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介紹自己年齡?
古代人怎麼說自己年齡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15歲(單髻.及髻.抓髻.)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凍梨.黃髮.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裡,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鬆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米壽」是八十八歲: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餘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古代說自己年齡怎麼答
問老人:高壽;
問女孩:芳齡幾許;
問一般人:貴庚。
比喻稱謂(皆指虛歲)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未滿週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垂髫
8歲(男)—齠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志學之年,束髮
16歲(女)—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
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臺,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古人怎麼說年齡?
0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男子20歲弱冠
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
50歲知天命
60歲耳順之年
70歲古稀
80歲杖朝
90歲耄耋
100歲樂期頤。
古代人如何記錄年齡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記憶自己的出生日期,不過最初是以干支紀日的形式記錄的。公元前4世紀,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說自己出生於寅年正月的庚寅日。這裡的“庚寅”就是中國古人用來紀日的方式。
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這兩者可以組合搭配成60對,為一個週期,循環往復。
兩漢以前,歷史記錄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紀日的方式出現的,這直接決定了出生日期的記錄方式。例如,魯莊公出生於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與其父魯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為姬同。如果按照數字紀日,這父子兩人的出生日期並不相同。
《左傳》中還記載了一位老者給官員出的算術應用題。
公元前543年,晉悼公的夫人向國人發放救濟糧,絳縣有一個老人前來領取。負責的小吏詢問他的年紀,他回答道:“我只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計算年歲。只記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個朔日,到現在第445個甲子已經過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計算,就去請教當朝的高官。大夫師曠說:“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國侵犯了魯國。 ”文伯說:“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這個故事反映出,當時的普通人對於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記憶的,同樣是以干支的形式。
也許等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干支記錄的出生日期不利於產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國的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週期作為一月,並與陽曆的節氣相結合,是典型的陰陽合曆。戰國以前,雖然天文曆法可以預先排定歷譜,但由於天文學不發達,往往還需要根據實際天象進行調整。例如某日在預先排定的歷譜中是月末的晦日,但當日發生了日食,實際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與太陽同時出沒的日子,在天文學中嚴格的定義是日月同黃經的時刻為朔)。
在農曆中,朔被定為一個月的起始,那麼政府就可能修改歷譜,重新確定其所屬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數字表示,就會全部改變。此外,閏月的安插在戰國以前也顯得沒有固定規律。這種情況下,以數字形式排定日期並不實用。
其次,在傳統曆法中,一個歷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卻有60天。這就可能出現連續多年某月沒有某個干支日期的情形,如果連續5年的9月沒有甲子日,那麼,這個人也許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這樣,以出生日期來確定自己的年歲就顯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國人最初是以農曆的新年作為自己年歲加增的生命週期刻度,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漢代以後,曆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根據天象可以較為準確地推算出今後多年的歷譜,這就為數字紀日的產生準備了前提條件。在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現了“七月四日”這樣的數字日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字紀日逐漸流行,而生日概念的產生,恰恰也在此時。隨著曆法的不斷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夠可靠地提前確定下來,以年為循環週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齊樑時期產生了。
古代女子自我介紹比如年齡
奴家是東京人氏,因同父母來渭州投奔親眷,
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親在客店裡染病身故。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間有個財主,叫
做“鎮關西”鄭大官人,因見奴家,便使強媒硬保,要奴作妾。誰想寫了三千貫文書,虛
錢實契,要了奴家身體。未及三個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
著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父親懦弱,和他爭不得。他又有錢有勢。當初不曾得
他一文,如今那討錢來還他?沒計奈何,父親自小教得家些小曲兒,來這裡酒樓上趕座
子,每日但得些錢來,將大半還他,留些少父女們盤纏。這兩日,酒客稀少,違了他錢
限,怕他來討時,受他差恥。父女們想起這苦楚zA無處告訴,因此啼哭。不想誤犯了
官,望乞恕罪,高擡貴手!
古代女子介紹自己得年齡用語
我記憶的是:如 小女子年方二八 ,或是待字閨中 再有就是 及笄 等等
希望你滿意……!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
看看自己的歲數在古代怎麼說的
年齡稱謂(皆指虛歲):
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齠年;10歲以下――黃口;10歲(女)——髻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14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髮;16歲(女)――碧玉年華;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30歲(女)――半老徐娘;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半百;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77歲——喜壽;80歲――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臺,駘)背之年;99歲——白壽;100歲――期頣
,人瑞;108歲——茶壽。
古人怎麼問比自己年長但不是很大年齡的人的年齡?
老者高壽?春秋幾何?或者:先報自己多大了,再說來句,不知兄臺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