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服裝?
漢族的服飾有哪些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皁、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神祕的中國術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豔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祕?quot;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繡、書花四大類。 由抽像到寫實的衣服圖案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采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範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佈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彷彿接採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漢族服裝有什麼特點
漢族服裝,就是漢服。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繫帶。主要有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幾種型別。根據用途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重實用比較簡單 隨意,禮服則是大方華麗。幾千年的服飾體系是非常完整的,基本上什麼特色都會有。
漢族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漢族服裝要說傳統的是旗袍
漢族服飾的古代男子服飾
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繡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裳畫也用五彩絲繡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製的芾,硃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繫於腰間革帶,蔽之於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後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髮束於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後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裡),冕延前後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後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於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後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其他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蔘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男子頭為束髮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遊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漢族服飾的漢服特徵
漢服發展悠悠4000餘載,上啟炎黃,下至明末,謹承周禮,延續道統,是世界少有的傳承時間最長的民族服飾。漢服雖歷經歷朝不斷髮展,然其基本特徵一直保持不變,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服飾。【漢服的基本特徵】漢服發展時間如此之長,歷代積累下來的款式如此之多,實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那麼,漢服究竟有沒有較具統一性的特色?如何與清朝至民國以來的滿民族服飾相區別?許多朋友對此問題心存疑惑。為此,我特編寫了漢服、滿服16字歌訣,供大家進行對比:總的漢服特色是:寬衣交領,袖鬆且長,隱扣繫帶,上衣下裳對比滿服的特色:立領偏(對)襟,小袖盤扣,滾邊無腰,上袍下褲但對已經瞭解漢服基本特色的朋友來說,這個16字歌訣還不夠,還不能涵蓋漢服的全部特色,故而分男女作了兩段歌訣,力圖用最少的字數包含最多的漢服元素的內容。目標是你憑著歌訣做衣服,想不做成漢服也難。男女漢服特徵及註解如下:端午復興,即讓端午節重新迴歸我國人民的生活。主要包括:復興禳解祛除之俗(浴蘭湯著漢服、【男服】: 註解軒轅治始合衣裳, [自黃帝垂衣裳天下治開始,華夏服飾都以前襟合圍、上衣下裳為特色]周禮百世定服章。 [歷代服制都遵循周禮要求,交領衣裳制從來是主流]玄衣纁裳為儀禮, [男服的最高儀服都按周制,交領並且上衣下裳分開,比如玄端]深衣連體更尋常。 [深衣僅次於上衣下裳制儀服,分裁縫合,更加方便,成為男子常禮服]缺胯披衫做便服, [隋唐至明的兩側開衩缺胯袍衫為休閒服飾,禮儀地位低於玄端和深衣]交領盤領主式樣。 [從領部形狀看,袍衫多為交領和盤領,如長衫、短衫、盤領袍、襴衫]中衣交領露衽邊, [中衣都是交領,並且領邊略為高出外衣衣領]內外兩重好品相。 [漢服講究“重衣”,至少兩重衣,三重更完整,但不是必須]領袖緣邊異衣身, [《禮記》對領袖緣邊顏色有規定,比較直觀地區分了漢服與和服]袖祛覆手鬆而長。 [袖口寬過腋部且長過手面,區別於清末滿裝短寬且無袖袂弧度的大袖]出手回肘是正體, [按禮的要求,士人正裝袖長需回挽至肘略減]平民也有短衣裳。 [不過普通百姓衣裾較短,袖子較小,袖口剛剛覆手即可]冠巾首服不可少, [始於固定髮髻的冠、巾,是漢服的必要組成部分]褲腳套襪靴中藏。 [鞋、靴作為足衣,是和布襪一起使用的]隱扣繫腰顯風骨, [漢服即便使用釦子,也是放在不顯眼處,且不是盤扣而是粒扣]結纓常志漢家郎。 [結纓繫帶,承古意顯族風,是漢服的風采所在]【女服】: 註解上衣下裙美嬌娘, [女子漢服以上衣下裙為特色]深衣裁作半衣裳。 [女服既有深衣制儀服,又有衣裙制常服兩種特色款式]連身承古作儀服, [同男子漢服儀服相反,女子儀服是深衣制的,上下相連]釵鈿雍容是盛裝。 [唐制釵鈿是上衣下裙的,雍容華貴]衣裾長短朝朝變, [歷代是短襦上圍羅裙,或是褙子下覆羅裙,只是時尚不同,服制不變]輕襦羅裙從未亡。 [上衣下裙基本樣式不變]領形平直須正襟, [領形包括交領、直領、對襟,但都是直邊,在正中相交/平,沒有偏襟]裙襬寬大異扶桑。 [漢服與和服的區別:和服無放擺只能開衩,而漢服裙襬寬大,行動方便]短褂何曾盤扣袢, [女服有對襟短襦,但是隻出現過金屬領釦,從無用佈扣圍合衣身的]羅裙高圍成唐裝。 [唐代曾流行拉高羅裙,只穿訶子不穿上襦,成了看似獨特的“唐裝”]披掛向為女士愛, [披掛類漢服和飾物,例如披子、雲肩、半臂、披帛等,常是必選組合]比甲褙子競時尚。 [從衫類發展來的款式,屬於時尚的一種,不出漢服基本範疇]裙帶更顯婀娜腰, [如漢服男裝一樣,腰部繫帶]袖覆玉手映紅妝。 [袖子仍然要區別於清代女裝露......餘下全文>>
漢服到底是漢朝服裝還是漢族服裝
漢服是漢族服裝。
漢服除了清朝人們不穿之外,其他朝代(包括元朝),漢族人都穿漢服。
清朝不穿漢服而穿旗袍和馬褂留辮子是因為當時滿清吸取了蒙元失敗的教訓,就是要讓當時的滿族融合進漢族,而又不讓漢族把滿族徹底漢化,要把滿族的東西強制性加到漢族身上,這就有了剃髮易服的事情,為此被殺了不少人(因為有很多反抗者)。
因為清朝268年,基本上上一代穿漢服的人都死了,斷代了,但是服飾還是有的,只是沒人敢穿。清朝推翻後,那時正是西方文化流行的時候,所以正好要去掉封建的東西,所以民國也沒有復興漢服。
到了PRC時期,因為WG的原因,連民國遺留的馬褂旗袍習俗也被徹底摧毀,所以現在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化和服飾的要求提升了,漢服又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元朝的漢族服裝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漢族服飾的漢服基本結構體系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一、首服首服,亦稱元服。元本指頭。黃帝垂裳制天下的時候就發明了冠,“峨冠博帶”自此便成了華夏衣冠的代稱。漢民族的成人禮——男子冠禮,女子笄禮,足見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謂:頂天立地,從頭開始。作為衣冠上國,向來講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對應著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後,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齊整才是完整的儀容,古人重之。男子首服大致可分為冠冕類和巾帽類。冠最流行的時期在先秦兩漢,相對巾的普及早一些。冠歷來是士人之上的特權,是身份和職別的標識,也象徵著士人的尊嚴。當冠而不冠即是“非禮”。巾最早不過是隨便裹發的一塊布,不能出現在正式場合,最初,上層士大夫不過燕居時偶爾戴巾,後逐漸通用,到漢末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為雅尚。因為巾與平民關係密切,故天生帶著一絲閒適,始終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發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襆頭後,巾帽文化愈加興旺,到宋明則達到頂峰。所以,於漢唐時向前來留學的日本,巾帽文化鮮有流傳,相反,於明代師習華夏的朝鮮,巾帽則大行其道,發展成為現代韓服中重要的元素。冠冕類一般適用正式莊重的場合,配相應的禮服或公服。冠起著官階職別的區分作用,名稱常來源於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則搭配常服(當然,不能排除襆頭類與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為庶人的婚服),多與時尚關係密切,往往一種巾帽會蘊含著一段逸事佳話,如,東坡巾、程子巾,大眾津津樂道的同時亦效尤紛紛。在戴法上,冠冕類和後來的巾帽不同之處在於重視固定頭髮,一般需要通過笄直接固定在髮髻上,另外還要在下巴處結瓔,這樣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類的戴法則隨意多了,一塊或軟或硬的布、紗,通過各種不同的包紮或摺疊方式,縛罩在頭上就是了。二、體衣《釋名 釋衣服》雲:“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按裁製方式大致可分為3類:上衣下裳制 (衣裳類)上下連裳制 (深衣類)上下通裁製 (通裁類)(一)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制,為了表示尊重傳統,後世最高級別的禮服一直是衣裳制;後世男子的服制由於後來出於行動方便的內在緣由逐漸向一體式發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動的女子,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這樣的思考有沒有道理。1.上衣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禮服上衣一般是交領大袖,女子服裝的上衣多為襦、衫、襖、半臂,袿衣等。襦:《說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長度最長也一般在膝蓋以上。不過,很多人有一種誤解,有漢服研究者以長短來區別襦、衫、襖等上衣,將襦定義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嚴謹的。實際,襦的“短衣”是與“深衣”相對而言的。深衣長至踝部,襦與之相比,的確是短衣。襦有長短之別。長襦稱褂,僮僕的長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東南飛》有:“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別李義》有:“憶昔初見時,小襦繡芳蓀。”襦也有單復之分。單層襦近乎衫,復層襦則近襖。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為他們的禮服。衫:作為上衣的衫,衣型多樣,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衫,一般是單層。襖:一般是指有襯裡的上衣,如: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裡面之間加絮料的棉襖。襖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隋代的缺胯襖子用作武官制服,並於唐代傳入日本。裲襠: “襠” (dang),也寫作當;又稱裲襠、兩當。《釋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主要是婦人的貼身衣物,來自於胡服。《儀禮 鄉射禮》提到的“韋當”,鄭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當。”可見襠類似今天的背心、馬甲。但肩部稍寬。袿衣:劉熙《釋名》:婦......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