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民風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4日

侗族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 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 三省(區)毗鄰的黔東南、玉 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 江等縣。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 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少數人從事林 業,池塘稻田中養魚的也很普 遍。

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 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 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 原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 部分通用漢文。

贊助廣告

侗族地區一向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 族詩歌韻律嚴謹,題材多樣,尤以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 大歌為傳統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學和音樂方面都有 極珍貴的價值。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 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侗錦、侗布、挑花、刺 繡以及銀飾工藝品等,都充分表現了侗族多彩多姿的傳 統文化特色。

侗族--民居 侗族住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連地帶,其中大半在貴州。由於住地環境及語言習慣的差異,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兩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簷,此作增加簷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贊助廣告

?  南侗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處苗嶺南麓,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於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溼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幹闌式吊腳樓。樓下作豬牛圈,樓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築體積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闊五間.高三四層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如果有高大寬敞的樓房,房東特別賢惠,又有能歌善舞、聰明過人的"姑娘頭",便自然而然地成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行歌坐月”的理想場所,侗胞稱其為"月堂"。夜幕降臨,侗族後生手接“果吉”(一種樂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來到"月堂",與在堂內紡紗、繡花的侗姑對唱情歌。姑娘邊紡(繡)邊唱,後生自拉自唱,氣氛歡快。?

不少侗族民居以杉木為柱,杉板為壁,杉皮為 “瓦“,盡是杉樹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極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效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何時想要吃魚,只需揭開樓板,伸手可得。?

南侗地區民居建築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佔天不佔地。每層樓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杆或欄板。如用欄板,還特意鑿一圓形孔洞,供家犬伸頭眺望。由於層層出挑,簷水拋得很遠,有利保護牆腳,且可利用層層簷口,晾晒衣服和穀物。除利用簷下晾晒穀物外,侗族同胞還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腳糧倉。糧倉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於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民俗建築物,它是團結的象徵,侗寨的標誌,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儼然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逢年過節,村民身著盛裝,在此吹笙踩堂,對歌唱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許多侗寨,為適應村民攔路迎賓送客、對歌交朋結......餘下全文>>

侗族的風土人情

公元6到9世紀在今侗族居住地的專管少數民族的州對所轄地區稱“峒”或“溪洞”。這是管理少數民族的行政單位,並加以編號。現在該地區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變成對他們的稱呼,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侗族”。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總數為251.401萬人。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交界地區。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亂戰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後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方言區,但差異不大。現在多數人能說漢語,有的地方完全說漢語。侗族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但沒推行起來,現在基本通用漢語。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大歌、蘆笛舞、侗戲、鬥牛會是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

侗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的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說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男人穿對襟或右衽無劣諤衣,包大頭巾;婦女穿大襟無領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帶和綁腿,包頭帕,留長辮。以大米為主食,山區多吃糯米。好飲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魚生、醃魚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餚。多數地區的侗族過春節,也有的地區在十月或十一月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讓牛休息,供以鮮草、糯米飯等食品。吃新節多在七月,屆時以新米和魚祭祖,預祝豐收。老人去世,男子須剃髮。無論男女,均要汲水沐屍,而後裝束打扮,含口銀,忌銅鐵附身。喪期孝事忌葷吃素,實行土葬。經濟方面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也有一些林業,所產杉木非常有名。民間工藝較為發達,鼓樓和風雨橋是獨具民族風格的建築物。新中國成立後,與苗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單獨建立了3個自治縣,與苗、瑤、壯族聯合建立1個各族自治縣。

---------------想了解詳細一點的資料不妨去www.dongzu8.com/逛逛~

侗族過年的習俗 5分

侗年(侗族過年)簡介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錦屏縣九寨區一帶。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舉行。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德高望重的族首,因為拒絕向漢人進貢,漢人帶人包圍村寨。族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鄉親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漢人互軍戍邊。後來這位族首獲准從邊疆還鄉,此時正是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當地人吹蘆笙,彈琵琶,敲鑼打鼓去看望這位族首。後人便把這一天成為侗年。節日裡,除打餈粑外,各家還殺豬宰羊表示慶賀。過年之晚,人們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多於平常,以示“吃剩有餘”.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以祭祀祖先,招請祖宗來過年,幷包有全家發達幸福。然後全家歡宴。出嫁的姑娘及親友也在侗年是前來祝賀。節日當天的主要娛樂活動是鬥牛,晚上鳴炮宴請勝者。青年男女通過玩山、對歌、跳蘆笙等活動,尋找伴侶。同時還演出侗戲。這些節日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春節。

春節

受漢族影響, 各地侗族也過春節, 並且十分隆重。農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著打年粑、釀年酒、

殺年豬、張貼春聯、打掃衛生。侗族的“ 春節” 和漢族一樣也俗

稱“ 過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與漢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漢族

過小年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傳是敬灶神。侗族農曆十二月

二十九日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紀念姑婆的節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後, 過年快結束時回家探親團圓。這天, 除

過年的食品外, 侗家還用幾個粑粑夾著酸肉敬奉姑婆, 作為“ 饗

年”, 並用甜酒祭奠, 說是有的姑婆、姑母不會喝燒酒, 就飲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傢俱有尊重婦女的傳統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節活動既有相同內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點。

三江侗族農曆三十過大年, 除夕當天宰豬殺雞鴨祭祀祖先,

又用酸湯煮魚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燒肉和酸肉祭祖。同樂

地區的楊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還以甜酒祭祖, 到達摩娘娘廟

(薩堂、聖母祠) 去祭祀, 同樂獨峒一帶的侗族放鞭炮驅逐“ 野

鬼”。馬胖一帶的吳姓侗族不設祖宗神龕, 除夕這天, 殺豬宰鵝,

首先去祭祀飛山廟楊公祠, 然後祭祀土地廟和“ 薩壇”, 最後在

火塘邊燒香擺飯桌吃晚飯, 在飯桌前說幾句請祖宗一起過大年的

話。初二後, 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蘆笙,

唱侗戲, 進行“ 月也” 集體交遊。

榕江侗族稱“ 春節” 為“ 達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

農曆十二月中旬就開始打年粑、釀酒、打掃衛生。喂牛的人家要

為牛備足年料。農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殺年豬, 農曆十二

月三十日貼春聯、門神。小夥子給未婚妻送禮, 新郎迎接新娘回

來共度佳節(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點燭, 擺設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時, 鳴炮辭舊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傳說此時是祖先的“ 齋時”, 晚上才供奉酒

肉。當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財喜不外出。初一飯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餘。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請客。初二這天, 寨上婦女到薩堂祭祀“ 薩歲” 祈

求保佑, 兄弟請已出嫁的姐妹回來吃飯, 同時親友也可以互請。

初三以後寨中開始玩龍舞獅、演侗戲、“多耶”、“行歌坐月”、蘆

笙會、唱大歌等, 節日期間充滿了歡樂氣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龍

送下海, 春節結束。

□過侗年

流行於榕江、通道、三江等地。......餘下全文>>

侗族風俗習慣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習俗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醃製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醃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週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週歲酒)。 食俗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羅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醃魚、醃豬排、牛排及醃雞鴨則以筒製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醃魚以入冬最佳,醃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節慶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絡在一起。 新婚節: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侗族的風俗習慣

jhguh

求一篇《侗族中秋節的習俗》

侗族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習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物件。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侗族的春節習俗

侗年(侗族過年)簡介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錦屏縣九寨區一帶。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舉行。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德高望重的族首,因為拒絕向漢人進貢,漢人帶人包圍村寨。族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鄉親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漢人充軍戍邊。後來這位族首獲准從邊疆還鄉,此時正是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當地人吹蘆笙,彈琵琶,敲鑼打鼓去看望這位族首。後人便把這一天成為侗年。節日裡,除打餈粑外,各家還殺豬宰羊表示慶賀。過年之晚,人們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多於平常,以示“吃剩有餘”.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以祭祀祖先,招請祖宗來過年,幷包有全家發達幸福。然後全家歡宴。出嫁的姑娘及親友也在侗年是前來祝賀。節日當天的主要娛樂活動是鬥牛,晚上鳴炮宴請勝者。青年男女通過玩山、對歌、跳蘆笙等活動,尋找伴侶。同時還演出侗戲。這些節日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春節。春節受漢族影響, 各地侗族也過春節, 並且十分隆重。農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著打年粑、釀年酒、殺年豬、張貼春聯、打掃衛生。侗族的“ 春節” 和漢族一樣也俗稱“ 過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與漢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漢族過小年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傳是敬灶神。侗族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紀念姑婆的節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後, 過年快結束時回家探親團圓。這天, 除過年的食品外, 侗家還用幾個粑粑夾著酸肉敬奉姑婆, 作為“ 饗年”, 並用甜酒祭奠, 說是有的姑婆、姑母不會喝燒酒, 就飲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傢俱有尊重婦女的傳統美德。各地侗族的春節活動既有相同內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點。三江侗族農曆三十過大年, 除夕當天宰豬殺雞鴨祭祀祖先,又用酸湯煮魚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燒肉和酸肉祭祖。同樂地區的楊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還以甜酒祭祖, 到達摩娘娘廟(薩堂、聖母祠) 去祭祀, 同樂獨峒一帶的侗族放鞭炮驅逐“ 野鬼”。馬胖一帶的吳姓侗族不設祖宗神龕, 除夕這天, 殺豬宰鵝,首先去祭祀飛山廟楊公祠, 然後祭祀土地廟和“ 薩壇”, 最後在火塘邊燒香擺飯桌吃晚飯, 在飯桌前說幾句請祖宗一起過大年的話。初二後, 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蘆笙,唱侗戲, 進行“ 月也” 集體交遊。榕江侗族稱“ 春節” 為“ 達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農曆十二月中旬就開始打年粑、釀酒、打掃衛生。喂牛的人家要為牛備足年料。農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殺年豬,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貼春聯、門神。小夥子給未婚妻送禮, 新郎迎接新娘回來共度佳節(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點燭, 擺設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時, 鳴炮辭舊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傳說此時是祖先的“ 齋時”, 晚上才供奉酒肉。當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財喜不外出。初一飯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餘。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請客。初二這天, 寨上婦女到薩堂祭祀“ 薩歲” 祈求保佑, 兄弟請已出嫁的姐妹回來吃飯, 同時親友也可以互請。初三以後寨中開始玩龍舞獅、演侗戲、“多耶”、“行歌坐月”、蘆笙會、唱大歌等, 節日期間充滿了歡樂氣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龍送下海, 春節結束。□過侗年流行於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內容是緬懷祖先, 祭祀農耕。相傳侗族祖先從遠道而來, 原以打獵為主, 後學會開荒種田, 從事農耕而獲豐收, 秋後舉行歡慶活動, 從此世代相傳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傳楊姓祖先是一位將軍, 因被派遠征, 擔心在春節前不能回家團圓, 族人商議,......餘下全文>>

侗族的婚嫁習俗是什麼?有詳細點介紹的嗎? 100分

你說的沒錯,是從走寨對歌開始的。

對歌--戀愛的開始

侗族男女青年往往通過“對歌”去選擇稱心如意的配偶在侗鄉,對歌的機會是很多的。除了一年一度的傳統歌節(大戊歌會)外,春年、端午節、中秋節的夜晚,都是男女青年聚會的好時辰。到時,成群結隊的男青年登上姑娘家的木樓,找姑娘對歌。對歌時,先是各人表示謙讓的獨唱,然後是接連不斷的“盤歌”。盤問的內容極為豐富,從天文地理、歷史事件、名人典故風土人情,到花鳥蟲魚、農業知識,無所不包。聰慧的姑娘往往通過對歌,瞭解男方的性格、愛好、才智、情操和理想。她們最注重的是對方的品格和思想,至於對方的門第、財產等,她們並不過多地考慮。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姑娘會選定一位意中人。

這時,她便悄悄地告訴他,以後你可單獨登樓,不須邀請其他夥伴了。這便是一對青年人戀愛的開始。

互贈信物

在以後的熱戀過程中,姑娘每晚都會以香甜可口的泡米油茶招待戀人,但不接受對方的金錢、衣料或其他饋贈。再經過一年半載,甜蜜的愛情有了進一步的鞏固,他們就可以定婚了。定婚時,姑娘也不接受什麼“定婚禮”,只須互相贈送信物。男方一般送給女方一塊包頭布或一件上衣;女方一般送給男方一塊侗錦。侗錦是姑娘精工編織的上品。展開來,鮮豔別緻,異彩紛呈。為了表達對愛情的堅貞、執著,多情的姑娘還常常把戀人的名字巧妙地織進斑駁陸離的侗錦裡。這種“藝術匠心”,除了意中人能心領神會外,旁人往往不易覺察。雙方一旦互換信物,往後,誰也不會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了。

報京侗族婚禮

報京在貴州鎮遠縣金堡區,這裡主要居住的是侗族。這裡的侗族婚禮是比較古老簡樸的,而且,從古至今,一直相沿不變,與其他侗族地區相比,有其獨特的優良傳統。

訂婚

訂婚,當地侗族人民稱為“燒茶”。“燒茶”的全過程是這樣的:這地方在以前,男女訂婚都比較早,雙方父母同意後,男方請媒人帶上一小包茶葉和一小包鹽巴(約三、四兩)到女家去。女家老人就用這些茶葉和鹽巴燒一鍋油茶,請族中老人吃,說明這個姑娘許給某家做媳婦了。吃過油茶,訂婚手續就算完成。

訂婚後,雙方正式承認為親戚。從此,男女雙方,都要堅守婚約,在此期間,不管任何一方遭受疾病或傷殘另一方都不能悔約,要信守終身。

結婚

報京侗族青年男女結婚年齡,一般在十七、八歲。舉行婚禮的時間,每年都集中在陰曆十月辛卯和癸卯兩日集中舉行(牯髒年例外)。有的年份,同時舉行婚禮的新人,多達六、七十對。這時報京大寨,真是喜氣洋洋,熱鬧非常,呈現出一派節日的景象。

結婚時,女家不苛求男家的財禮錢和酒肉,男家按古禮把六十二斤肉,二斗二升米(約百二十斤),六十碗酒(約二十五斤),在娶親的前一天,送到女家去,同時去兩個老年人,兩個中年人,兩人青少年。

兩個老年人,要選有福氣的,他們主要是到女家陳述婚姻禮,送舅爹錢、屎尿錢(撫養費)、謝媒錢,並在到達女家時放禮炮;兩個中年人是挑米和挑酒肉;兩個青年人是專扛傘的的,扛的傘是烏油傘,兩把並在一起,不張開,用棕葉子捆著,一人扛兩把。其中一人的傘上要帶上一小包茶葉和一小包鹽巴,送給女家燒油茶用。去時是左手拿左肩扛,不能換肩換手,不能回頭後望,一直往前走,直到女家,將傘交給女家來接傘的人。接傘人將傘放在神龕上。

女家嫁女,也不花費什麼東西,不置辦嫁妝,不陪送東西只將男家挑去的米酒和肉用來辦酒席招待親友,將男家拿去的茶葉和鹽巴煮油茶給親友吃。接親人是作為貴賓招待。在酒席上,接親的兩個老人要陳述婚姻古禮。

老人們述說完古禮後,這時主家拿出兩隻牛角,斟滿酒豎在桌上,請來陪客的兩個老人,手扶......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侗族的民風民俗?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水族的民風民俗?
白族的民風民俗?
佤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的民風民俗?
高山族的民風民俗?
有關漢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傣族的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