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鄂倫春自治旗的介紹

鄂倫春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東北部,大興安嶺南麓,嫩江西岸,東經121°55′~126°10′,北緯48°50′~51°25′之間。北與黑龍江省呼瑪縣以伊勒呼裡山為界,東與黑龍江省嫩江縣隔江相望,南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榮旗接壤,西與根河市、牙克石市為鄰。全旗總面積59800平方公里。是呼倫貝爾市面積最大的旗(市)。

鄂倫春族生活習慣的大概內容

朋友你好!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後面的樹杆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仙人柱”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密塔哈”(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0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裡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鄂倫春族分部在什麼地方、民族習慣有哪些簡介50字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鄂倫春族現在有多少人口

鄂倫春族,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福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鄂倫春族共有6900多人。他們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曾學習使用過滿文,現在主要使用漢文。

中國民族的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本書綜合介紹中國各民族的人口與分佈、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教育、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等基本情況,並對56個民族逐一作以簡介,包括各個民族的現有人口、分佈地區、歷史文化傳統、民族服裝、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傳統節日等內容。全書6.2萬字,100幅插圖,彩色印刷。

鄂倫春族怎麼樣

20世紀70年代的鄂倫春族,業已有諸多漢化的傾向。帶孝1年,雖然是天葬,但卻兼有棺屍習;熊骨送葬辯證地反映出獸王圖騰同時作為禁忌與信仰物,一方面關於崇拜與超驗性,而崇拜的原因則在於可供信仰者食用。

介紹鄂倫春民族服裝的作文

鄂倫春民族服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為長袍式,狍皮“蘇恩”(皮袍)樣式講究,大襟、袍邊、袖口用淺色薄皮鑲邊,女式皮袍上繡花。因過去主要從事遊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去毛的狍皮衣是夏天的上裝,冬季袍的下襬常鑲上黑白相間的皮毛做裝飾,有的鑲上猞猁和狐狸皮領邊,既耐磨又美觀。為了便於騎馬,狍皮衣都有開衩。鈕釦早先用鹿、犴骨或硬木等製成。腰間男子扎皮帶,婦女則扎各種不同顏色的布帶。

“額勒開依”(皮褲)冬季是帶毛的,是用冬天打的狍皮製成,春秋季穿的皮褲一般用秋天獵獲的狍皮製成,夏天穿的皮褲無毛,多為皮板,膝部飾以圖案繡花。

男子出獵時,穿狍皮衣、皮褲,戴狍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服飾圖案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三種:

幾何紋,數量最多,主要有圓點紋、三角紋、水波紋、浪花紋、半圓紋、單回紋、雙回紋、丁字紋、方形紋、渦紋等。多半依個人需要大量組合,以產生新的圖案節奏和旋律。

植物紋,數量居次,以葉子紋、樹形紋、花草紋、花蕾紋等為主,其中南綽羅花紋樣尤為突出,運用甚廣。鄂倫春語“南綽羅花”意為“最美的花”,象徵純潔的愛情。多用於姑娘嫁妝的,以示愛情純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雲卷變形紋表示。

動物紋,數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紋、鹿形紋、鹿頭雲卷紋及馬紋。還有借鑑他民族的紋樣,如“壽”字紋等。

鄂倫春族的皮帽

鄂倫春人頭上戴的“密塔哈”(狍頭帽)是用狍頭皮原樣縫製的,保留了狍角和雙耳,眼珠部位嵌以黑皮。婦女多喜歡戴猞猁皮帽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釦子等裝飾的頭帶。製作時,把耳朵剁掉,換上狍皮縫製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然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袍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繡出色彩豔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鄂倫春族的鞋

鞋主要有三種:“奇哈米”、“奧勞其”、“溫得”。“奇哈米”是用狍腿皮做靿兒、狍脖子皮做底的半高靿皮鞋。“奧勞其”是布靿兒皮底的,布靿是多層布縫製而成。“溫得”是鹿腿皮做靿兒,鹿皮或靿皮做底,靿至膝的高靿皮靴。冬天,腳上常穿帶毛的“道團安”(狍皮襪子)。

鄂倫春族的手套

“給巴黑”是鄂倫春族冬季戴的用狍皮縫製的五指手套,還有一種類似手悶子的叫“考呼路”。手套一般很講究,邊口多鑲有灰鼠皮邊和花邊,手背上繡有各種花紋。“考呼路”一般很長,可以套在衣袖上,然後用皮條扎住。春秋季則戴皮板五指手套或皮巴掌。

鄂倫春族有那些風土人情

禮儀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1] 。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麼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衝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1] 。

婚俗

鄂倫春人傳統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還實行間接的交錯從表婚,經過求婚、認親、過彩禮和結婚等過程,彩禮以馬匹為主。嚴禁氏族內婚或性行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託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為關鍵。求成後,商定認親、過彩禮的日期。在認親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時間20天至1個月不等。女方要給未來的新郎換上用黑皮子鑲邊的新衣服和紅布坎肩(背面和肩頭繡有云紋),未來的新娘要把頭髮梳成兩個辮子纏在頭上,這是訂婚的標誌。在結婚那天,新郎和夥伴們以賽馬的形式進入女方住地,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後,新郎當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帶貂尾和4個繡花飄帶,新娘頭上戴著飾品,男女都佩帶獵刀,新娘在拜天地時頭上蒙著花布。現在的婚姻形式與漢族基本相同[1] 。

節日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6] 。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6] 。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6] 。

飲食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晒肉乾、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麵食主要有面片、油麵片、烙麵餅、燒面、麵湯、油炒麵、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麵片為“圖胡烈”,將擀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裡,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豔味美[1] 。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1] 。

葬俗

鄂倫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風葬(也稱樹葬)、土葬和火葬,也實行過先樹葬后土葬的二次葬。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婦用火葬。人死後,穿好衣服頭北腳南置於原來居住的“斜仁柱”內,用紙(過去還曾用樺......餘下全文>>

五十六個民族的簡介

可以這樣寫

祖國在我心中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煙花蒼茫,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祖國;看群峰騰躍,平原賓士,長河揚鞭的祖國。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佈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我想說又不願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的祖國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餵養飢餓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滄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飢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里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給我膚色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儘管在鄉村,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儘管在城鎮,還有下崗女工無奈地訴說,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衝破舊的觀念,舊體制的束縛,迎來新世紀磅礴的日出!

這是一個除舊立新的祖國。這是一個沸騰上升的祖國;這是一個如日中天的祖國。我的話語多得成一部歷史,我的話語多得可組成一片星河,但是說得最多最動情的一句,便是——騰飛吧祖國、祖國吉祥,吉祥祖國

第一民族的簡介

加拿大土著民族包括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梅第人。因紐特人很久以前就居住在加拿大北極圈附近及阿拉斯加。梅第人是歐洲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印第安人有的有身份,有的無身份。有身份的印第安人是指那些在官方登記處註冊過的、在印第安人法令管理下的印第安人,他們自稱為“第一民族”,以表明自己是最早居住在美洲大陸的主人。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看,有身份的印第安人與無身份的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沒有區別。現在,人們通常用“第一民族”泛指所有的印第安人,偶爾也有人用“第一民族”泛指所有土著民族。

相關問題答案
鄂倫春族簡介?
鄂倫春族服飾特點介紹?
鄂倫春族的節日有哪些?
鄂倫春族姓氏?
鄂倫春族節日?
鄂倫春族住所的名稱?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
鄂倫春族的風俗?
鄂倫春族的飲食?
鄂倫春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