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黃河的意思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怎麼樣形成長江黃河的?

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稱黃埔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裡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的河源在哪裡?一九七八年,科學考察隊發現,它位於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崑崙山,顏喀拉山,布爾漢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澤,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稱為星宿海。但它還不是河源。後再經深入的查勘,又發現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 巴顏喀拉山 巴顏喀拉山在青海中部偏南,為崑崙山脈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東連岷山和邛峽山。這裡是長江與黃河源流區的分水嶺,北麓的約古宗列渠是黃河源頭所在,南麓是長江北源所在。巴顏喀拉在蒙古語的意思,是“富饒青(黑)色的山”。 巴顏喀拉山海拔五、六千公尺,北坡平緩,南坡深切,多峽谷。山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屬高寒荒漠草原,人煙稀少,只有藏人在此從事畜牧。山間谷地上,犛牛、綿羊遠近成群。向陽的緩坡上一塊塊草灘,像翠綠的絨毯鋪蓋大地,偶見零星牧包士房點綴其間。 這裡有許多終年積雪的高山,處處冰河垂懸。每年春天以後,在強烈的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漸漸消融,融水匯成一股股溪流,滋潤乾燥的沃土,更為長江與黃河供給水源。 黃河源流細水涓涓,清澈平緩,穿過鍋形沮洳地中央,注入星宿海。在這片廣闊的沼澤流過時,速度緩慢,不成河道。從前一般以為星宿海是黃河源頭。

黃河的基本情況 5分

黃河的奔流一方面為地形所決定,另一方面,通過它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地面的形態。總的趨勢則是這些在地面流動的水力求將陸地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夷平,同時將破壞後的產物帶入海中,將海底墊高,把“精衛填海”的神話變為現實。

這些侵蝕和堆積的作用,最終受到河水流經地的海拔高度所控制。愈高受到剝蝕的程度愈強烈,因為萬川歸大海,所以河流的作用與這海平面相關;當然也有的河流注入內陸的湖泊中,則與湖面的高度相關了。

不過,影響地面形態變遷的主要因素,最終還是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這些力量推動地殼的一些部分隆起成山,同時造成一些地區下縮成低谷、盆地,而且這些作用至今還在進行,尤以在中國大陸為盛。比如泰山、太行山還在升高,而華北平原在相對下降,所以泰山雖經受了長期的剝蝕,仍保持有相當的高度,華北平原及其附近的海域,則長期成為積聚泥沙的場所。

地殼的升降,會對水的流動和河流的面貌產生影響。

青海湖的東南有條倒淌河,之所以叫做“倒淌”,並非說這水會倒流,而是人們習慣於見到江河向東流,而這倒淌河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流向東南注入東去的黃河,卻反向西北流去,注入青海湖。考察它的歷史,最先也確曾是向東南流入黃河的,但在近幾萬年以來,這東部的地盤隆起上升,形成日月山、拉脊山阻擋了它的右路,西邊則出現了青海湖盆地,水自然要轉向流到這裡了。古時候人們不知道這個自然變化的原因,於是以充分的想像,流傳著文成公主入藏時,路過日月山,思鄉流淚,淚水淌成了倒淌河這個故事。

在黃河流經的地區,不少地段在地球歷史發展的近期有過上升或下降的活動,這是它以曲折盤繞的形態流向大海的基本原因。那些峽谷便是地殼上升與河流的侵蝕作用相結合的產物。因為如果這裡的地殼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河流的侵蝕,當河床的高度削減到一定程度時,向下的侵蝕作用減弱,轉而為以向兩岸侵蝕為主,這時河谷就要逐漸變得開闊起來,不會存在狹窄高峻的峽谷;但如此地殼在不斷上升,因河流侵蝕而失去的高度會隨即得到補償,便能保持一直以向下侵蝕為主,河谷不斷加深卻難以拓寬,於是就會形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那樣陡峭的峽谷。

如果河流經過的地區,在穩定相當的一段時期,河谷已被拓寬,河流兩側還形成了一些平川以後,這裡的地殼發生了向上升起的運動,這時又會轉為以向下侵蝕為主。河谷加深,原先位於河岸兩側的小塊平川,升到了現今洪水也達不到的位置,成為高踞於河岸之上的一個個平臺,被稱為階地。遠遠望去,可以看出,它們總是位於一個或若干個水平面上,反映出這裡發生過一次或若干次地殼上升的運動,因為同一次上升運動所形成的階地表面的高度總是一致的。

巡視黃河,我們可以看到,三大階梯的地形變化,直接影響著黃河的活動,而不同地段黃河所具有的面貌特徵,又反映出這些地方所經歷的外貌到地下地質情況的變化。

當黃河在第一、第二兩個階梯上流過時,這些地方由於海拔高,因而從總體上來看,是受到流水侵蝕的地區,成為黃河中泥沙的供給地。加上高低變化很大,如從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流程3472千米,落差3840多米;從托克托到禹門口即傳說中“鯉魚跳龍門”的龍門,流程718千米,落差611米,蘊藏的水力資源都特別豐富。

當黃河流到河南省孟津,出寧咀峽,進入到最低一個階梯上時,河道突然開闊,從寬300米劇增至寬3000米,而自此以下直至入海,再也不受峽谷的約束,水流的速度減緩,攜帶的泥沙一路上大量沉積,但每年仍約有12噸被帶到河口,在那裡填海為陸。

一般之中也有特殊。在西部的山地、高原中,局部地區地殼的沉陷,會使黃河也在那裡淤積出肥沃的土地。千里黃河富一套,河套平原及其南邊寧夏的平原......

黃河上游有什麼特徵???

孕育黃河文化的

地質環境(一)

陶世龍

風蕭蕭兮易水寒,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人認為,這是造化

之功,與那裡的水土即自然環境大有關係;近代一些地質地理學家

認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道理。自然環境對人的性格

的形成,能產生影響:居住在背靠高山,水寒風勁,氣候變化劇烈,

景色單調的黃土原野上,易養成堅強質樸,粗獷豪放的性格感。當

然,我們更應看到社會環境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但一定的社會

環境的形成,雖不為自然環境所決定,卻仍必定受到它的制約。象

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就明顯地需要適宜的地質地理環境為基礎,歐

洲名城倫敦、巴黎的興起,便與地質條件的有利分不開:那裡地盤

的構造像一個盆,地層朝四周翹起,中間凹下。在這種地質構造中

的地下水,能在低處的井中自動湧出,取用方便,所以很早就有人

在都有地利上的優勢。在我國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文化,自也不能

不存在這方面的影響,因此對黃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清楚的認識,

認識它所處的地質環境就是必要的了。通常,地形、土壤、江河、

井泉、氣候這些因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比較容易看出的,而深究

起來,那裡的地質條件對他們有著控制甚至決定的作用。因此認識

形成黃河文化的地質環境就是很有意義的了。

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表面現象開始,現在我們就先來看一看

黃河的外在形象。

黃河流域的地形特徵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豪放的詩篇寫

出了黃河的氣勢,也反映了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而且相差懸殊的地形

特徵。

古代的中國人,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約略認識到,中國大陸西

部高峻,東南低平。由此流傳過一個悲壯的神話:水神共工因爭奪

統治權失敗,發起怒來,用頭將位於西北方的擎天巨柱不周山撞倒,

使得東南的大地也缺陷傾斜,一時水往這低處聚集,造成了巨大災

害。神話是想像出來的,但多少有點真實的影子。古時候確實有過

洪水為患,而中國大陸是東南低,北部尤其是西部很高。在人的足

跡愈來愈多地踏遍了這些地方以後,對這種形勢的認識也愈來愈明

白了,直至能總結出這“天下地勢”自西而東、自北而南,猶如高

屋建瓴。這一地形大勢,是否也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請看,歷

史上多少次都是誰控制了上游,誰就有可能統治全中國,而在東南

總只能偏安。

經過科學的地形測量,人們發現中國大陸自西至東高低相差懸

殊,為世界上所少有,而且是沿兩條邊界上陡然跌落,形成三個巨

大的階梯,在黃河流經的地域,這個特點表現得最為典型。(下圖,

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西南師範學院地理系和地圖出版社主編,地

圖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一版)

第一道邊界為自祁連山迤邐轉折向南,至滇西的橫斷山脈一線,

即青藏高原的前沿。這個高原表面的一般高度達到海拔4000~5000米,

分佈在上面的山脈峰巒的高度,更多超出了這個數字。 而越過這道

邊界,地勢驟降到海拔3000米以下,更可低到海拔1000米上下,甚至

更低。

再向東去,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東高原東側,

又構成了一條地勢陡然跌落的邊界,在此邊界以東,多為平原和低矮

的丘陵,也有些山嶺,但即使是在那裡看起來很高大的山嶽,實際高

度也不過1000多米,極少超過2000米的。如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

其最高峰的高度也僅有1524米,要是擺到西部去,簡直像個山中的侏

儒,但它的高大卻曾引起孔夫子的......

為什麼鄭州黃河大橋車輛行駛過時會啪啪響

橋面和橋墩之間會有鋼結構的連接,相當於減震的作用,橋面通過撞擊連接處,發出響聲

黃河源頭究竟在哪裡?

一是扎曲,二是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

黃河廣播稿50字

白色的跑道是你運動的軌跡,臺上的吶喊是對你拼搏的肯定. 這是耐力與意志的檢驗,超載自我,挑戰自我是你的目標, 當你體驗過從他人身邊攸勿而過時,你將再次獲得新的感悟, 那是自我人生價值的體現,更是為班級爭奪榮譽的自豪,拼搏吧! 努力吧!運動健兒們,勝利就在眼前,是男兒,我們不言放棄.

文言文中 哪些字表示 日後 的意思?

歲:年。《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一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云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一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曆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適:剛才。《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一交戰。”

未幾:沒多久。《口技》:“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一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一會兒。《口技》:‘‘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食頃:一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曆每月初一。《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岳陽樓記》:“薄暮冥冥。”

暫:

且 暫 且暫 姑 乍 突 遂 即 登 卒 卒然 尋 旋 少時 少間 瞬間 瞬息 未幾 無何 己而 有間 既而 俄 俄而 俄頃 少頃 有頃 頃之 頃刻 食頃 斯頃 須臾

表時間長久:

久 久之 久久 永 恆

表時間過去:

向 曾 嘗 已 既 業 適 方 初 素 始

表時間正在進行:

今 如今 而今 目今 今者 方 正 會 當 輒

表時間的......

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時候從長黃河領域,轉向長江流域的

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從其源頭開始,便有著相互交流與滲透。儘管如此,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之間的差異仍然很明顯。

它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莊子》裡反覆講述的一個故事。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不以為然,給孔子講了一個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一群魚被困於陸地,便用溼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溼潤。在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裡,甚至當滅頂之災來臨之際,能夠將一絲生的希望留給他人。這樣一個境界是仁義關懷到了極致;把一線希望留給別人,太偉大了。這就是儒家精神,就是黃河精神。“相濡以沫”形象地體現了黃河文化的代表孔子、孟子所倡導的“仁義”關懷。

但是老子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比“仁義”關懷更好的存在方式,是“相忘於江湖”。在江湖中生存的魚,不會想到用“相呴以溼,相濡以沫”的方式關懷其它個體。在一個順應自然規律,生存狀態良好的社會裡,人們同樣會忘掉“仁義”,因為任何人都生活得很好,無需別人的關心幫助。

這就是長江文化的理念。它認為應該追求自然,追求最適合生存的環境,就是法自然。我們追求的最終目的,不是仁義關懷。凡是一個社會很需要人關懷,人與人之間非常強調要仁義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生存狀態一定出現了問題,肯定是紅色警報的狀態;如果大家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夠生活得一天比一天好,在仁義方面的所謂教育比較淡漠,這個淡漠不是在不好的情況下忘掉,而是在生存狀態非常好的情況下把它忘掉,這才是最理想的社會。

所以一個是主張相濡以沫,一個是主張相忘江湖,這就是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最大區別。“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的爭論,成為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核心話題。這場關乎兩種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爭論,一直延伸到西漢中期,漢武帝一錘定音,選擇了“相濡以沫”的儒術,使其成為治理天下的主流文化。因為漢武帝的時代,“相忘於江湖”行不通,所以他選擇了“相濡以沫”,希望大家相互關心、相互關愛。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 “相濡以沫”行之有效。

在黃河文化居於重心和主導地位的兩千年時間裡,長江文化依然存在,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老子的思想一直成為人們修身養性中一個重要的元素,當然這裡面也有抗爭。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樑、祝愛情,是一種發乎內心的真情,順應自然的表達。然而在黃河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年代裡,這種順應自然的表達方式必然要遭受壓抑。樑、祝悲劇的必然性,就在這裡。所以吳越人編演的梁祝悲劇,可以看作是長江文化對黃河文化的一次譴責與抗爭。

歷史車輪駛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化重心轉移的局面終於來臨。新文化運動的湧現,“五四”運動的發生,標誌著中國文化的重心,開始由黃河文化向長江文化轉移。

“五四”新文化運動承載的是整個中國文化重心的轉移,是華夏民族文化觀念的一次重大歷史性轉變,是將整個民族文化從“相濡以沫”的觀念轉向“相忘於江湖”的觀念。這種文化觀念的轉變,將直接規範、制約中華民族以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文化重心的轉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185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9年火燒圓明園、1894年甲午戰爭,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之後向中國政府索賠近10億兩白銀的“庚子賠款”,一次又一次提醒著華夏子孫,“相濡以沫”的觀念已經過時。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揭示的“弱肉強食”的生存鬥爭法則,在人類社會裡同樣存在。嚴復譯介的達爾文進化論,引起了轟動;“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驚醒了在“相濡以沫”夢中沉睡了兩千多年的華夏子孫。只有“法自然”,在開拓中創新,才能真正改善......

黃河三大水電站是什麼 !

龍羊峽

龍羊峽是最左邊的那個

相關問題答案
過時黃河的意思是什麼?
過度開發的意思是什麼?
黃了的意思是什麼?
一抔黃土的意思是什麼?
過而不及的意思是什麼?
過之不及的意思是什麼?
杳如黃鶴的意思是什麼?
過故山莊的意思是什麼?
黃老的意思是什麼?
過眼雲煙的意思是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