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小暑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小暑節氣的由來 小暑三候指的是什麼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

指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居宇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贊助廣告

三候鷹始鷙

鷹始鷙是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和初伏有什麼關係?

小暑並不是初伏,而也不是入伏的開始。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3日。“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小暑並不是最熱的時候,進入伏天后,將會是十分的人炎熱,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節氣中開始的。每年夏至日開始的第三個庚字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出現的那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贊助廣告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後,緊跟著後半開始,又見“春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麼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後半的“春夏秋冬”配上兩個“分”字,兩個“至”字。分是什麼意思?最簡單的“分”,就是“一分為二”了,可見這就表明,在這裡把一季“一分為兩半”了。那另外兩個“至”字呢?容易誤解為“到頭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麼到頭了?不要當作是一季到頭了,而是太陽向北或向南走到頭了,要回頭走了。確切追究這個“至”字的本義的話,“至”是極的意思。比如我們說“至少”,就是說不能再少了,少到極點了。夏至就是說太陽向北走到`極點了,要回頭了,但夏季並沒有完,而是剛剛到中點。冬至也是類似,太陽剛剛到極南點,開始轉向北了,冬季過了一半了。

通常把這八個節氣稱為四季八節。實際是四始八中。它們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麼意思呢?夏季不是熱天嗎?,冬季不是冷天嗎?為什麼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嗎?

這個問題提得確實有道理。難道古人給四季定歪了嗎?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奧祕。

原來冷和熱雖然是依賴太陽的照射,但人們感覺到的冷和熱卻是原因很複雜的,太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比如一個大房子兩頭有兩個門,冬天從左端門端進一盆火,慢慢向右門移動,最後從右端門端出去。您說是不是當這盆火移到中央的時候房子裡的溫度最高?肯定您說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門時溫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氣散熱是需要時間的,火移到中間時,熱還沒有來得及散開。太陽照射與此類似,影響氣溫的因素還要複雜得多。所以,季節的概念,最初發生時是很樸素的,根據人鍆的直接感受。當人們要定四季的準確概念,並想把四季概念納入曆法的時候,人們認識到不能僅僅根據氣溫來定四季。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歷時,氣溫也不總相同。因此必須找到最穩定的普遍適用的定四季的標準。我們聰明的祖先,找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太陽的南北位置。這個標準是天文標準。太陽的南北位置雖不能唯一決定一個地方的氣溫,但它能大體上有規率的影響一年中的溫度變化。因此按太陽的南北位置來定四季是有實際價值的。當然這樣定的四季必須與按氣溫來定的直感四季有區別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稱氣象四季。氣象四季不能作曆法四季。而剛才說的天文四季才能作曆法四季。氣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滯後,中國的黃河流域大概......餘下全文>>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及其相關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只是在我國使用,並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紶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七月七星期五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例如 驚蟄打雷 清明下雨 穀雨與倉頡?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小暑有什麼植物結果開花的

小暑在7月初,這時開花的植物有木槿、紫穗槐、海州常山、紫薇、小葉女貞、國槐、十大功勞、木香、糯米條等。

相關問題答案
二十四節氣小暑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大暑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小滿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穀雨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小暑?
二十四節氣立冬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月份?
二十四節氣雨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