容易被新事物分散”的孩子,她觀察女兒每次寫國語作業,前兩行都非常工整漂亮,第三行開始龍飛鳳舞,便使用“分散練習”的策略:每寫完兩行就鼓勵她,“你寫得真棒!”讓她休息一下再繼續,或是轉換其他作業。

楊俐容提醒,每段工作間的休息可以喝水、聊天,但不要做堆積木、畫圖這類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活動,以免孩子無法再回到功課上。

“分段真的很重要,一次給少一點,讓他能夠做完,他才會想挑戰更難的工作,如果你給太多,孩子覺得不可能,就乾脆放棄了。”徐瑋均強調。

策略4 建立自我監督的機制

父母終究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主動且樂於學習的人,讓專注學習從“他控”發展到“自控”。孩子必須要了解自己如何學習、什麼狀況下不專心,並調整讀書策略。

楊俐容的經驗是,從女兒小一開始陪伴,小二......

我有很嚴重的拖延症,怎麼辦?

有人統計,有拖延症的人和人群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更高職業地位。當然並不是拖延症使他們事業成功,而是事業可能成功的人才更有壓力和追求完美的心態,而使他們容易患拖延症。所以至少說明你很可能具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基礎條件。

拖延症的認知誤區在於追求完美。所以當你覺得“等一等再辦可能讓事情辦得更好”的時候,問自己一下“現在就辦,是否一樣可以做得一樣好?”如果是,現在就辦吧。即使你確實覺得等一等會辦得更完美,也要提醒自己:“現在就辦,至少可以多辦一點事情,量的積累也可以產生質的飛躍。”如果真的最後一刻都能順利完成,而且完成得不錯,為什麼還要提前準備呢?

拖延症的情緒基礎是焦慮,就是過分擔心可能性不大的威脅。焦慮情緒有其進化上的優勢,有人統計,換焦慮症的人比其他人更少死於意外事故,因為他們總是對周圍保持警覺。但是過度的警覺只是浪費了大量心理資源。當你自己都覺得自己處於無意義的焦慮的時候,要放鬆一下,往往會減少拖延。

拖延症的身體基礎是疲勞。當你覺得疲勞的時候,自然會把事情向後拖。疲勞有真的疲勞和焦慮產生的疲勞,前者要靠鍛鍊身體,後者要靠科學地放鬆。對於成年人,鍛鍊身體帶來的收益不會馬上見效,甚至短期會讓自己更疲勞,應注意堅持,增加有氧運動。

除了以上三者——避免完美,解除焦慮,鍛鍊身體之外,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往往不會拖延,所以要分清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應該做的事情,其實現代社會裡,應該做的事情要多於喜歡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應該做的事情太多,又完全抑制了喜歡做的事情,就容易患拖延症。

三年級孩子拖延症,沒有時間觀念家長怎麼辦

專家觀點

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德育副校長王琳娜:寫作業拖沓、不抓緊時間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其實每個孩子拖沓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生理上發育相對稍晚,運動知覺、聽知覺和視知覺、思維、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效率的因素。比如運動知覺裡的大肌肉運動技能和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小肌肉運動技能不佳的孩子,手指握筆易疲勞,書寫速度相對較慢;大肌肉運動技能不佳的孩子,坐的時間長了就容易疲倦;視知覺尤其是視覺寬度和視覺記憶不佳時,孩子容易出現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的現象;視動協調不佳時,容易出現計算錯誤,漏、添、改字的現象;思維能力不佳更易在理解、分析、應用上出問題。當然,注意力是最基礎的,也是學習的基礎。

但是據我觀察,這種情況的孩子比例不算很高,更多的孩子寫作業拖沓另有原因。這裡分享一個例子:小M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爸爸是個醫生,也是一家之主,認為睡眠最重要,嚴格要求孩子晚上8點30分必須睡覺。媽媽平時負責小M的學習,除了學校留的作業,還經常“有心”地從網上、朋友孩子處蒐集各種試卷練習作為補充,可是面對每天寫個作業動輒幾個小時的小M,媽媽急得催了又催,可學校的作業都得快9點才能寫完,爸爸不幹了,要求睡覺,媽媽急,必須寫完,家裡的戰爭幾乎每天都會上演。這個例子其實很有代表性,而小M拖沓的真正原因恐怕她自己都不知道。

其實,由於每天回家後的時間都被強勢的爸媽安排,她是在用拖沓來把控有限的屬於自己的時間。一會兒看兩眼電視,一會兒又喝水、上廁所。雖然一分鐘、兩分鐘,總之是她自己做主的啊。在瞭解了家裡的情況後,我給她媽媽、爸爸提了建議,鄭重而平和地跟孩子做一次談話,第一:告訴孩子,從回家到睡覺前的時間都屬於你自己,爸爸、媽媽不再幫你安排了,做作業用的時間長,玩的時間就短。第二:作業是你自己的事,媽媽不再幫你檢查,自己對自己負責。第三:爸爸、媽媽相信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開始的幾天,小M的起色不大,但是爸爸、媽媽忍住了,信守諾言真的沒有要求她做什麼。大概一週後,情況開始好轉,在嚐到抓緊時間做作業的甜頭之後,小M的進步逐漸明顯。現在,她不僅做作業又快又好,還喜歡上了寫科幻小說,每天都要擠出時間寫上一些。她把自己睡覺的時間定在了晚上9點15分,在這之前,她會安排自己躺在床上看15分鐘書,有時則是戴上耳機聽上幾首歌。自己做主的感覺很爽,但她也體驗到了責任以及更多的東西。

相關問題答案
小學生拖延症怎麼治?
小學生用英文怎麼說?
小學生感謝信怎麼寫?
小學生的英文怎麼?
小學生做題慢怎麼辦?
小學生來月經怎麼請假?
小學生讀後感怎麼寫?
小學生讀書卡怎麼做?
小學生說髒話怎麼辦?
小學生的反思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