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0日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風俗習慣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幹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夥,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鞦韆。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都要舉行一次“喝新谷酒”的儀式,哈尼語稱“長奴抽扎”或“車收資八都”,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贊助廣告

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裡。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穀穗,倒掛在堂屋右方後山牆上,採下百來顆穀粒,放進酒瓶裡泡新谷酒。然備辦美味可口的飯菜全家共飲,有的還請鄰居長輩男子來喝新谷酒。席間,客人舉杯唱起祝酒歌:

象黃牛尋找春天發出的青草,

我們爽快地喝著噴香的米酒。

紅紅的竹筷粘著黃鱔,

花花的杯子盛滿美酒。

豐收的糧食堆積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著端起酒杯,喝上幾口新米酒,即使是嬰兒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點。據說,這樣可使全家老少無病無害,幸福安寧。包頭巾 雲南藤條江南岸的哈尼山寨裡,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頭巾。女的方方的一塊,團溜溜包在頭上;男的寬約六寸,長掛掛一條,寬綽綽纏在頭上。小姑娘還不懂事時,戴一頂靈巧的兩角小帽。長大了,脫下小帽,包上一塊包頭巾,用一截絲線箍著,表示這“然咪”(姑娘)成熟了。這時,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就會來提親。小兒子一落地,就戴個拼縫的小團帽。(因它形狀團團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長大了,團帽又縫大一點,一直戴到結婚。結婚時,舅母要從自家的織布機上剪下一塊兩丈多長的布,然後染得紫藍紫藍的,送給新婚的外甥。祝願他們男耕女織,勤勞動,來日美好的生活象包頭巾一樣長。

贊助廣告

樸素簡易的包頭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實,勤勞勇敢的象徵。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每個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縫製的小帽。小帽有六個角,四周鑲著小銀泡,帽頂正中又鑲一顆大銀泡,大銀泡下縫有一束紅線。

碧約姑娘未成年戴一頂小帽,是表示對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後要戴兩頂小帽(一頂是為情人準備的)。按碧約人的習俗,姑娘一旦被小夥子看中,小夥子為了表示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搶去一頂。如果姑娘也愛上這個小夥子,就順從地讓他搶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來。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後,懷了孕不再戴了,這時改成打包頭。尖頂白頭巾 滇南紅河一帶的葉車(哈尼族支系)婦女,不論在紡織、做飯,或勞動、串親、趕場、集會,總愛戴一頂潔白的尖頂白頭巾。它不但能防塵、遮日和護髮,而且還是一種美的裝飾。

尖頂白頭巾是用寬約一尺、長二尺的家織白布縫製的,呈尖角狀,酷似剛出土的白竹筍。頭巾後尾部寬布長,被風一吹,飄飄蕩蕩,別有風致。帽的側後處,有股白線帶,有的還用紅綠絲線在後尾邊沿,繡上別緻、鮮豔的圖案。

據說,古代的葉車人,原住在一個美麗的湖濱草原上,後來人口增加了,就南遷到水草豐美的“葉車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帶)。不久,因和一強大部族發生衝突,只得四處流浪。若干年後,遷到“阿迷州”(現開遠一帶)居住。但那個強大的部族又追蹤而來,善良樸實的葉車人忍無可忍,被迫應戰。經過七十七天的浴血奮戰,葉車人失敗了,他們紛紛逃進紅河一帶的深山裡。婦女們用自己紡織的白布縫成尖頂白帽罩在頭上,並用頭巾後襬住臉,使敵人無法辨認。後來,發現其他族的婦女戴尖頂白......餘下全文>>

哈尼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哈尼族性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紅河、元陽、綠春等地住的是土牆草頂樓房,以石墊基,以木為柱,土基砌牆,屋頂鋪茅草,少數用瓦。樓房有上、中、下三層,下層關牲畜,中層住人和存放糧食,上層堆放瓜菜等雜物。墨江一帶多是土基樓房,平面屋頂,間間相連。西雙版納住的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臺,別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做裝飾,以黑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和褲腳鑲上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一帶的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摺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在服裝和裝飾上區別是否已經結婚,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後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墨江碧約人有“踩路”訂婚的習慣,就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後,由雙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沒有遇到兔子等野獸,就算訂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著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後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喪葬主要實行火葬。

哈尼族的人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紅河、元陽、綠春等地住的是土牆草頂樓房,以石墊基,以木為柱,土基砌牆,屋頂鋪茅草,少數用瓦。樓房有上、中、下三層,下層關牲畜,中層住人和存放糧食,上層堆放瓜菜等雜物。墨江一帶多是土基樓房,平面屋頂,間間相連。西雙版納住的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臺,別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做裝飾,以黑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和褲腳鑲上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一帶的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摺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在服裝和裝飾上區別是否已經結婚,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後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墨江碧約人有“踩路”訂婚的習慣,就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後,由雙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沒有遇到兔子等野獸,就算訂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著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後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喪葬主要實行火葬。

哈尼族的習俗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裡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好收色: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孃家探望。 嘎湯帕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甦或永珍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杆舞及盪鞦韆、射弩等比賽。 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每逢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五 ,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古代哈尼族有名無姓,採用父子連名制,即父名的尾字為兒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為山達,孫名為達飄,以此類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連名譜系,認宗族、親戚,就靠背誦家譜,女兒也行父子連名,但不能列入譜系,若某代出現非正常死亡、雙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連父名,須逃過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吉維支系是以孩子出生的那天的屬相取名,如生在牛日,取名牛xx,生在雞日,取名雞xx;吉坐支系一般是與“莫批”連名,如大兒子死了,下面的兒子名“批修”;孩子生在路途間,就以路連名,如嘎(路)南;妻子懷孕期間,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嬰兒生下來就用“羅”連名。 現代哈尼族各支都有自己的姓氏,哈尼語稱為“阿古”,但是這種姓氏不普遍使用,也不與名字連用。只是在需要證明自己宗族歸屬時才使用。姓氏的種類很多,如“當參阿古”、“魚鳥阿古”、“當且阿古”,這些姓氏的名稱一般是各支宗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號之分,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號只在背誦家譜、給小孩命名或比較隆重祭禮儀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漢族名字。現在約定俗成的習慣是“當參阿古”用“楊”姓.“參先阿古”用“李”姓等等。但取啥尼族名字時,仍保持傳統的“父子連名”習俗。 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支系葉車人的男女豐年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徵得女方應諾後,由小夥子......餘下全文>>

哈尼族是個怎樣的民族?這個民族又有哪些風俗習慣?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佈在滇南地區,包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功“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巨集”、“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

哈尼族過春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稱,他稱20多種,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婦女忙著做餈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裡都喜歡盪鞦韆。

哈尼族的戀愛,婚育風俗有哪些?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長到十五六歲就開始改變衣飾,表示已經長大成人,接著進入戀愛和結婚的階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動是自由的,村寨中還設有專供青年男女進行娛樂和交往活動的場所。叫做"公房"。

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公房裡盡情地娛樂遊戲和談情說愛。他們時而在公房裡嬉戲,時而在山林間出沒,時而在草地上跳舞,時而互相對歌,時而在一起促膝私語,時而又出雙入對......一旦情投意合,兩廂情願,就可以在公房訂下終身。

青年男女一旦結婚成家,就不能再去公房,也不能再參加類似的交往活動,如果離了婚,就又享有同未婚青年一樣的權利,可以在公房或其他場合繼續進行男女社交活動。

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未婚男女青年還成立了自己的社交活動,協調愛情糾紛,並協調不同村寨間男女青年的愛情關係。

哈尼族十分重視男女婚戀的喜慶活動。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徵得女方應諾後,由小夥子湊錢,請烹調師傅主廚,殺公雞、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進行準備。夜裡10點鐘左右開宴,參加者約10-30人,圍觀者熙熙攘攘。

屆時燈火通明,桌上擺滿各式菜餚。先將煮熟的大公雞頭朝上擺上餐桌,並把兩個雞睪丸和一隻訂螃蟹懸掛在雞身上,由"夥子頭"和"姑娘頭"從首席坐起,其餘男女依次配對入坐,隨後舉杯祝酒對歌,盡興方散。

這時小夥子們用芭蕉葉包上糯米飯和菜送給姑娘們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雙方情意合,可相約下次會面時間。當地人稱這種求愛方式為"阿巴多",常為農閒時舉行。

“搶婚”

過去哈尼人一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的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方親屬相中姑娘之後,不經媒約提親,也不讓男女雙方認識交往,便組織一幫小夥子把姑娘偷搶回來,由男方家長或親戚主持,讓他們結為伉儷。

另一種情況的搶婚,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進行的,雙方相互愛慕,他們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家長。男方已備禮品請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門求婚,但女方家長百般阻撓,不願成全女兒的婚事。兒女們為反對長輩對婚煙自由的束縛,便合謀策劃出"搶婚"的喜劇。

搶婚"那天,男方邀約幾個知心朋友,埋伏在事先選定的地點。女方按預約或藉故背水,或藉故上山砍柴,或下地勞動,以擺脫父母的控制,來到指定的地點讓自己心愛的人"搶"去。 民俗節慶網

當姑娘出現在指定的地點時,小夥子們一擁而上,拉住她往男方家跑去。被"搶"的姑娘雖然滿心歡喜,但這時要徉裝掙扎,拼命大哭大叫,讓寨裡的人知道她被"搶"了。女方父母聽到呼救聲,雖然心中已明白是怎麼回事,仍手持棍棒佯裝追趕。

姑娘被"搶"走之後,被送到男方的親友家藏上一二天。之後,男方父母再次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把姑娘已被"搶"到男方家的事公開告訴女方父母。女方父母見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婚事。

婚俗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揹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衣服、被褥、農具等,還有糯米飯、染成紅、黃、白三色的幾大摞糯米粑粑。嫁妝中還必須有舅舅送給新娘的一件蓑衣,一隻巴籮,弟弟送給新娘的......餘下全文>>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節日風俗?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相關問題答案
哈尼族的風俗是什麼?
哈尼族的風俗習慣?
哈尼族的風俗?
哈尼族的節日風俗?
哈薩克族的風俗?
哈薩克族的風俗圖片?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哈尼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