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最重要的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5日

侗族有哪些節日

1.花炮節

是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等地,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

2.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

《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3、趕社

贊助廣告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贊助廣告

4、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5.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6.姑娘節

7.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8、趕歌會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緻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9、過冬節

也就是“冬至”,這天所有侗族地區地人們都過侗年,相當於過春節,各地區活動熱鬧非凡,有賽蘆笙、多耶、侗戲、對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南寧沒能回家過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這天在南寧的很多侗族同胞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歡歌、交流。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m<

侗族有哪些節日是特有的?

1,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乾淨,殺豬宰牛,舂餈粑,準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曆的十一月。

2,大霧樑歌節

也稱大戊樑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3,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4,侗族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5,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曆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孃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餈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餈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錠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五、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餘下全文>>

侗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侗族歌節

侗族過啥節日?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做社飯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臘肉、花生、胡蘿蔔……和多種蔬菜切碎攪合糯米同蒸,加入油鹽即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康。

侗族的節日、禁忌、信仰宗教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醃酸菜最可口,葉子菸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侗族婚禮禁忌:1)忌同姓結婚。2)五行相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屬相相沖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龍怕虎、馬怕牛、金雞見犬淚交流之說)。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親。5)忌寅年婚嫁。6)忌接親時碰見孕婦、喪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說話。8)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忌碰見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則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實。10)已嫁之女,回孃家時忌開禾倉、拿炊具。

侗族崇拜龍,天邊出現彩虹,稱做"龍喝水",誰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還崇拜魚,認同族或認親時,先問對方是否知道三魚共頭(其先民的圖騰符號),若答得出,便認為是同族人。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請客送禮都離不開魚。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樑均屬崇拜物件。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有什麼節日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五、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餘下全文>>

苗族和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苗族在服飾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裝多以青黑色亮布為主——一種以天然燃料靛藍染色的布料,裹包頭,褲腿裹綁腿,偏北的侗族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

侗族女式的髮型是偏髻,偏於左側——這是與苗族很大的區別,苗族的髮髻是盤於頭頂腦後

侗族某些的銀飾與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銀帽,但是沒有銀角,侗族銀物中有類似漢族婦女的步搖等裝飾

侗族女裝有裙裝和褲裝之分,裙裝是百褶裙,與苗族類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飾有唐代遺風,是開襟露出抹胸,不過一些支系也與苗族服裝類似,在交通發達的地區,侗族的服飾就是漢服

侗族 傳統節日

節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文字和沒有建立在文字基礎上的理論文化,侗民族的歷史文化絕大部分是通過節日風俗口傳心授耳濡目染達到心領神會而傳承下來的。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揣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侗族最重要的節日?
壯族最重要的節日?
苗族最重要的節日?
滿族最重要的節日?
哈尼族最重要的節日?
回族最重要的節日?
朝鮮族最重要的節日?
布依族最重要的節日?
白族最重要的節日?
維吾爾族最主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