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3日

保安族服飾的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緻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保安腰刀的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腰刀有“什樣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線”、“雙落”、“滿把”、“扁鞘”、“蒙古刀”、“哈薩克刀”、“魚刀”等等。刀面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等各種圖案,這是區別腰刀的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標誌。其中最漂亮的要數“什樣錦”,最有名氣的則推“波日季”。有關“波日季”腰刀的來歷,還有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麗富饒,人畜興旺。忽然,有一年出現了一個魔鬼,隔三差五魔鬼就下山到村子裡掠取姑娘,人心惶惶,不敢出門。血氣方剛、見義勇為的鐵匠哈克木,手持鋼刀前去山洞與魔鬼搏鬥,任憑他舉刀猛砍,總傷不著魔鬼。後來,有一位白鬍子阿爺給他託夢說:“孩子,有一種叫“波日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對面山上有個天池,天池西邊有棵老樹,你按照此樹的葉子打一把腰刀,並記住在刀面上要鑿上有樹葉的圖案”。後來哈克木遵照白鬍子阿爺的話精心打製了波日季腰刀,並親自持刀殺死了魔鬼和毒蛇,救出了許多姑娘。人們為了紀念哈克木的功勞,至今還保留了波日季的原樣。保安腰刀鋒利無比。削鐵,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髮,只要把頭髮放在刀刃上用口輕輕一吹,頭髮立即就斷。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把子。刀把均用什樣錦鑲嵌而成,圖案協調華麗。金黃、翠綠、湛藍、黛黑、銀白、桃紅……並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三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刀鞘上端,有個小孔,掛有別緻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能工巧匠們帶著各自的“絕招”,在一起不斷切磋打刀技藝,對於造刀的複雜工藝過程,像設計、鍛打、淬火、鑲嵌、砸鉚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場開放給保安腰刀打開了銷路,給這一歷史悠久的民族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了新的前進源泉。

贊助廣告

白族,彝族,毛南族,保安族的服飾分別是

雲南民族服飾o

中國有保安族嗎﹖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總人口16505人(2000年)。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保安族有14116人,佔總人口的88.5%,主要分佈在大河家鄉的大墩、甘河灘、梅坡三個村(習慣上稱之為“保安三莊”)和劉集鄉的高趙李家村、柳溝鄉的斜套村。其餘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縣和蘭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位於臨夏的西部,西靠巍峨的積石山,北臨滔滔黃河,氣候溫和,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是個宜農宜牧的好地方。

贊助廣告

保安族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和土族、東鄉族的語言比較接近。由於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藉詞較多。保安族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莊、尕撒爾(當時俗稱“保安三莊”)一帶,自稱“保安人”,周圍的土族、藏族稱其為“回回”。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保安族有哪些民族風俗?具體分佈在什麼地方?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保安族以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恆產。東遷後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採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1949年前,保安族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豆類、洋芋、蕎麥、胡麥、大黃芥和小辣蘆等。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被稱為“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孃家送來。 保安族的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麵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獸。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號帽(白布圓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節日時戴小禮帽,穿翻領大襟藏式長袍,束腰帶,繫腰刀,足登長筒馬靴。婦女多喜穿紫紅、綠色等色彩鮮豔的燈芯絨衣褲。現在,也有許多婦女仿效漢族婦女,頭上系各色紗巾

保安族的人長什麼樣

男子服飾

保安族的男子,平時喜歡戴白色或黑色的“號帽”,裡邊穿白襯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慶節日時,戴禮帽,身穿黑色翻領大襟長袍,束彩色腰帶,繫腰刀,足登高統牛皮靴,顯得威武瀟灑、美觀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這種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飾有不同寬度和不同色彩的“加邊”。腰帶的長度一般都是圍腰三圈還須外露一尺汗大約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長。冬季穿翻領皮襖,多褐色。

保安族簡介 30分

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自治縣。面積910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吹麻灘鎮。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溼地區,東北部為高寒乾旱山區,海拔1735—4309米。屬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全縣共轄16個鄉、2個鎮,145個行政村,1296個合作社,總人口22.47萬人,伐中:農村人口21.69萬人,佔總人口的96.5%,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2%,其中:2001年貧困面下降到4.4%。

保安族有哪些民族風俗?具體分佈在什麼地方?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保安族以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恆產。東遷後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採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1949年前,保安族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豆類、洋芋、蕎麥、胡麥、大黃芥和小辣蘆等。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被稱為“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孃家送來。 保安族的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麵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獸。

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號帽(白布圓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節日時戴小禮帽,穿翻領大襟藏式長袍,束腰帶,繫腰刀,足登長筒馬靴。婦女多喜穿紫紅、綠色等色彩鮮豔的燈芯絨衣褲。現在,也有許多婦女仿效漢族婦女,頭上系各色紗巾

保安族的文化

在長期發展中,保安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內容以敘述民族歷史傳說、青年男女純樸愛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絕大多數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兒”。這種民歌獨具一格,分“保安令”、“腳戶令”、“六六三”等曲調,即興編詞入唱,優美動聽。是保安族獨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絕大多數人都能隨口吟唱。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萬難》、《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愛。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點,動作節奏鮮明、歡快豪放。男子喜歡奏絲竹樂。造型藝術較豐富,婦女擅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別致的花紋或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畫。保安族的舞蹈節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輕盈、剛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傳統,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傳統舞蹈主要有《克伊卡哈德》、《保安腰刀》等,表現了保安人的樂觀豪放。 保安族刀是保安族的傳統手工業,反映著保安族人民性格的剽悍。“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保安刀是腰刀的一種,保安腰刀與新疆的英吉沙刀、內蒙古的蒙古刀(此處應該是雲南阿昌族的戶撒刀)齊名,號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據說200年前,保安族人從青海黃南同仁保安堡遷到大河家,一邊務農,一邊做手工業,所打的刀具精美鋒利。而英吉沙刀子刀柄華貴,鑲嵌著玉石瑪瑙,刀鋒刀柄造型優美,有花紋,藝術誇張力強,有歡快之感。蒙古刀呢,刀鋒是彎的,刀鞘華美,飾以龍花卉盤腸等圖案。與兩者相比,保安刀顯得樸實大氣,刀鋒筆直豪邁,僅在貼近刀柄處嵌以數點星月,或一把手。刀鋒刀柄相連處沒有橫樑相隔,直接過渡到鋒刃。刀柄的華美也別具一格,不用玉石瑪瑙之類,而是一層鋼壓一層牛角,連壓十幾層,所謂什樣錦,刀柄頭部留有小孔。刀鞘以銅皮砸成,包以木頭、刀鋒入木,塞得緊緊的。整體上簡潔驃悍實用,與質樸之西北風土相吻合,所以,蘭州以西各族群眾都喜歡佩保安腰刀,一柄在手,一股豪氣油然而生。保安刀雖然精美,鋒利,可是腰刀屬於國家管制刀具,不能隨意攜帶。 除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蘭經》、聖訓,履行必修功課外,伊斯蘭教對保安族的影響還體現在方方面面。在服飾上,保安族男子同回族男子一樣喜歡戴錶示清潔無染的圓頂無簷小白帽,穿白衫;婦女也同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民族婦女一樣,喜歡戴蓋頭。在飲食上,多以小麥、玉米等為主食,以牛豐肉為副食,嚴格禁食豬肉,不吃凶猛禽獸之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保安族的婚俗禮節、喪葬儀式也都嚴格按伊斯蘭教教規舉行。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也都是保安族的重大節日。開齋節,又稱“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迴歸和歡樂的節日。這一節日是保安族人民最歡樂、愉快的日子。人人穿上最新最美的服裝,家家戶戶炸“油香”、“撒於”、“果果”等香甜美味的麵食。男人們洗淨全身,到清真寺集體禮拜。男女老少互道“色倆目”:祝生活幸福,閤家安康,節日愉快。保安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來了客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茶飯款待客人,要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來招待,這是保安人最為重視的待客之道,客人滿意了,主人才高興。在與客人談話時,不能左顧右盼,不能玩弄鬍鬚、摳鼻吐痰,更不能伸懶腰、打哈欠。另外保安族非常尊重長者,忌子女不孝,長幼無序;吃飯要讓長輩先吃,見到長輩要先問好。 保安族婚禮十分有趣,婚禮選取在主麻日(即星期......餘下全文>>

ge zu de chuan tong xi xu

各族的傳統習俗?不過最後一個拼音好像不對。

相關問題答案
保安族服飾?
保安族的服飾?
普米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圖片?
土族服飾?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叫什麼?
傣族服飾簡介?
納西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