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古代有哪些姓應的名人
應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奉:〔約公元144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樑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從車騎將軍馮緄徵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劭:〔約公元178年前後在世〕字仲遠,(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珣:字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瑒。
應瑒: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徵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璩:(?~252)字休璉,三國時,魏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人,應瑒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餘篇,與應瑒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貞著有文集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應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咸寧五年,卒於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共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勳。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諡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志》傳於世。
應夷節 :唐代人。遊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傳尸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養其元神。
應用:後周書法家,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髮......餘下全文>>
姓任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任姓得姓始祖——任不齊】
春秋時期楚國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為當陽侯。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姓。然而,也許是由於這個姓氏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所以歷來對於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在《辭海》所提供的答案是這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以上關於任姓姓源的考據,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後裔,也有伏羲的後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歸根究底,所獲的結論是:“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但在習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任氏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任姓其他古代名人】
任仁發:元朝水利家、畫家。他曾主持修吳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練湖和海堤工程。善畫馬,其鞍馬與趙孟頫齊名。著名的《二馬圖》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經學家,宋哲宗的駙馬都尉。其深通經述,文力雄健。與寇準、李綱、趙鼎、文學家詩人蘇軾、蘇轍、秦觀、名臣胡銓、李光、王巖臾九人,世稱“十賢”。著有《春秋絳聖新傳》。
任囂:任不齊七世孫,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負著開發嶺南的重任,率領秦軍挺進嶺南。他文武兼備,治粵七年;善於安撫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為嶺南歷史由原始社會末期飛躍到封建社會,作出了傑出貢獻。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史,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諡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誌。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儲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後人又將二十八將配入古代天文學四方二十八星宿之中,任光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將星空分為四組,四方和四......餘下全文>>
姓〝和〞的古代名人或現代名人有哪些?(急!急!急!!!!)
和洽
三國魏汝南平人,字陽士。東漢末,舉孝廉,不就。率親舊依劉表。後歸曹操,為丞相掾屬。魏國既建,為侍中、郎中令。魏文帝即位,為光祿勳,封安城亭侯。魏明帝時,進封西凌鄉侯,拜太常。為官清貧廉潔有操守,最後以售田宅自給,卒諡簡。
和嶠
西晉汝南西平人,字長輿。有盛名。襲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遷穎太守。為政清簡。以賈充薦,入為中書令。晉武帝深器之,預定滅吳大計。恆以儲君機為憂。惠帝立,拜太子少傅,遷光祿大夫。
和鬱
西晉汝南西平人,字仲輿,和嶠弟。以清幹稱。歷傷書左右僕射、中書令、尚書令。懷帝永嘉五年,漢劉曜攻破洛陽,殺官吏,鬱等奔苟。疾卒。
和匹
(公元?~452年),著名北魏大臣。北魏太武帝時任侍中。太武帝拓跋燾正平元年(公元451年)任侍中,爵吳興公。次年,太武帝為中常侍宗愛所殺,和匹祕不發喪,而是與侍中薛提、尚書左僕射蘭延等議立新君,結果亦為宗愛矯皇后令殺之。
和守陽
唐扶風人,字守陽。和士開裔孫。中宗景龍間,為磧西支度田判官。時宗楚客欲陷郭元振,逼守陽誣證之,守陽拒不從。曾為冊立突騎施可汗使。使還,遷北庭都護府長史。改播川郡太守,尋遷北庭都護,專知支度營田十年,儲積巨億。遷隴右節度副大使,改隴西郡太守。遷江華郡太守,卒於途。
現代:
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和佳
雲南省省長和志強
體操運動員和雪梅
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在南極極點的和煜東
有哪些古代名人姓單的
單 超:後漢河南省人。桓帝初為中常侍,幫助桓帝剷除異己,穩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為新豐侯。常侍預謀獲封者有五,世謂之五侯。自是權歸宦宮,朝政日亂。後拜車騎將軍卒。 單 煦:字孟陽。宋朝平原人。中進士後,知洛陽縣。勤政為民,成績顯著,升任昌僕知州,累官光祿大夫。煦友愛,他15歲時,兄單熙毆人至死,他勸兄逃跑,願自己頂罪代死。當平原 知縣伍剛查明原因後,十分感動,免了單熙的死刑。 單 父:宋代人。字仲儒。種牡丹,能變易千種,人呼為“花師”。 單雄信:唐代濟陰郡人,為李密將,能馬上用槍,軍中號“飛將”。 單仲升:元代廣東省增城人,奉母至孝。母卒,蔬時水飲,不事家業,廬墓三年,人稱孝子。 單毓華:字枚叔。江蘇省泰州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應縣、州、府童子試,均為第一名。光緒二十功年人南京實業學堂。光緒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獲法學士 學位。光緒三十四年回國,殿試中舉人。先後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審判廳廳長,上海震旦大學,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教授,上海三吳大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律師。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9009.htm?fr=ala0_1_1#5
古代姓史的名人有誰
史籀:周宣王時書法家,據傳籀文(即大篆)為其所創,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思想。
史墨:春秋時晉國大夫,長於天文,熟悉各諸侯國內政。其認為“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史晨:春秋時魯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此碑所書端正謹嚴,為後世書法研習之宗。
史魚酋:又名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其一貫正直,臨終時還不忘勸衛靈公進賢去佞,時謂“尸諫”。其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丹:魯人,漢代都尉侍中,時元帝想廢立太子,丹竭力勸諫,後太子即位,封關內侯。
史萬歲: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隋代名將。勇武有謀,善騎射,屢立戰功,敵聞名而喪膽。
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
史思明: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初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其子史朝義於公元七六一年殺父奪位,後兵敗自縊。
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
史達祖:汴(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詞人,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
史天澤:永清(今屬河北)人,元代名將。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
史際:江蘇溧陽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春坊,後棄官回鄉,置義莊義塾,修明倫堂,招募勇士,抗擊倭寇,鄉人多敬重。
史可法: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末抗清義士。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有《史忠正公集》遺世。
史震林:江蘇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著《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史翁:清代詩畫家。時稱其詩、書、畫為“三絕”,同時,善左筆書。
史榮椿:北京人,清朝將領。
姓於的歷史上的名人有誰?
[於氏屬地]
東海郡,今山東郯城。
[於氏來歷]
于姓來源有三支:①周武王封第三個兒子叔於邘國(今河南泌陽縣西北邘臺鎮),後代子孫以國為姓,稱為邘氏。後因“邘”、“於”同音通用,就去邑旁為“於”,即於氏。②兩晉十六國時,上述一支的于姓後代有部分人隨拓跋遷居代州,改姓為勿忸於氏,至北魏孝文帝時,又恢復于姓。③唐時,複姓淳于氏為了避唐高宗永淳年號之諱而改姓於。
[於氏名望]
于姓人口眾多且分佈廣泛,是我國當代第二十八大姓。歷史上的于姓人才濟濟,湧現出不少名人。例如,西漢有丞相於定國,東漢有名將於禁,北周有大臣於謹,唐代有大臣於頎、於休烈、于志寧、於琮,詩人於欽,元朝有兵部侍郎於欽,明朝有兵部尚書于謙,清代有名臣于敏中、于成龍等。其中以于謙最廣為人知,他在國家危急關頭,能打敗敵人,保衛國家,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可惜後來卻被誤信讒言的明英宗殺害。
姓趙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你確定你要嗎?我說北宋的.滿意的話,20分就歸我了: 趙匡胤 趙炅 趙恆 趙禎 趙曙 趙頊 趙恭 趙佶 趙桓三國: 趙雲南宋 趙構 趙敦 趙擴 趙昀 還有(趙qi 趙xian 趙shi 趙bing )電腦上沒有這些字.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吧.
請問姓於的古代有什麼名人
于姓名人相當之多。按知名度列舉其中的18個:
1.於公:漢代廷尉,洗雪“東海孝婦”一案,以善決獄著名;
2.於定國:於公之子,漢宣帝時,任廷尉,後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3.於永:西漢人,官至光祿勳、御史大夫。尚漢宣帝女館陶公主;
4.于吉:一作幹吉,東漢時方士,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5.于禁:字文則,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左將軍。
6.於慄磾: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名將,以武器稱黑槊將軍。
7.於謹:(493—568),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將領;
8.于志寧(558-665):唐代名臣,官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9.于謙(1398-1457),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任山西河南巡撫。土木之變後,擢兵部尚書。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加封少保,總督軍務。明英宗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有《於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10.于敏中:(1714-1779),清雍正間狀元于振之弟。清乾隆間狀元,官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四庫館正總裁,著《素餘堂集》《日下舊聞考》等;
11.于慎行(1545—1608),明代大臣、詩人。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著有《谷城山館文集》《讀史漫錄》等;
12.于成龍:(1617-1684),清代廉吏,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13.于右任:民國元老,著名書法家、詩人。清光緒舉人,入光復會和同盟會。曾任國民黨政府審計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
14.于學忠:(1890-1964),國民黨愛國將領。早年為吳佩孚之干將,後轉入奉系。曾參加過臺兒莊戰役和武漢保衛戰。1949年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
15.於桑:公安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16.于敏(1926—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氫彈之父”,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7.于永波(1931-—),滿族。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18.于振武:(1931—),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1994年10月任空軍司令員。
古代姓陳的有哪些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闢,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樑。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諡武。
陳武帝(503-559),南朝陳建立者。即陳霸先。廟號高祖。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樑時,自小吏累遷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廣州起兵,與王僧辯討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為西魏所殺,他與王僧辯在建康擁立蕭方智為帝,旋殺僧辯,獨攬朝政。太平二年(557)進封陳王,繼禪樑自代,建立陳朝。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建立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樑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樑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瞭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子昂(約......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