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而死的汩羅江現在在哪個地區? ?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屈原投江而死的汩羅江現在在哪個地區?

汨羅江(汨為左水右日)發源於江西省修水縣黃龍山梨樹堝,

汨羅江龍舟節(20張)經修水縣白石橋,於龍門流入湖南省平江縣境內,向西流經平江城區,自汨羅戶轉向西北流至磊石鄉,於汨羅江口匯入洞庭湖。汨羅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為主源;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大丘灣)匯合稱“汨羅江”。

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潭水很深,太深,又為汨羅江的彎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傳三閭大夫屈原就在此處投江,為了紀念他,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們都在此處投放粽子給屈原饗食,另外還舉行大型的民間龍舟賽。原來在河邊立的碑石已被洪水衝倒,至今還沒有修葺。

屈原為什麼投江自刎?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 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後來曾經被召返。 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 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 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 再次驅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 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 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 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 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屈原很清高,在當時混沌的世道懷才不遇。直言卻被放逐,性格耿直又受人排擠。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面對不堪的國家、帝王,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穿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投江而死的嗎 為什麼啊

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遭受排擠,鬱郁不得志叮鬱悶死的

baike.baidu.com/view/1646.htm#6

對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麼???

屈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後的兩千多年裡,仍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懷念,他所創造的楚辭體經久不衰,永垂史冊。但是對於他投江而死卻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屈原之死重於泰山;有人則認為屈原之死輕如鴻毛。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該怎樣正確理解和認識人的價值。在我認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愛國。屈原面對楚國上下昏庸,郢都破滅,沒有賣國求榮,而是憑著一顆“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忠肝義膽,與楚國共存亡。他將國家興衰置於自己得失之上,這種精神永遠激勵著愛國志士,鞭撻著賣國之人,有如此深遠之影響,有如此深遠之意義,怎能說死得“輕如鴻毛”呢?郭沫若同志說過:“屈原的死是為民殉國難,是一種為國捐軀精神的再現,他是為正義而死,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一種熱忱,死於一種抗爭。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站,將生命與信念的光輝和偉大展現給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靈魂:他用他的死告訴世人,追求信念與自由是永恆的主題;他給芸芸眾生以震撼;他在“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鬱悶空氣中注入了一股熱浪。這種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傳家,思想家陳天華或許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頭》、《警世鐘》成為刺向清罰府的兩刃利劍,而他為了抗議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迫害,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惡勢力的迫害,憤然投湖自殺,這是對文革動亂的抗爭,是對‘文革”的控訴,他們和屈原—樣,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們要奮發,要覺醒。他們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死的價值所在。

屈原之死給時空註釋新的含義。這一道閃光的利劍劃破了千年長空,給生與死賦予新的內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箇中華赤子的熱血裡,融入炎黃子孫的靈魂中。死已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個偉大的起點。文天祥雖死猶生,丹心照漢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鑑;更有于謙,千錘萬鑿,清白人間。選擇死亡,並不是平淡的沉淪,更不是無能的表現。屈原之死是一種力量,一種發奮的力量,它如長夜中劃空而過的流星,閃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輝。我說,屈原之死,價值永恆,價值無限。雖然人生的意義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為了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在某種條件下,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續生命的音響和光彩。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峰,絕妙的音樂、多是悲壯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卻在壯烈的犧牲中。人生留跡於大地之間,本應該有驚人之舉。卓爾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長江嘯傲百川,佰劍於長城的秦皇漢武,在史冊中群視千秋。

生命的長短無關緊要,緊要的是生命的意義。屈原不隨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國,生命之光與日月爭輝,長與短,因之失去意義。古往今來,多少生命在歷史的星河中默默產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幾顆能夠像屈原這樣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熠熠閃爍。他的死,有力地維護了他那不隨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嚴;他的死,充分顯示了他的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體現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人生價值。魯迅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可貴的,但真理更可貴。屈原雖死,而真理傳於四方,這樣的死,死得其所。生與死,是一對矛盾。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也就是說,為了真理,自由,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時,我們要珍惜生命。羅曼•曼蘭說過:“以死來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

屈原為什麼要投江自盡?

楚國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沒安好心,屢次三番勸過楚懷王,要他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終於聽了靳尚、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連自己的命都丟了。如今楚頃襄王做了國君,不但沒把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們。屈原看著這批人只圖眼前安樂,目光短淺,膽兒又小,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這樣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國早晚要亡在他們手裡。他心裡苦悶得沒法說。他痛恨靳尚、公子蘭這批人,以為不能跟他們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辭職。可是一想到楚國的地位這麼危險,又不忍心就此走開。他勸楚頃襄王收羅人才,遠離個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好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他們這幾個人就怕屈原在楚頃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國的話,怕打起仗來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屈原還是勸楚頃襄王去聯絡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蘭他們就天天在楚頃襄王跟前說他的壞話。靳尚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見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不報先王的仇,公子蘭不敢提抗秦,楚國出了這種不爭氣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吶?’大王,您想想這叫什麼話啊!楚頃襄王問了問公子蘭,公子蘭也這麼說。楚頃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現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帶]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人排擠出去了。到了這時候,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湖南省湘陰縣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兒。屈原有個姐姐叫屈須。她聽說兄弟的遭遇,老遠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見他披頭散髮、臉龐又黃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淚來,說:兄弟,你何必這樣吶?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聽你的話,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經盡到了心了。老悲傷又有什麼用吶?屈原說:我傷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裡象刀割一般!屈須說:可是君王不肯聽你的話,反對你的人又有勢力,你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怎麼鬥得過他們吶?你的脾氣太耿直,我擔心你會吃虧,如今果真落到這個地步。叫我怎麼放心吶!屈原說:我知道我忠心耿耿會招來不幸。可是我怎麼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吶!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這樣兒下去,還不如死了好。屈須搖搖頭,說:別傻了!要是你一死,國家就能夠好起來,那我也願意跟你一塊兒死。可是你這麼糟蹋自己,對國家不但沒有什麼幫助,反倒還會帶累別人也這樣消沉下去。屈原嘆了口氣,說:那麼怎麼辦吶?屈須說:將來君王也許會明白過來,那時候你還可以給國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捱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寫詩,這會兒詩寫得更多。《離騷》這首有名的長詩,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訊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常常夜裡睡不著覺。好容易睡著了,夢裡老回到了郢都,可是醒來仍舊是一場空。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麼腐敗,這秀麗的河山總有一天會成了秦國的土地。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勸楚王。正好有一個朋友來看他。朋友勸他說:你已經被革了職,回去也做不了什麼。現在楚王不用你,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國去呢!你這樣有才學......

屈原投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總結了一下,比較簡短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望採納~~~~~~~~~~~~~

屈原為什麼要投江自盡

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人屈原的節日。在兩千多年前,他為了力諫君主不得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怕屈原的遺體被魚啄食,就在水上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並且把粽子投進江中,引開魚蝦。自此以後,賽龍舟和吃粽子就成為了端午節的習俗。說回屈原。換做現在,道不同不相為謀,君主不接受勸告,國家是他一個人的,讓他自食惡果好了,何必自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戰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個知識分子也許昨天是宋國人,今天就為齊國的國君效勞,齊國混不下去了,明天再去秦國也簡單得很。別看這些國家整天打來打去,其實國境開放,基本是免簽證。既然這樣,屈原為甚麼要投水自盡呢?

首先,他是楚國的貴族。先秦採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它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它諸侯只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

屈原著名的詩歌《離騷》,開篇就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飢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說,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系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著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裡。

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離開,他卻在感情上無法拋棄楚國,當祖國亡於秦人之手,他選擇了以身相殉。

第二個原因,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項羽當時也並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說: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有作者在本欄目說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於荒谷,而隨從他的群帥們則將自己囚禁於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罰。屈瑕曾多次為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殺相殉。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後病亡於秦。據司馬遷《楚世家》說,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第三個原因,是屈原自己對於......

端午節的由來這片課文中、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1、憤世說。此說主要認為屈原痛恨朝政紊亂、世事昏濁而投江,這種說法始於漢代。班固《離騷贊序》雲:“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不忍濁世,自投汨羅。”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雲:“屈原自放草野,復作《九章》,援天引聖以自證明。終不見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羅,自沉而死。”劉向《新序•節士》雲:“屈原疾暗世亂俗,汶汶嘿嘿,以是為非,以清為濁,不忍見於世,將自投於淵。”另外,從有關史籍和屈原作品中,也可看出,屈原是極為憤恨朝政不明和世事混濁的,如《懷沙》:“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莫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更為明顯的是《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司馬遷也將此記載於《屈原列傳》,可見,司馬遷對於屈原投江原因的看法大約屬於此類。

2、殉國說。此說始於漢,盛於清時至今。班固《離騷贊序》雲:“國將危亡,忠誠之情……自投汨羅。”宋朱熹《離騷經序》雲:“不忍見其宗國將遂危亡,遂赴汨羅之淵自沉而死。”清王夫之《楚辭•九章通釋》之序雲:“迨頃襄狂惑,竄原於江南,絕其抒忠之路。且棄故都而遷壽春。身之終錮,國之必亡,無餘望矣,決計自沉。”王夫之認為,屈原眼看郢都淪陷,國都已破,於是不忍國亡而投江以殉國。

3、潔身說。此說來源於《漁父》、《離騷》以及《懷沙》、《涉江》等詩篇的詩句。《漁父》有“安能以身之察察,愛之汶汶呼!”、“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離騷》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宋司馬光《屈平》詩曰:“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司馬遷《屈原列傳》也有“其志潔,故其稱物芳”的評說。

4、尸諫說。此說以王之江為代表。他在《屈原之死芻論》(7)一文中認為,楚國“黨人”橫行,國危瀕亡,屈原已被流放之中,無力身諫楚王。但屈原忠心未泯,既無力效忠國與民,也無力促使楚王醒悟,只好採取尸諫之法,投汨羅而死。

5、政治悲劇說。馮川在《人文學者的生存方式》(13)第三編《文心臆解•屈原與自戀》中提出,屈原的悲劇,突出地表現為外在的政治思想和內在的道德理想兩者之間的尖銳衝突,把個人理想強加給現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屈原非失敗不可。成功是屈原內在神性所不能允許的——成功意味著神性的放棄與泯滅,失敗則有可能使屈原以其他方式去彰顯內在之神性。冷成金在《隱士與解脫》(14)一著中認為,屈原對儒家的觀念一直存在兩點迷誤:一是認為王道美政與現實歷史統一;二是認為建功立業是實現人格自足的惟一途徑。事實上,君主與聖人、國家與祖國,是兩組有著本質區別的概念,君主是社會秩序的偶然和現實形態,並且僅是外在標記;聖王則是一種文化理想的現實顯現,是內在品質的外化;國家只是一個政治意識的人為形態,與美政理想並無必然聯絡,也無情感意義;而祖國是一個情感概念,是一個民族的情感的歷史文化積澱,具有絕對的情感意義和無需論證的神聖性。屈原的痛苦就在於混淆了兩者的區別。屈原以死追問出了現實國家、君王的真相和意義,彰顯了理想與現實的不統一性和現實的荒謬,對人們有極大的警醒作用。

屈原為什麼要投汨羅江自盡?詳細說明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爭論,約生於前353年~前335年,逝於前283年~前269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週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相關問題答案
屈原投江而死的汩羅江現在在哪個地區? ?
屈原的汩羅江怎麼讀?
屈原是怎麼死的?
普洱茶哪個地區的最好?
屈原投的江叫什麼名字?
溫江的房價哪個地段好?
白鹿原說的是哪個地方?
江蘇省的英文 江蘇省用英語怎麼說?
粵語是哪個地方的語言?
西北的門戶是哪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