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就是舊曆嗎?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1日

農曆是陽曆還是陰曆?

中國的一種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定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5163.html

贊助廣告

農曆指的是陰曆還是陽曆

當然是陰曆了。陰曆又稱太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陰曆是指農曆嗎?

農曆和日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是用月亮的週期來定月份的。月亮從沒有開始慢慢的長大,變成滿月,也就是圓圓的月亮,再慢慢的變小,最後再到沒有,這時就叫一個月了。所以也叫月曆。我國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陰,所以便把月曆稱為陰曆。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大約二十九天半。所以陰曆的一個月就是29或30天。把12個月叫一年,一年就是354或355天。可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經過陰曆一年的時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並沒有回到起點,還差十天左右。這樣,三年就差一個月,18年就差了半年。也就是說,18年後,正月初一過年,就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了。這怎麼辦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三年加一個月。平常年份是十二個月,加了一個月的年份叫閏年,是十三個月。這樣雖然能夠保證正月初一過年時是在冬天,但是,陰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並不固定,從而其它日子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在每三年裡,大概會差十幾天。這就是為什麼從陽曆來看,春節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的原因。 陰曆還有一個名字叫農曆。但農民並不能靠農曆來種地,因為舊曆的日子不固定。如果把種地的日子弄錯幾十天,收成就大受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又想出個好辦法,把地球公轉的軌道分成24份。也就是我國的24節氣。農民種田用的是這個二十四節氣,而不是陰曆。 陽曆也就是太陽曆,它是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把365天定為一年,再把它分成12個月。與陰曆類似地,陽曆的日子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是變動的,每4年差一天,加在二月裡。這樣,陽曆日子的擺動幅度很小,只有一兩天。對於人們來說,這一兩天就算不了什麼,完全可以忽略了。所以,陽曆不需要節氣。

贊助廣告

陰曆是不是農曆

陰曆不等於農曆。中國的農曆實際上是陰陽曆。不然你怎麼理解冬至是陽曆。

新曆就是陽曆,舊曆就是農曆。

陽曆、陰曆、農曆

陽曆(即公曆),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曆"修訂而成。儒略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的歷法。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週(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迴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曆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並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曆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曆,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曆之稱,是純粹的陰曆,我國使用"農曆",一般人叫它"陰曆",那是不對的。農曆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曆"。

陰曆把月亮圓缺迴圈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迴圈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不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曆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迴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曆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曆作為一種曆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定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

現在所有的農曆,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曆。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曆"。至於"農曆"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曆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餘下全文>>

什麼是農曆,什麼是陰曆?

農曆,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稱為夏曆。   夏曆有個輔助部分——節氣。節氣如果也算曆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曆。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夏曆的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二個月普通月份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於每平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年(即暢二個普通月份加上一個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於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陰曆和農曆,還有老歷,陽曆,都有什麼區別?

陰曆就是農曆。陽曆就是公曆。陽曆和陰膽一般差15到40天左右。陽曆快陰曆慢。陰曆和陽曆小於15或等於15就會閏月了

農曆 陽曆 陰曆有什麼區別?

我國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是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週期(即迴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瞭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為月,陽曆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迴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曆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曆,帶有陽曆因素的陰曆。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公曆就是陽曆嗎?農曆就是所謂的陰曆嗎?

搐 國際通用的是公曆(陽曆)星座是從國外傳過來的所以 星座按公曆

農曆就是陰曆 也有叫夏曆的

農曆和陰曆是怎麼來的?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迴圈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迴圈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迴圈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迴圈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迴圈一次(迴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恆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恆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恆星年(比迴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裡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迴圈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誌開始等多種計演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迴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麼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幹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曆、陽曆、陰陽合曆。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曆,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週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曆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週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曆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曆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曆是伊斯蘭曆裡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曆”。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迴圈所構成的年叫做“迴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迴到最高的週期,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農曆就是舊曆嗎?
農曆就是陰曆嗎?
農曆就是陽曆嗎?
農曆就是公曆嗎?
農曆是新曆還是舊曆?
公曆就是陽曆嗎?
陰曆是新曆還是舊曆?
星座是按新曆還是舊曆?
星座是看新曆還是舊曆?
星座是算新曆還是舊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