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出自哪部佛經?

General 更新 2024-12-28

佛曰 人生有八苦出自佛經嗎

的確是出於佛經,也是真實的人生寫照,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嗔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八種,也可以概括為苦苦(Suffering of Pain):有情之五蘊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上飢渴、疾病、風雨、寒熱、刀杖等眾緣而生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壞苦(Suffering of Change):諸可意樂之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名壞苦。行苦(Pervasive Suffering)。

“行”是無常,無一時一刻安住之義。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舍受法,是眾多因緣所造,難免生、住、異、滅,令身心感到逼惱,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

生苦為苦苦,老,病,死,怨嗔會,愛別離,求不得,為壞苦,五陰熾盛苦為行苦,八苦或者是三苦是所謂佛教四聖諦中的苦諦,諦就是真實不錯繆的道理。

出處如下:

《長部阿含經》(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中阿含經》(卷七):“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此說何因?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因此故說。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如表示滅盡五陰而入涅槃以後不是斷滅空),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

經典中還有相當多的論述,文繁不舉。

人生八苦 佛經原文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最後這一苦,比較難理解,看你只要八苦答案,就不細解釋了)

人生八苦中的 最後一苦 五蘊盛 是什麼意思啊?出自那部經書?

佛說,宇宙與人,皆有五類:色、受、想、行、識,合為五蘊。物質世界的五蘊熾盛,引誘著人的五蘊炙盛,於是種種貪慾翻卷了起來,將人掀入慾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謂的只取一瓢飲,成了昏黃卷冊中一句死氣沉沉的偈語,喪失了當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蘆葦,再渡不起我們沉重的身軀。

想,此身如蜉蝣,暫寄於天地之間,參不透生死的春秋大義,望不到慾望的終極盡頭。時間的掌紋之中,我們的生命本已狹促,相隔的罅隙容不得我們從容轉身、遊移。青春、蒼老,前後相繼;快樂、憂傷,彼此相承。微渺匆匆的人生旅程,若再處處刻意委屈壓抑著自己,那有何樂趣?於是往往也就縱由著自己五蘊隨形隨興,哪怕偷歡片刻,都算是生的種種苦難的補償。

只是不論人如何地想要率性而為,總要受到現實之網的種種的桎梏。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五蘊俱盛,卻實現能力微小,於是生成了一種煎熬,逼迫我們如同熱鍋中的螞蟻,不停遊走,卻難逃墜入鍋底之中化為焦腥的命運。如何將五蘊調節成不溫不火,溫暖著生命腺,至今依舊茫然,於是只能焦灼著,輾轉著,等待著一日裡的自我超渡。

生與欲,死與滅,就這樣地相互兀立著,無以逃避,無從對抗。透過此文的自我拷問,我彷彿看到:在落葉紛飛的原野盡頭,烏絲連著寸寸慾望,一根根地被拔起,緊接冒生出的白髮纏繞上了脖頸,等待著最後一片落葉的歸根,然後勒緊呼吸的通甬。生命的脈絡,就這樣輕輕“喀嚓”一聲斷了。

參考資料:大乘五蘊論講錄

請問佛說人生八大苦出自哪部經文?

阿含經 裡面將的。。屬於 四聖諦 。。

佛說人生有八苦那佛有沒有在經上說人生的樂呀具體在哪部經說過

有樂,有禪定樂,法喜,

"佛說,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此句出自哪裡? 5分

四聖諦,十二因緣。講八苦六苦三苦

八苦應是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工會苦 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 五蘊盛苦.

佛教講的人生八苦是什麼意思

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

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痠背痛風溼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衰老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

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葯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痺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癒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鬱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

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迴。

既然如此,則死之於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裡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悽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於那些善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

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

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

佛經裡說:人生的最苦 是 求不得 和 愛別離.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

佛教說人生的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痠背痛風溼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衰老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葯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痺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癒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鬱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迴。

既然如此,則死之於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裡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悽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於那些善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

佛經說,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那下一句是什麼

如何無我無相,無慾無求

哪部佛經上講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5分

一、八苦

(一)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即:(一)生苦,有五種,即:(1)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2)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 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間夾如獄。(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二)老苦,有禒種,即:(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三)病苦,有二種,即:(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種,即:(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陰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

二、出處

(一)、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

(二)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別出以下八苦:寒苦、熱苦、飢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惱苦、他逼惱苦、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答案來自百度知道)

相關問題答案
人生八苦出自哪部佛經?
世人算什麼出自哪裡?
帝都出自哪部電視劇?
上善若水出自哪部作品?
星期五出自哪部名著?
杯水車薪出自哪部典籍?
厚德載物出自哪部作品?
這張圖出自哪部片子?
思利及人出自哪裡?
杞人憂天出自哪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