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什麼星座?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佛陀是什麼星座

應該沒有這個星座吧

佛祖釋迦牟尼是什麼星座? 5分

佛祖釋迦牟尼是什麼星座?

這個貌似佛陀是處女星座的。因為佛陀成佛那日是黃道第六個星座之日,而黃道第六個星座正是處女座。就在這一天佛陀成佛證道了,所以說佛陀是處女星座的!

佛陀是追求完美,永不氣餒。腳踏實地,事事謹慎小心,善於收集聲音。勤奮努力,守本份,靠得住,謙遜不誇大。有精確的觀察力,有耐性,對信仰忠實的。而這些追求也正是處女座的優點屬性。

釋迦牟尼是什麼星座的

佛祖釋迦牟尼是什麼星座?

贊助廣告

這個貌似佛陀是處女星座的。因為佛陀成佛那日是黃道第六個星座之日,而黃道第六個星座正是處女座。就在這一天佛陀成佛證道了,所以說佛陀是處女星座的!

佛陀是追求完美,永不氣餒。腳踏實地,事事謹慎小心,善於收集聲音。勤奮努力,守本份,靠得住,謙遜不誇大。有精確的觀察力,有耐性,對信仰忠實的。而這些追求也正是處女座的優點屬性。

第六感是什麼

(一)現代心理學第六感

現代心理學將研究重點放到了意識的深層,由此對於意識的活動,分析為意識和潛意識。在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意識定義方法不同,意識有明確的內涵,而潛意識則是一個集合的籠統界定,不能意識到的意識統統稱為潛意識。由此可知,第六感屬於潛意識。

贊助廣告

什麼是第六感?

一般認為,“第六感”這個詞與“直覺(intuition)”大致吻合。但描述直覺不只是“第六感(thesixthsense)”這個詞,其他還有:預感(hunch)、靈感(inspiration)、洞察力(insight)、內在的聲音(innervoice)或預兆(foreboding)。我個人認為,使用“直覺”和“第六感”更能代表現代心理學對這個問題的解釋。直覺是指沒有使用五官反射作用的感覺,而“第六感”和“潛意識”這個詞在定義方法上是相同的,它們是一個集合的排除法的界定。

西方心理學家認為,意識是通過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來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後整理分析,最後確實認識。而潛意識會接受到更多由意識層面所遺漏的東西,它們不是透過語言或邏輯推理而得。這些訊息經年累月的儲存在腦裡,是我們不曾察覺的。當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成為一種可辨認的感覺時,就是我們所說的“直覺”、“第六感”。

也就是說,第六感是潛意識的漂浮物,並且是可以能過意識辨認的漂浮物。

現代心理學所說的第六感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的東西。站在佛教的觀點也有許多看法。南懷謹先生認為它就是第六識而已:“現代心理學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第六感’,實際上也不過是唯識學第六意識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學將之抽出謂之‘第六感’。”(《宗鏡錄略講》)。“在特別心理學的範圍,有時提到‘靈感’、‘第六感’等的名詞。嚴格說,那也都是‘意識’的一種特別功能而已。”南先生認為第六感是獨影意識,即是第六意識的一個功能的顯現。”“唯識學把‘第六意識’的這種潛在功能,命名為‘獨影意識’,又叫做‘獨頭意識’。這種‘獨影意識’的作用,可以脫離‘前五識’而單獨活動。它活動的最顯著的範圍,歸納起來有三種情況:(一)作夢時。(二)神經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進入昏迷的情況時。(三)禪定中某種境界時。所以從唯識學的立場來看,現代心理學所瞭解的‘潛意識’,又名‘下意識’,以及‘第六感’等,僅是知道了‘獨影意識’的作用。”(《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

這裡所涉及到的問題比較複雜。站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講,第六感肯定不是意識範疇內的事物,它屬於潛意識裡的。現在的問題是,潛意識是否就是佛教裡的第六識,或者說,潛意識是否不僅與佛教的第六識有關,也有第八識描述的內容。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第六感。

(二)佛教所說心識

在佛教,把一切事物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法及無為法五種。心法就是“心識”;心所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動功;色法是指根塵;心不相應法,是指在法界中與心作用沒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無為法就是指心的真理性。總的來說,佛法認為萬法唯心,一切唯識。因此總的說來,第六識也說,第七識也好,乃至第八識,都是一體的心識。五位中心法是根本。

心識的基本作用過程是這樣:根塵與第八識中的種子互動,第六識對於外境進行分別,第七識不僅分別,而且執持於它,在這個過程中取第八識中的材料,與第六識一同加工,使之成為人們眼中的“事物”。根本上講,這三種識是一個心識的不同功用的顯現。它本質就是法界。

第六識的功用是了別,因此顯而易見,說第六感就是第六識,這比較牽強。而且,第六識的獨頭作用是依於自己的分別的習性而自作意的獨立分別的過......餘下全文>>

迷信與信仰的區別

迷信就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迷信活動一般是指自己不瞭解事實真相而參與的活動。現在人普遍認為迷信是由於沒有判別能力,對事物本質分辨不清,而對某些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並確實相信,進而自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懷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種事物或現象媚惑而醉心,進而沉醉於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還往往隨意放任,盲目地將“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說法付諸於積極不懈的行動。

迷信的特徵:

①不具備分辨能力,不能足夠地認識事物的本質;

②沒有判別能力,而又為某種現象或說法信以為真,甚至堅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將所謂“信仰”和“崇拜”的現象和說法附註於積極不屑的行動。

信仰,是指對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它是一個人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根本準則和態度。

信仰屬於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

概括地說,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佛教說因果報應都是誰給報應的?

阿彌陀佛!師兄,因果報應是一種規律,並非誰安排的。如果說有一種力量在安排,那麼這種力量可以權且叫做業力,是它推動著我們各自走在自己的因果因緣路上。

人死了色身就是燒成一堆灰。地、水、火、風四大分散,各歸各界。但是人的靈性之體並不會因為燒成灰的身體就消失了。一切生命的開始,無一不是先有妄識,妄識入胎,進而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六入之根。此世因緣結束之時,陰陽分離,陽性身體分散歸於地水火風界。而人的靈性之體,則會循下一因緣而進入下一個果報載體身,進入下一輪的生滅。

六道輪迴主要是指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處人、天人,人臨終之時,會根據此人的業力習氣,也當下顯現的因緣,而進入下一世的輪迴,不一定還為人,也不一定就為鬼,看各人是何業力牽引。這個舉個例子,如果說世界上有磁鐵、磁木、磁金、磁銀等等,我們每個人的心臨終之時顯現鐵性,比如怨恨,就會感招到磁鐵那裡,比如地獄;如果臨終之時顯現的是木性,比如慳貪,就會感招到磁木那裡,比如餓鬼道;如果臨終顯現的是磁金,比如清淨無慾心,就會感招到磁金那裡,比如天人……如果臨終時不但顯現清淨心,而且兼有淨心淨願,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就可能感招到佛國淨土。比如極樂世界,比世琉璃世界等等。

臨終之時越是貪嗔痴熾盛,越是恐懼不安,越是容易感招到下三塗。如果感應到過世的親人來歡迎,多半也是下三塗。這個根據每個人顯現的業力,正常情況下,最多經過四十九天,就會進入下一世的輪迴。

真正的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天生樂觀?而有的人打小就憂鬱,天天哭鬧!有的人生出來就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智慧,有的人則愚痴至極。有的人此生富足,有的人貧窮不堪。有的人美麗健康,而有的人醜陋多病……等等。這些不同,無一不是因為不同的前因。看看我們現在每一個人,我們每天所做的不盡相同。所以結出的果自然有所不同。這種因果規律當中,存在著共業,也存在著別業。有的人因緣不同,此生為人,但卻殘留著過去生的一切妄識和記憶。並且時常得到驗證。

人的靈性之體,其實如果真正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發現,我們的夢是怎麼回事了!是我們的身體在休眠狀態下,靈體之體觸動八識田中的種因成熟,而自然流露出來的。科學家無法真正揭開夢的祕密,原因就在於,他們否認有陰性的東西存在。這個所謂的陰性之體,我們叫它靈魂也好,叫它腦電波也好,或者它叫別的什麼也好,無非是個名稱而已。但這種現象是不可否認的!名相雖不同,本質無二徑。這個就好象,我們人當下管這個能盛水喝的東西叫杯子,它只是一個名相而已。如果我們生下來,就告訴我們這個叫做板凳,那麼人就會執著這個杯子的形狀就是板凳!

帶佛珠手鍊有哪些說法?

<為什麼要戴佛珠>

“佛珠”的本意是“弗誅”,戴在身上隨時提醒我們,不可誅殺任何有性命的東西,包括人、動物、植物,而且要想盡一切辦法來維護對方的生存,讓他們也能安心地活下去。

有些人原本有很長的壽命,可是他卻誅殺太多的小生命,使這些小生命都沒有能夠活到他們該活的歲數,所以,神把這筆帳記到他身上,把這些小生命短少的歲數,從他的壽命中,扣除了,因此,他便變得很短命。

有些人原本只有很短的壽命,可是他不但很疼惜一些大小動物、植物的生命,而且很有愛心地照料他們、呵護他們,使他們的壽命延長了、增加了。這些延長的、增加的壽命,神也分毫不少地算在這人的生死簿上,使他的壽命也隨著延長了、增加了。

人之所以會死,不是因為他得了不治之症,而是因為他的陽壽已盡。很多人車禍死、墜機死,或各種意外,而突然一命嗚呼。這些人並沒有得什麼不治之症,但該死的時侯,也一樣死了。

人應該自己去努力一點一滴地延長增加自己的壽命,為延長壽命與增加壽命最好的方法,便是不殺生,而放生。

當您不殺生,閻羅王也必不殺您,而當您放生時,閻羅王也必放您一條生路,讓您活下去。

(摘自:www.mfzq.com.cn/...346346)

【l、古印遺風--佛珠的起源】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稱名唸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其梵文原語包括四種意義:

(一)pasaka-mala,音譯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謦」。

(三)japa-mala, 音譯是「渣巴摩羅」,意譯作「唸誦謦」。

(四)aksa-sutra,音譯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來講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謦條纏身的風尚(見圖1、2 ),而正是這種風尚的沿襲,逐漸演變成為後世佛珠的使用。

在佛教經典中,有關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啟示作為通說。經文載: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木患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唸。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木患子來製造佛珠,持念“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當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現已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誌。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卻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溼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記載,並且以律典為所依的南傳佛教徒亦不曾流行過佛珠。這在出土文物中,亦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屬於公元二世紀時代的“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懸掛有佛珠的。我想,這就如同佛教起源於印度,大興於中土“牆內開花牆外香” 的道理一樣,佛珠雖非佛教所創用,但卻正是因為植根於佛教這塊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為今日中國漢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地區僧尼、居士所攜用的重要法具。

在我國,國人知道......餘下全文>>

打坐,呼吸的方法

南懷謹教授提出一個非常殊勝之修法,他說:“因一般人調息不容易調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風,細的叫氣,當氣到達好像不呼不吸時,微細最微細的那個叫息。天台宗的數息、聽息、調息是講息,不是講風,也不是練氣。

上坐以後,先修風,手結亥母手印(密宗稱謂),也就是京戲的蘭花手。煉氣時,肩膀要端起來,讓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過長、過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裡面的五臟也自然都張開了,氣就貫通,所以,非用這個姿勢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氣時,小腹自然向內縮,氣吸滿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氣。吸時細、長、慢。放出時粗、短、急。往復這樣作,到了氣滿時,自己會不想作了,此時就不大起唸了,然後由氣轉成息,心境自然寧靜下來,感覺到鼻子細微的呼吸,意念與息不要分開,吸入知道吸入,撥出知道撥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與氣息始終相合,不能離開,如果有一念沒有感覺到息時,就是已經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練習,真到了一念之間,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風合一”,“心風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於卻病延年,返老還童,更是不在話下。

:“靜靜地坐著,開始觀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從鼻孔的入口處來觀照。當氣進入,感覺那個氣碰觸到鼻孔的入口處,觀照該處。那個碰觸比較容易觀照,氣太精微了,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只要觀照那個碰觸。氣進入,你感覺它進入,觀照它,然後跟隨著它,跟著它走,你將會發現它來到一個停止的點,就在靠近肚臍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時川非常非常短,然後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隨著它,再度感覺那個碰觸,感覺氣從鼻孔出去。跟隨著它,跟著它出去,你會再度來到一個點那個氣有一個非常短的片刻會停止,然後再開始迴圈。

吸氣,空隙;吸氣,空隙;吸氣,空隙。那個空隙是你裡面最神祕的現象。當氣進入而停止,不動,那是你能夠會見你的中心,當氣出來而停止,不動的時候,那個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這兩個中心並非兩個不同的東西,首先你要覺知到你內在的中心,然後你要覺知到那個外在的中心,最後你會知道這兩個中心是同一個,然後“進”與“出”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佛陀說:“有意識地跟著呼吸移動,你將會在你裡面創造出一個覺知的中心。”一旦這個中心被創造出來,覺知就開始移動到你的每一個細胞,因為可以說每一個細胞都需要氧氣,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

記住,不要由你來停止它,讓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動去停止它,你將會錯過整個要點,因為那個“做者”一介入,觀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對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變那個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動吸氣,也不主動呼氣。你根本就不去碰那個呼吸,你讓它自然發出,自然流動。當它出去,你跟著它,當它進來,你也跟著它。

不久你將會覺知到有兩個空隙,在那兩個空隙當中,就是門道之所在。在那兩個空隙當中你將能夠了解,你將能夠看出,氣本身並不是生命,它或許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樣,但它並非生命本身,因為當氣停止,你還在那裡,完全在那裡——你完全有意識、全然有意識。氣已經停止了,氣已經不再在那裡,但你還在那裡。

一旦你繼續觀息——佛陀稱之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繼續觀照它、觀照它、觀照它,你會漸漸、漸漸看到那個空隙在增加而變越來越大,最後那個空隙會維持幾分鐘。一個氣進入,然後有一個空隙有幾分鐘的時間,那個氣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時間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為當氣停止的時候,不可能去思想。當氣停止幾分鐘的時間,思想完全不可能,因為思想過程需要持續的氧氣,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關連。在空隙之中......餘下全文>>

中國化的佛教與原始佛教有什麼根本區別?

原始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學者提出的概念,指稱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並認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於年代過於久遠,而古印度的書面佛經記載在印度現也基本失滅殆盡,佛陀時代的書面記載更無有發現,目前,系統保留下佛經最完整的是中國的三藏經典。

佛教主要教義是比較確定的,主要集中於佛說的“四諦”。四諦即四種真理,分別稱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是說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等八種痛苦。集諦解釋苦的根源在於有慾望,想長生打不到,想不死總要死,這就產生苦。而且,有慾望就會有言行,結果便造了業(指活動的結果),只能不斷輪迴轉世,不斷經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滅諦是說要消滅苦,就要消滅造成苦的慾望,消滅慾望就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稱這種境界為涅盤。道諦是指要達到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包括學習教義,遵守戒律,打坐靜修,參禪唸佛等。佛教修道講究“八正道”,分別是正見(正確的信仰)、正思(正確的思考)、正語(正確的言論)、正精(正確的努力)、正業(正確的行動)、正命(正確的生活)、正念(正確的思想)、正定(正確的自我專心)。此外修行以“五戒”為主,包括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另外,佛教不承認婆羅門教的經典和宗教特權。佛教認為,不論人出生於哪一個瓦爾那,只要自己按照佛德教訓修行,就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磐境界。佛教這種不承認瓦爾那區別的態度,吸引了很多下層民眾。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這樣說:“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裡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專案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裡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啟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餘下全文>>

新白娘子裡白素貞是紫微星嗎?

1.白素貞,是一條修行千年的蛇仙,實際上是女媧的親戚。天上北極的紫微星座轉世下凡,父母為女媧娘娘左右護法白矖和騰蛇,為古代四大傳說《白蛇傳》的主人公。白素貞在青城山修煉得道,法術高強。她美貌絕世,明眸皓齒,傾國傾城賽天仙,集世間美麗優雅而高貴於一身。天性善良菩薩心腸,用岐黃醫術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無量。

在清朝嘉慶年間,還流傳著民間傳說《白蛇傳》的蛇仙白素貞乃是天上紫微星轉世渡劫的故事,頗具傳奇神話色彩。白素貞容顏傾國傾城,性情溫婉心地善良,法術神祕莫測,精通岐黃醫術。為報答書生許仙救命恩情,下嫁與他,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由於白素貞是紫微星在俗世紅塵中的化身,法力極大縮水,比起紫微星本尊天差地別,因此在對戰金山寺僧人法海時受困於他的法寶缽盂,在劫難川。但是白素貞在危難之際緊要關頭總會得到觀世音、南極仙翁、武財神趙公明等仙人佛陀的庇護幫助,歷經劫難最後功德圓滿重返天庭。這是紫微星在古典小說中又一次聲名顯赫的轉世。

2.紫微星號稱“斗數之主”。古來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當成“帝星”,所以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紫微星又稱北極星,也是小熊座的主星。北斗七星則圍繞著它四季旋轉。如果把天比作一個漏斗,那紫微星則是這個漏斗的頂尖。我們把這種象“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稱作紫微下凡的命。但是被圍繞的範圍有大有小。生在家為一家之主,生在國為一國之王。紫微星其名曰帝王星,一生得貴人相助。中國古典名著神魔小說《封神榜》周文王長子、姬伯邑考被姜子牙封為“紫微星”,相傳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的白素貞即為紫微星在凡塵的化身。 3.當初宙心——大日如轉輪,寂寂然,在寂然中分化成十大菩薩(菩薩意為離開宙心而聚於宙心邊緣,菩薩音為普撒)。此十大菩薩為十姐妹,老大曰:觀世音、老二曰:大勢至、老三曰:文殊、老四曰:金剛智、老五曰:虛空印、老六曰:虛空日、老七曰:獅子香、老八曰:普賢、老九曰:阿閦(CHU)、老十曰:香手。 4.普賢菩薩轉世為白娘時,是為了渡許仙。古曰:佛、菩薩一投胎轉世也是迷。白娘為世間情所迷而不能自拔,隨她下去的青娘聖母,久在人世也是為情所迷。為使白娘醒悟,斷六根除六塵,觀音借法海之手,用雷峰塔封壓住白娘,而使之能閉關修煉。

相關問題答案
佛陀是什麼星座?
如來佛祖是什麼星座?
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星座?
如來佛是什麼星座?
九月十三號是什麼星座?
肖奈是什麼星座?
端木磊是什麼星座?
唐嫣是什麼星座的?
紫菱是什麼星座?
漢武帝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