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筱樂’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5-01-07

‘明空筱樂’是什麼意思?

:明指的就是大光明,大光明的境界也不離空性,明空無二。這主要是在密宗裡講的。

其實顯宗和密宗,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沒有區別,但是從大光明的角度來講,是有區別的。顯宗裡只講空,不講明;密宗裡強調明。所有的色身都是佛身,所有的音聲都是佛咒語,所有的念頭都是佛的圓滿智慧,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這種境界叫大光明。大光明也不離空性,有空性智慧的攝持,所以叫明空。

樂就是大樂智慧。樂空是大圓滿的境界,是更高的境界。心自然安住於本覺當中,那種樂叫大樂,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那個樂也不離空,樂空無二。這裡最關鍵的是安住;但是,若是你沒有一定的空性見解,就無法安住。所以一定要有空性的見解。

我們現在修加行,通過共同四外加行的修法,能產生出離心。然後修五內加行,通過皈依、發心的修法生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接下來消業積福,最後通過上師瑜伽證悟大圓滿。

大圓滿正行之前,還有三個特加行,一個是身調和,一個是息調和,一個是心調和。我們講心調和的時候就會講空性,講外在的這些物質、現象都要決擇於心,心要決擇於空,空要決擇於明,這才是大光明大圓滿的境界。空性是前提,有這個空性的見解,才能達到大光明和大樂的境界。

什麼叫空性正見

緣起性空

佛所說的空性是什麼?該怎麼理解?

在佛教的教義中,空不是虛無的意思,虛無的概念僅僅是漢語字詞中的概念,佛教中借用這個詞來表達“無限”“無盡”的變化這樣的概念。

對於“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來理解。《阿含經》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

就是說第一,由於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都是無永恆無常態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因此是無常。

第二,是因為世間一切事一切眾生其實都是由眾緣和合,沒有單獨的自我,都是互相依附、互相影響,所以說無常。

由無常而出現種種“苦”,由於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發展和變動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這樣的概念,所以說無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則需要從真假、有無這樣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這些事物其實也是空的表現,即一切存在的並不是我們習慣中所見所認知的,而我們所見所認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現也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面貌或者並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空性”並不代表事情發展本質,因為在佛教的因果關係中,實際說的是因、緣、果,沒有第一因的概念,而是個變化和無常的概念,由於緣(各種內外影響的條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響新的因。有些因果是自然界的自然執行,有些是我們的行為活動產生,而一切果都可由於我們的主動作為而改變。世上只有永恆的規律,沒有固定不變的結果,內外緣的影響變化改變了因是否結果,結什麼樣的果,多長的期間結出果。所以一切都不出這個規律。

所以,空性,指的是現象的表現,而不是某種決定因素或者動力。

如何正確理解“空性”

空性, 這個課題不是一句兩句能解釋的,如果我們一個緣起的說法, 空和性是說性空的,而不是空的,性是我們本來面目,空是對有來說的,空是對無來講的,相對空的概念,他不是空而是“空”,我們認識空都是從有理解的,其實不是的,性和人是兩個角度,所以人很那理解空是什麼?對於性,那個我來講就知道什麼是空,從字義上是無法說清和理解的,都是個大概意思,要體悟的,太多了內容了。

佛學的“空”是什麼意思?謝謝

“空”是佛法中一個最根本的哲學概念,深妙難解。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對之產生誤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現實世介面前墜入常見;有的把“空”當作空洞無物,墜入虛無主義的斷見。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這個字的來源,佛經是從梵文譯來的,“空”字也由之而來。在梵文裡,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義是 “性空”,玄奘法師簡譯為“空”。下面摘錄一段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裡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裡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裡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筆者已找到的《心經》的七種譯本中,般若共利言譯作“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法月和知慧輪及施護都譯作“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作“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在藏譯梵文字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見這裡的“空”應該按“性空”之意來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餘年來,深入民間,傳佈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他譯的是“五蘊皆空”。當然,他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當時也不會引起誤解,而且當時對“空”字的解釋也相當清楚,只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意思也隨之改變,於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以致千載以來,引起了不少誤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對“性空”的解釋是:“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這裡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我們只要冷靜推論反覆思考就會發現: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而產生的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印度學者龍樹說:“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說:“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賴眾緣,若是眾緣和合,還有什麼自性?”人們通常認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對立。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體,“有”“空”不二。可見佛法說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無自性”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虛的頑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續轉化的斷滅空。

《心經》中下列幾句話對於正確解釋“四大皆空”有很大幫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說:“色”(指一切物質)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現象,“空”指事物的性質。從色(物質)本身來說,它是一個存在,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來說,它是在......

用佛教思想理解下:無智無得.無慾無求.不生不滅.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呀。很有難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能說所謂的對錯,我認為是各個人修行境界不同,正如爬樓梯,有的爬到第三層,有的是第四層罷了。 首先推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其次推薦《空性禪修次第》。讀完了,如果能夠理解,就很厲害了。 1、對於佛教裡面的“空觀”理論,其實是佛教對於世界本質的理論。這個理論是有遞進的,正如讀書,有小學、中學的內容,還有研究生和導師的理論而已。 所以研究這種空觀理論,對於沒有佛學理論基層的人,最好循序漸進的學習,才能夠不走彎路。 有人會問,那麼六祖怎麼聽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夠開悟呢?那就頓悟,就是直接接觸了大學、研究生的內容,還一下子就懂了;而且需要說明的是,這句話本身其實是禪修空觀的一個方法。但是需要極高的根基。禪宗到宋朝以後就逐漸衰敗,其實就是人心漸亂,根基漸差而已。現在高根基的人,幾乎鳳毛麟角。所以循序漸進的學習修行,效果更好。 2、我下面說說自己對於這個“空觀”的理解。 “空觀”作為佛學的世界觀裡面的內容,非常的高深。佛學世界觀其實有無窮大和無窮小的理解,有多世界多文明的理解。這是巨集觀方面。空觀就是關於微觀方面的理解。 理論要旨就是,目前我們說能夠感知的一切一切,包括外面的世界,都是假象。真相就是,整個一切,大到一切世界,小到我們個人,一切的本質就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這種狀態無法用語言表達,非有、非空,又是非 非有非空。包括真空,都是假象,其本質都是如此。 這種狀態,可以表述為如來藏,可以表述為一真法界,也可以表述為諸佛的法身。還可以表述為常寂光淨土。等等。 進入這種狀態的過程,就是開悟的過程。 這就是“性空”。 那麼,什麼是“緣起”呢?就是明明世界的本質是那種中觀狀態的存在,為什麼我們能夠感知到形象、實體等等呢(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講述的”色“)?就是因為緣起。因緣際會,就會顯現了。 3、但是,這種如來藏理論,其實是空觀理論的最高階理論。我們要想真正明白,必須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在開始學習之前,要理解因果理論,輪迴理論。最好還要知道四句話,就是人生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 第一步,無我。這裡的“我”是特指的,泛指單一存在的“絕對”的我,包括具有永恆、單一不可分化和獨立的特質的,一種不需要原因就可以自己誕生和存在的絕對存在的自我--“梵我”和不依靠任何宗教或哲學傳統的“自我”--“俱生我”。當然這裡講的不全面。《空性禪修次第》講到不少。 我們要仔細分別,可以發現,自己的手、心臟等等,都不能代表自己。我的概念其實是無法立足的。 第二步,唯識學。按照唯識說法,所有一切,包括我、世界,都是我們自心變幻出來的相。所以外界的環境其實也屬於我們自心的相,是一體的。但是我們卻主觀的將外界和自己對立起來。“能所二元對立”。就是“能”接收各種意識訊號的人,和“所”接收的各自意識訊號。人的意識有八種,從外到內,依次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是關鍵,如同一個錄音機,有收錄和播放的功能。收錄就是貯藏各自種子,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種子就釋放,生長。這個理論裡面,在輪迴中,前七識都是虛幻的。阿賴耶識是輪迴的關鍵。 第三步。中觀自續派理論。這裡就涉及了問題中的“無常”。該理論主張所有的現象並不依其自性而存在,一切內、外事物皆空。這就認為,阿賴耶識也是沒有的。破除了第二步的唯識學的理論。比如我們說話,一個音節已經發出,另外音節還未發出,語言其實就是虛幻的。等等。 第四步。中觀應成理論。改派其實沒有明確的理論,只是用“四不生”,來駁斥一切其他的理論(就是所有事物,......

佛教的空悟觀什麼意思

空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佛教的根本見解;

悟有解悟、證悟

觀是智慧覺照

覺悟空性的智慧。

相關問題答案
‘明空筱樂’是什麼意思? ?
明正典刑是什麼意思?
新空毛坯是什麼意思?
凌空的凌是什麼意思?
怏怏不樂是什麼意思?
星空皎皎是什麼意思?
明星包裝是什麼意思?
九泉安樂是什麼意思?
承載快樂是什麼意思?
騰空的騰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