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被奉為「至聖先師」,在後代許多介紹中為人處事非常呆板且無趣,,現在學生只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考試也只不過是考個歷史人物的思想罷了。
但是《論語》一書中記載的孔子是非常幽默溫馨的,他是一本實際保留孔子言行以及門下弟子的紀錄冊,他與學生間不僅有「傳道,授業,解惑」,不時還有風趣、溫馨或輕鬆的畫面洋溢其中,學生都是從內心真正去尊重老師的,要是學生對老師不滿也可以提出抗議,這些事都令學生感到有趣和新鮮。
孔子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孔子的為人究竟怎樣?
他是一個可以讓世人尊敬,讓後代景仰的一位老師。
孔子有大半的人生中都在從事傳道、授業、解惑以及有教無類的教育工作中。相傳弟子有三千人,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顏淵、仲弓等人;在語言方面突出的有子貢;而辦理政事能力強的則有子路;熟悉古文獻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的門徒雖然眾多,但是真正被他思想影響的人並不多,其中一位就是—顏回。《孔子》一書曾說到,夫子一見顏回就說:「顏回阿顏回,吾當你已與死人為伍了。不料得以重逢,幸哉。」顏回聽了,稟以:「夫子尚在世間,弟子豈敢輕生 」師徒二人像父子般在作美如幻境的應對。
中國歷史人物揚名最久最廣之人就是孔子,至今還沒有人可以跟他一樣的,而孔子之思想影響深遠,尤其學術思想甚重,例如孔子晚年曾當著眾多門生講過「吾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此句話由來是因為孔子於五十歲那年,清楚的知道從自己身邊逐步去改善此一滔滔亂世,,乃是上天賦予的差遣,並重新賦予自己這個使命,孔子必定認為自己既然幸而為人,在此人世所可為者只有這種事功。
就像之前講的,有人認為孔子的思想是值得去學習的,但也有人認為他為人處事缺點很多甚至還有殺過人,所以接下來就說說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孔子只講求仁義道德而忽略了實事求是的民生科技,造成中國不注重科學,不知道怎麼用科學來改善生活,,只解決了精神層次的需求而無法解決物質上的需要。
孔子在世時並不是很被重用,從他去世之後他的治國理念一直難以實現,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有被髮揚的機會嗎?而漢武帝所尊的儒術真的是孔子的儒術嗎?在漢武帝后歷代雖然都皆稱以儒術為主,但是那些真的都是孔子的想法嗎?
流傳下來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後代怎麼解釋和運用卻是活的,所以我們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繼續留傳給後代,而不好的思想觀念止於現在就夠了。
孔子的為人處世就是這樣,任憑後人評說,我們只需記得,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孔子那樣,其話語、其行為、其為人、其為事,成為幾千年來人們衡量自身的幾乎唯一的標杆,這就夠了,孔子的為人,還需要質疑嗎?還需要無謂的臧否嗎?
從孔子對仲弓的回答,你認為要做到仁應該怎樣做(三點)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稜語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孔子認為仲弓具有領袖的氣質。孔子對於仲弓問仁,他說,一個人在外,要有禮貌,要誠心誠意地與人相處,做事情要有責任感,自己不願意的,就要想到可能別人也不願意。對於自己和別人都要沒有怨言。仲弓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一定照老師說的去做。
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是什麼意思
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樊遲仲弓問仁》的翻譯,求解!!!
第一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3)斯語矣。”
註釋:(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麼;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不怨恨什麼。”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善於識別人。”
樊遲沒有想通這番話。孔子便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使他們的地位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並使他們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這話是什麼意思?”
子夏說:“這是含義多麼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了一個皋陶來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了一個伊尹來舉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
第二篇
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建工程時要象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同事中相處融洽,親屬中和睦友愛。”仲弓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問智,孔子說:“對人瞭解。”樊遲不理解。孔子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樊遲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跡。湯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請翻譯:這兩則文言文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註釋:(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麼;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不怨恨什麼。”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2.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為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釋盜遺布陳寔,字仲弓,為太丘長。有人伏樑上,寔見,呼其子訓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樑上
小題1:夫 不 喜 之 人 / 未 必 本 惡 / 習 以 性 成 / 樑 上 君 子 是 矣 小題2:D小題3:“觀君形狀非惡人應由貧困”。小題4:陳寔是一個寬宏宏大量,以德化人之人。 小題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學生應瞭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並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比如句子的“主—謂---賓”有時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與句之間的斷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小題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文言實虛詞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環節,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常見實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注意詞語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義和用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比如“ 盜 ”這個詞,在這裡是“動詞,偷盜”。小題3:試題分析:從提問內容看,所有題目都針對故事中的情節或人物發問,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讀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對語段理解無誤,回答這類題目基本不存在難度,而沒有讀懂語段,這類題目的正確率也就不能保證了。因此,回答這一題的關鍵首先在於對語段的整體理解。即,讀懂故事。然後,要先審題幹,再找內容。這類題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題目問的是哪方面的內容,然後再有的放矢地去找。此處理解陳寔沒有懲罰“樑上君子”,從原文中找出依據即可。小題4:試題分析: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可以從原文中直接摘取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也可以結合文章中描寫的重點,自己概括總結;還可以遵循“找原文——細分析——得結論”思維的過程。學生學會結合文本內容來進行具體分析能從原文中找出依據。從陳寔沒有懲罰“樑上君子”,可以看出陳寔是一個寬宏宏大量之人;從“遺布二端”可看出陳寔是一個以德化人之人。附譯文:陳寔,字仲弓,為太丘縣令。一天,有一個小偷伏在屋樑上準備行竊,陳寔見到後,把自己的兒子喊過來,教訓說:“不好的人,並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習慣所養成的,屋樑上那一位就是這樣的人。”一會兒,屋樑上的小偷跳下來,跪在地上認罪。陳寔說:“從你的外貌上看,您並不是惡人,應該是由貧困造成的。”於是,贈給他兩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後,這人再沒有做過小偷。
仲弓樊遲三次問仁,孔子的答案不盡相同,請問這三種答案之間的內在聯繫何在?
孔子回答顏淵問“仁”,說明“仁”的一個基本內容是對“禮”的自覺,即是“禮”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實現;
孔子回答仲弓問“仁”,以及回答子貢問可以終身實踐的“一言”,主要是從否定的方面說明仁意味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貢問“仁”,則主要是從肯定的方面說明仁意味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仲弓問“仁”,就是“愛人”,其內涵跟他所說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一致的.
孔子對“仁”的解釋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基本點有兩方面,一是把“禮”變為自己的自覺,一是設身處地地體貼人、關愛人並且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