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南方人怎麼過 ?
中元節,南方人怎麼過
在南方,中元節是一個僅次於春節和中秋節的大節日,因而這個節日也過得非常隆重。中元節又叫“鬼節”,每年的這一天,南方人殺雞宰鴨,並焚香燒紙,祭祀先人。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不過在廣西等南方地區,農曆七月十四這天最為隆重。
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會早早準備好供品,到村裡的土地廟去燒香。據說這樣會保佑家人平安和今年的五穀登豐。那種虔誠的心,就是祈求平安與豐收,簡單而美好。在城市,農曆七月十四日這天雖不是法定假日,但很多單位都准許員工提前下班。入夜,街頭大大小小的路上燈火通明,煙霧繚繞,酒果飄香。
在福建的一些農村地區的中元節節日習俗裡,甚至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祭祀活動,一直持續到十五,尤以十四、十五最為熱鬧;在廣西柳州、來賓等地,有很多人家從農曆十四至十六,連續三天祭祀先人,並大宴賓客。
中元節前幾天,在南寧市各大小菜市、超市,甚至路邊等地方,鴨子成為市民的“搶手貨”。南寧人說:“過中元節,無鴨不成宴。”因此,中元節這天,不管是家庭聚會、宴請賓客還是祭祀祖先,鴨子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中元節要吃鴨子的典故,南寧市民詼諧地說,鴨子游泳本領高,在陰間能幫助祖先馱財物過河。而在農村,也有“中元節殺鴨子是為了慶祝水稻獲得豐收”的說法。
在廣西來賓、百色等地的每年中元節,人們在祭祀之餘,還把它作為宴請賓客、閤家團圓的好日子。為了讓賓客吃得開心,不少人家會提前一個星期開始磨面做餅、蒸饃,做芝麻糖等。如今很多人在外工作,親人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倍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機會,加上對“鬼節”的迷信觀念也有所改變,把鬼節這樣的傳統節日當做全家“團圓日”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中元節(鬼節)到底是昨天還是今天,我是南方人,家人昨天已經過了
中元節是今天。在民間傳說中七月十四是陰間門大開,午夜時分百鬼夜行,(午夜是十二點,其實那時已經算十五號了)但你也不能午夜祭祀,因為會衝撞鬼魂,而且其中有可能有你祖先,這是不孝的,所以昨天就過完了。本人自己的理解。
陰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它的來歷是什麼?
陰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節日來歷: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南方節日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裡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
農曆七月十五為何被稱為鬼節?
中元節
俗稱鬼節,盂蘭盆節.它是在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
第一種說法:
每年農曆7月15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弟子目連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農 歷 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
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閤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
為什麼有人說七月十三是鬼節,也有人說十四是,還有十五?
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 中元之意由元宵節延伸而來。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圓稱為上元(故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七月為歲中,七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稱為中元,因以為節名。
中元節又稱為盂蘭盆節,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於是益加普及。
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傳沿襲成為中元節。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國鬼節是哪天?為什麼有鬼節呢?
鬼節即萬聖節、是美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天的十一月一日慶祝。人們相信惡魔和鬼怪、所以在這天點燃煙火來驅走鬼怪。中國的鬼節是西化的結果。
記得采納啊
為什麼南方人過鬼節比北方隆重,北方人不過呢
過鬼節,一般是南方漢人注重,主要原因是,南方漢人的始祖大都來自中原,祖先墓地在北方,古代交通不便,清明冬至無法去掃墓,而鬼節那天開鬼門關,其它時候是不開的,在鬼節那天焚燒紙錢,祖先之靈可以駕清風來領取,也有的摺紙船放入江中,因為天下水相通,可以將思念帶到。
中國傳統鬼節有幾個?
一、清明節
清明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五日左右,從太陽到達黃經15度開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它是標誌季候和農業活動的節氣。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記載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孝經緯》記載說:“鬥指乙為清明,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以“皆潔齊而清明”解釋“清明”之義。清明節作為農事季節的標誌,是開始春耕播種,中國的南方有“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的諺語,北方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的諺語,都說明了這一點。
從節日說,清明是寒食節的演變。寒食節的由來是,春秋時晉文公流亡列國,隨侍大臣介子推曾割下腿肉為其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隱居綿山。文公難以尋覓,便放火燒山逼他出仕。誰知子推矢志不移,抱樹而死。為了悼念他,文公下令在他殉節這天(清明前一天或兩三天),全國寒食禁火,以後演化為節。也有學者認為,寒食之俗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改火風俗,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奴隸制社會的火禁制度。其證據就是唐人韓翊的《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王侯家”,以及現今一些少數民族依然保留的每年“取新火”習俗。由於兩節相近,不少節慶活動相重,久之寒食節與清明節不僅沒有嚴格的區分,還被後者取而代之。
清明後來演化為民俗節日,由於其主要風俗活動為祭祀鬼神,故又稱鬼節、冥節、死人節;由於其還有踏青、郊遊的風習,故又稱踏青節。“清明”還與“聰明”諧音,故有些地方還稱“聰明節”。鬼節,死人節,是同一意思,因為人死了稱“鬼”。相傳,鬼生活在陰曹地府,即所謂的“冥界”,所以方稱冥節。清顧祿《清嘉錄》記載說:“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端午、冬至、年夜為人節。”可見,清明乃是三個鬼節的頭一個,所以祭祖之風習也重。清明既為鬼節,所以這一天祭先祖,被稱為“過節”,意思是鬼在這一天過節。
二、中元節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