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12日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過年習俗初一到初七大有講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春節這一天。

春節的習俗中一般都會有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的說法,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正月初一春節的習俗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電話問候是必不可少的,說聲“過年好”,祝福每個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贊助廣告

大年初二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飯住下,俗稱“住孃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贊助廣告

大年初三:在春節的習俗中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民間風俗這日稱為“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意味著掃走汙穢晦氣和窮根的民間習俗。所以這一天不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一樣掃走。這一天又稱“赤口日”忌串門,人們都不會外出拜年串門,外出遇到就會容易引起與人有口角之爭執,故家中有長輩的對這日會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戶同時不讓晚輩外出拜年串門,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爭的凶煞。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民間傳說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準備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財神”,同時各家都會置辦酒席祝賀“財神生日”的到來,這風俗是民間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動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陽開始下山至晚上舉行的民間俗語;“送神早接神遲”。同時這日可拜謝“灶君”,聽說民間風俗對“灶君”是......餘下全文>>

春節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什麼習俗,或者在這天人們要做什麼?

初一民間習俗:

年初一 開春吉祥

民俗習慣:放爆竹 拜年 壓歲錢

放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於史無據,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注意事項:

避免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這一年外出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吃稀飯是貧窮的象徵,初一吃稀飯,恐怕之後都得過著窮困生活。

嚴禁灑掃與倒垃圾, 會把家裡的福氣財運掃光光; 若真要動掃帚, 記得由外往內掃!

儘量不動刀剪針線,一旦有差錯,會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財路剪斷。

初一打破碗碟杯盤,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不能睡午覺,男人在這一天睡午覺,他的田畦就會崩坍;女人在這一天午睡,爐灶會塌陷。這亦是取古意,勸人不要懶散。

忌洗衣,因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這二日不宜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說恭喜,傳說會導致長年臥床!

不能打人、罵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頭。

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後果。

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否則會倒楣一整年!

不宜殺生。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發生。

出嫁的女兒初一不能回孃家,據說會讓孃家破敗。

初二民間習俗:

年初二 回門是喜

民俗習慣:出嫁女兒回孃家

出嫁女兒帶女婿回孃家的日子,稱為“回門”。早期還需由孃家兄弟前來迎接,並準備紅包分送給小輩。

初三民間習俗:

年初三 老鼠娶親

民俗習慣:老鼠娶親人早睡

可安睡遲起,因為自除夕到初二都勞累,這日可以好好調息囉!

俗稱“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

根據傳說,這日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

初四民間習俗:

年初四 恭迎灶神

民俗習慣:迎灶神 送火神

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北方有些農村風俗,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裡去,代表一年家裡無火災。

初五民間習俗:

年初五 拜財神 發利市

民俗習慣......餘下全文>>

濟南正月初七的習俗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1、占卜吉祥

根據氣象判斷吉凶,以卜人類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陰晦則兆災患。據《北齊書·魏收傳》記載,南北朝時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說可保家人平安。

2、家長不能教訓孩子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後生,是人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3、吃餃子

人日這天,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單縣早晨吃餃子,現包現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

4、頂八卦

讓小孩頭頂八卦,測試能堅持多久,以訓練其耐心,期盼吉祥。這也是一種祈求人丁興旺的吉祥物。

5、戴人勝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6、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7、登高

人日這天另外一項比較普遍的習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與重陽登高的消極避禍的觀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積極祝頌祈福的內容。

8、土地廟送燈

人日還叫“人齊日”,民間有上土地廟送燈的習俗,人們將一盞油燈放在土地神像前,家裡有幾口人就點上幾個燈捻兒,此時無子的人家要去偷燈,認為這樣可以求到兒子。

9、吃麵條

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麵條。

10、稱體重

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11、祀神保平安

舊時“人七日”還有許多祀神活動,這只是表明人們當時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平安的形式。如臨沂,在這一天裡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單縣這天送火神的活動十分隆重,一般是全村人集於空場上,並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鵓鴿的紅臉火神像。

12、吃七寶羹

大年初七是“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

按家鄉的習俗講,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準使剪刀,不曉得是什麼典故? 5分

用剪子老鼠咬爛衣服

大年初七有吃7樣菜的習俗嗎?是哪七樣?

正月初七,女媧創世神話中的人類誕辰日。俗稱“人日”,也叫“人慶日”、“人勝日”、“七元日”。晉人董勳《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 中國上古社會的動物象徵譜系中,雞、狗、羊、豬分別象徵東西南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時,牛和馬象徵著地與天,也就是上方和下方。女媧創世神話中講的前六天所造的六種動物合在一起,恰恰是三維度的立體宇宙構成的一種隱喻,加上中間為七,已經到了極限,“七”就成了宇宙數字,迴圈極限數字。古人對空間的認識是先由東西,再向南北,而牛馬的出現又較其他四畜晚一些,所以從雞到人的創世神話所造動物是有先後順序的,空間數字“七”又轉換為時間的迴圈變化,七日象徵著時間的極限,“七”這個神聖位置留給人,成為人的紀念日。(23) 客家俗諺:“七勝八敗”。其中“七勝”由正月初七“戴人勝”民俗簡化而成,“七”被引申為“吉慶”、“勝利”、“順意”;“八”則是“白”、“敗”的諧音,借指白喜事、忌日、凶災等。 但贛南客家的數字禁忌卻忌諱“七”多於忌諱“八”,如正月初七日吃“七樣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樣菜”的諧音象徵表示人們祈願聰明、勤勞、幸福、長久之外,還隱含著人們對“七”這一數字的禁忌。因為在客家話中“七七八八”就有“麻煩”的意思。客家人的喪葬習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等。“走七”俗稱“撞七”,報喪後第二十八天(俗稱“四七”)。又忌逢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則須舉家走避,客家俗語云:“撞三沒撞四,撞得生人沒點氣”。“七七”(即報喪後四十九天)內禁孝子孝孫理髮、忌碗筷疊放以防喪事層出不窮。“四七”俗稱“妹子七”,有孝女備物祭奠的風俗。“做七”是指從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孫即須穿著孝服備牲醴拜靈,又稱“篩七”。以“三七”、“五七”、“圓七”(即七七)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備牲醴果品等延僧誦經,儀式如同臨喪“做齋”。其實上述禁忌民俗也都與正月初七“人勝日”信仰有關,生於“七”對客家人來說是喜,死後逢“七”祭拜同樣也是喜,只不過有紅白之分,但“七”作為象徵無窮迴圈的數字,其神聖性卻是一致的。 中國自漢代開始有人日節習俗,魏晉時期愈加重視。唐代及唐代以前人日節的主要民俗活動是“戴人勝”。《荊楚歲時記》載曰:“(人日)剪綵為人,亦鏤金箔為人,貼屏風上,亦戴之頭鬢。亦造華勝以相遺……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剪綵為人”即用五色綢緞剪為人形,“鏤金箔為人”即雕刻金屬薄片成為人形,這些由綢緞剪成或金箔鏤刻而成的“人形”,就是所謂的“人勝”了。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日即事》雲:“鏤金作勝傳荊風,剪綵為人起晉風。”唐代尤其流行人日佩戴人勝、在床帳貼上“人形”,因此唐代的人日節就成了“人勝節”。如李乂《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有“幸陪人勝節,長願奉垂衣”之句,便是證明。唐以後人日節衰落,戴人勝的習俗只在少數地方仍有流傳。如宋代詩人宋祁《人日》有“況鏤黃金假作人”之句,明崇禎《嘉興縣誌》記載:“士女造華勝相遺,或戴於發。”佩戴人勝在於祈求人丁興旺,是上古人類生殖崇拜的遺風。日本正倉院所存唐代人勝值得注意,一枚的圖形是女子,有十六個字的另一枚繪有兒童。這些繪有女子和兒童影象的人勝要貼在床帳或屏風上,貼屏風較貼床帳興起晚,床帳更能說明問題,即繪有女子和兒童的人勝是一種生育巫術,貼於寢室床帳,祈求婦女具有生子的能力。至於女子戴人勝於頭,原始意義也當是希望自己具有生殖能力。人勝標誌和人日命名二者所表達的含義是一致的。(24) 唐代,每年......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習俗:過年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分別幹什麼? 5分

千家萬戶樂團圓,男女老少笑開顏

瑞雪紛飛慶新春,老規矩祖輩就傳到今天

大年初一起得早,見面就問過年好

警個禮微微笑,壓歲錢我不要

大年初二特別特別忙,逛完公園逛商場

手提燈籠亮堂堂,秧歌隊裡捉迷藏

千家萬戶樂團圓,日子一步就一層天

辭舊迎新又添福,老規矩祖輩就傳到今天

初三會友擺酒席,初四結伴看大戲

初五的餃子捏共花邊,十五的元宵滴溜溜的圓

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團圓圓就是年

吉話說多沒人閒,我給各位拜個幸福年

春節晚會人人都愛看,我給各位拜個幸福年

祝大家大吉大利大富大貴大喜大順天天象過年

千家萬戶樂團圓,日了一步就一層天 請採納~~~~

載歌載舞迎新春,歡天喜地過大

人日節有什麼習俗?

人日指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根據中國傳統習俗,當日為眾人的生日。人日亦稱為“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及“人七日”。

據晉朝董勳《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根據西漢時期東方朔的《佔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

故此,每年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初二為狗的生日,初三為豬的生日,初四為羊的生日,初五為牛的生日,初六為馬的生日,初七為人的生日,最後初八為縠的生日。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據說漢代已有人日習俗,至魏晉後更開始被重視。古人會於人日當天戴上“人勝”(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後,皇帝會賜彩縷、人勝及登高大宴群臣。若人日天氣晴朗,則主當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人日當天亦有放花炮、煙花等習俗,故人日亦是火的生日。

由於新春不同的日子為不同動物的生日,故亦有習俗,禁止宰殺當天生日的動物;人日當天亦不會對囚犯用刑.

初七為何要吃七種菜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樣菜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這天,人們將七種蔬菜放在一起烹調,取個好意頭,謂之能明目,並且財運亨通。這種風俗習慣最早可上溯到晉朝,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人日也稱“人勝節”。 七樣菜對哪七樣沒有具體規定,大多以潮汕所產的大菜、春菜、芥藍、厚合等為主,數量的多少也無限制,可隨意。其實,人日吃七樣菜,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此時,春氣生,天寒漸暖,菜蔬逐漸多起來。食混合菜,能使腸胃適應季節轉變。 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這一古老的中原習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來、歷久彌新,正在於它的好意頭。它使人們吃出了好心情,同時又寄託了人們期盼財運興旺、順風順水、吉祥如意的心願。

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紅包

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初一黃曆

初一:宜祭祀、祈福、求嗣;忌嫁娶、遷移、動土、求醫

今天吉事:去廟宇祈福

今天忌事:很忌諱動刀殺生,也不能掃地及用刀剪利器。

初二 回孃家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佔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話。大年初二回孃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初二黃曆

初二:宜會友、解除、納采、立約,交易;忌祭祀、出行、置產

今天吉事:宜會友、解除、納采、立約,交易

今天忌事:忌祭祀、出行、置產今天忌事:作為僱員今天忌吃雞,否則有流年想申請被“炒”之嫌

初三 不出門

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 ... 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既然不能拜訪親友,那就去拜神吧。或者在家裡搞些祈福儀式什麼的,或許來年,你會好運連連哦!

初三黃曆

初三:宜祭祀、祈福、出行、嫁娶、安床;忌作灶、開光

今天吉事:適合約朋友唱卡拉OK,長者可以唱戲曲以應“赤口”之意。

今天忌事:不能拜年

初四 接財神

因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所以初四晚踏入子時(晚上十一點)就要開始接財神,按傳統習俗可在陽臺或神臺供奉魚和羊肉,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古人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初四黃曆

初四:宜祈福、會友、裁衣、補垣(修葺圍場),忌納采(古婚嫁六禮中的第一件事。即下聘禮)、行喪、問名(亦是六禮之一,指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今天吉事:晚餐吃魚及在晚上十一點後向當天祈福

今天忌事:不能在十一點前睡,要不財神看見你睡著了就去別家了

初五 大掃除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現今可用熱鬧的音樂代替)、打掃衛生,意為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

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注: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

初五黃曆

初五:宜平治、道塗(均指鋪平道路等工事)、祭祀,忌出行

今天吉事: 聽帶大鑼大鼓聲間的音樂或搖滾樂

今天忌事:睡懶覺

初六 送財神 營業

初......餘下全文>>

正月初七叫“人日節”,潮州人有食“七樣羹”的習俗,你知道“人日節”是來自什麼傳說嗎?

B

來自女媧造人。

傳說女媧初創世,第一天至第六天依次造了雞,供,豬,羊,牛,馬。

第七天造了人,第八天是谷,

故,正月初七為人日節,

相關問題答案
正月初七習俗?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幾月幾號?
正月初三風俗?
正月初七出生的女孩?
農曆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多少號?
農曆正月初七出生的人?
正月初七生日命運如何?
正月初七屬什麼生肖?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