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原名叫什麼?
武則天真名叫什麼
這是一篇報道,希望有用
武則天的“則天”二字,並不是這位女皇帝的本名,而是來自於她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後,由唐中宗所賜的“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
在歷史上,武則天為登上帝位,也曾自己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武”。“曌”是武則天自己創造的一個新文字,取“日月凌空,光被天地”之意。“除了武,人們還以武則天在做妃子時的品級封號來稱呼這位女皇帝,比如武昭儀、武才人,甚至還有唐太宗賜給她的名字‘媚娘’。不過,她父母給她取的本名卻一直不為人知。”陳洋告訴記者,儘管在封建社會,對女性的稱謂大多以姓氏呼之,但在唐朝,有很多書香門第、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也給自己的女兒取有正式的名字,時任利州都督的武則天父親武士彠給女兒取名,也應當在情理之中。
翻閱《舊唐書》、《新唐書》,陳洋發現,武周時期出現了奇怪的更改地名現象。“《舊唐書》裡記載,在武則天行將改唐為周自立為帝的前夕,華原、華州上輔、華陰、華亭、華容、江華等帶‘華’字的地方都改名,去掉‘華’字,而在唐中宗復位後改回原名。”陳洋告訴記者,他在查閱史料後發現,連西嶽華山在武周時期都叫“太山”。
“我認為問題就出在‘華’字上。在中國古代,更改地儲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避尊者諱’。但凡地名與帝王名字重了字,就要避諱改名。”陳洋告訴記者,在《新唐書》中更有明確記載,當時華州郡因為“避武氏諱”而要改稱“太州”。
陳洋認為,如此看來,武則天的名字裡應有一個“華”字。“‘華’在古代有光芒普照的意思,從本質上看,‘華’與武則天后來造出的‘’字本意是一樣的,而且她給兒子取名為弘、顯、旦,也正是‘華’字的派生。”
難道武則天就叫“武華”?“如果武則天叫武華,就和自己的爺爺重名了。雖然歷史上也有父母給晚輩取名字時直接使用上輩人的名字,或取一個字來作紀念。但直接套用父親的名字來稱呼女兒,未免拗口,所以在武則天的名字裡應該還有一個字才更合乎情理和邏輯。”
“古人取名字一般要依班輩,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的三個兄弟分別叫士稜、士讓、士逸,而她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一個叫元慶,一個叫元爽,都是按班輩在取名,可見武則天也應該是‘元’字輩。‘元華’是光芒初始和絕代芳華的意思,和她後來取的‘’字也更為相通。”陳洋據此推斷,武則天的本名應該是“武元華”。
武則天本名是什麼?
武則天畫像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恭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本名武照
武則天原名是什麼
武則天本沒有具體的名字,637年(貞觀十一年)應詔入宮當才人,被唐太宗賜號:“媚娘”,因此才有了武媚孃的稱呼。
在她死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和“則天大聖皇后”,因此史學家習慣於以尊號作為她的名字,稱她為:武則天,這也成為最通行的一個名字。另外,她還自創名字為”武曌 “,讀音為:“照”,取“日月懸空,普照大地”之深義,因此也叫武曌 。但這一名字沒有武則天這個名字那樣被普遍使用。
武媚娘傳奇 武則天真正的名字叫什麼
其所以稱“則天”,即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佈改唐為周的,更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后,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但這種稱謂並未從此流傳開來。在長達千餘年的封建時代裡,所有史書都仍將武則天稱做太后或天后。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近代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武則天的真名稱“曌”讀(照),起於她稱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儘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
另外還有兩點史實需交待一下。一是據唐史演義之類的通俗小說杜撰,武則天14歲入宮後,唐太宗見她姿色超群,嬌媚可愛,又送給她一個“媚娘”的暱稱。駱賓王在《討武曌檄》一文中有“狐狸偏能惑主”之說,這句話不僅源於“妲己禍國”的傳說,恐怕也與“媚娘”的稱謂有關。二是據史料記載,唐時湖南華榮縣曾更名為榮縣。是為了迴避女皇的名諱,因武則天少年時父母曾給起乳名“華姑”。
武氏少年時的本名沒有被記載下來,今有人推測為武元華。
綜上所述,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概括,武則天只是人們對女皇約定俗成的稱謂,她的乳名叫華姑,也曾有過媚孃的賜名,但她的大號,即所謂真名應該說叫武曌才對。
武則天到底叫什麼名字???
武則天:真名叫 武約 字明空。所以她自己改名字叫武瞾。“武媚娘”本是唐太宗賜名 武媚 觸人稱其為 武媚娘。
武則天的原名叫什麼?她有哪些輝煌的事蹟
武則天的原名,按輩分和小明“華姑”應該是“武元華”。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的真實名字到底叫什麼
武則天(624年-705年),名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 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1]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2] 。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在位時,殺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權略,能用人,所以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3] 開元四年(716年),改諡則天皇后。天寶八年(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媚娘原名叫什麼呢?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后以武瞾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天后→大聖天后→天后聖帝→聖後)
《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瞾”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后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請採納~
武則天還有個名字叫什麼?
曌 zhao 第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