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鄭姓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歷史上的鄭姓名人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

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寶,回族。明入宮為宦官,後從燕王起兵,有

功,賜姓鄭,曾奉命率艦隊七下西洋,途經三十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

紅海和伊斯蘭聖地麥加。

鄭 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贊助廣告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

字"鄭虔三絕"。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

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姓名人有哪些?

鄭旦,春秋越美女。

鄭袖,戰國時楚懷王夫人。

鄭國,戰國末水利家。

鄭興,東漢經學家。

鄭玄(127-200),東漢經學家。

贊助廣告

鄭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

鄭禒功(1624-1662),明清之際收復臺灣的名將。

鄭燮(1693-1765),清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

求歷史上所有的鄭氏文化名人

鄭桓公  鄭國時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 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

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莊公

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莊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莊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燭琺武

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定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率軍回國。

叔詹

周囊王十二年,鄭國受晉國圍攻,為了讓晉軍撤走,鄭伯派謀臣叔詹往見晉侯。晉侯見了叔詹,歷數他的罪狀,命令左右馬上備鼎,要烹叔詹。叔詹面不改色,請求讓他說完話後再殺。晉侯應允,叔詹說,以前他曾對鄭伯說,晉公子賢明,將來在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現在鄭國面臨大禍,鄭伯不願讓他往見晉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訓,自願請求被殺,來挽救滿城大難。接著,他就說:“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晉國之法固宜烹矣!”晉侯聽了,大吃一驚,立刻決定不殺叔詹,並且款待他。

弦高

鄭穆公元年(前627),秦國偷襲鄭國,當秦國軍隊行至滑地時,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弦高趕著自己的牛群,冒充鄭國使臣,前來犒賞秦軍,並派人回國告急。秦國軍隊以為鄭國已有所準備,便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返回秦國。

子產

(?~前522),

複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是我國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前554)為卿,二十三年執政。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國內強族交訌,兵革頻臨。子產為政,內修法度,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外應諸侯,周旋於列強之間,卑亢得宜,數以辭令折服強敵,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曾整頓田地疆界、溝洫,以利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後又創立按“丘”徵“賦”制度,並把刑書鑄在鼎上予以公佈。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使鄭國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子產還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反對迷信活動。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子產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內外交譽。“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長期不令而治。”鄭定公八年(前522)子產卒,孔子驚聞子產死,泣曰:“古之遺愛也。”子產墓位於新鄭市西南17公里陘山頂上,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誌》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東有廟”。又據《水經注》載:“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秦漢時期。鄭姓的多重發展。

鄭旦

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國

......餘下全文>>

歷史上的鄭姓名人?

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鄭桓公:

鄭國時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甲申年遙祭鄭姓始祖鄭桓公文

維公元二○○四年,歲在甲申。鄭氏兒女,桓公子孫,遙祭鄭姓始祖華山之麓,渭水之濱,華縣城內,鄭桓公陵,謹以遙祭,聊表至誠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鄭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創千秋之偉業,啟萬世之文明。鄭國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業是勤,惟祖德是崇。為家康泰,為族振興,秉承祖訓,至誠至忠。凝聚智慧,屢建曠世豐功。巍巍姬鄭,血脈永承!

世紀更新,姬鄭振興。輝煌史冊,譜寫新聲。錦繡家園,再振雄風。發展經濟,再造秀美,煥發生機,民安家寧。煌煌姬鄭,自立自強。民族復興,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靈,致兆民於阜康。

大禮告成,伏惟尚饗。

鄭武公:

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莊公:

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莊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莊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燭之武:

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定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率軍回國。

叔詹:

周囊王十二年,鄭國受晉國圍攻,為了讓晉軍撤走,鄭伯派謀臣叔詹往見晉侯。晉侯見了叔詹,歷數他的罪狀,命令左右馬上備鼎,要烹叔詹。叔詹面不改色,請求讓他說完話後再殺。晉侯應允,叔詹說,以前他曾對鄭伯說,晉公子賢明,將來在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現在鄭國面臨大禍,鄭伯不願讓他往見晉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訓,自願請求被殺,來挽救滿城大難。接著,他就說:“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晉國之法固宜烹矣!”晉侯聽了,大吃一驚,立刻決定不殺叔詹,並且款待他。

弦高:

鄭穆公元年(前627),秦國偷襲鄭國,當秦國軍隊行至滑地時,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弦高趕著自己的牛群,冒充鄭國使臣,前來犒賞秦軍,並派人回國告急。秦國軍隊以為鄭國已有所準備,便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返回秦國。

子產(?~前522),

複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是我國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前554)為卿,二十三年執政。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國內強族交訌,兵革頻臨。子產為政,內修法度,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外應諸侯,周旋於列強之間,卑亢得宜,數以辭令折服強敵,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曾整頓田地疆界、溝洫,以利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後又創立按“丘”徵“賦”制度,並把刑書鑄在鼎上予以公佈。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使鄭國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子產還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反對迷信活動。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子產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內外交譽。“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餘下全文>>

姓鄭的名人明星偉人

鄭嘉穎、鄭秀文、鄭元暢、鄭爽、鄭容和、鄭源、鄭秀晶 鄭燮 鄭成功 ,鄭源,鄭中基,鄭伊健 鄭少秋 鄭希怡 鄭則仕 鄭少秋、 鄭嘉嘉、 鄭則仕、 鄭希怡、鄭宇成

鄭玄、鄭用、鄭芝龍、鄭板橋

鄭梗潔、鄭亞旗、鄭東漢、鄭乾龍、鄭回、鄭建龍

歷史上鄭姓的名人

鄭成功 鄭觀應 鄭和 鄭燮

歷史上姓鄭的名人有哪些?

鄭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鐘律,考校大東鐘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注: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藥,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鬥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裡。 鄭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裡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諡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莊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莊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莊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餘下全文>>

有關鄭姓的歷史

一、鄭姓流源

鄭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

鄭姓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是黃帝的後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五千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後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所以鄭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後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于鄭(今陝西華縣)為三等諸侯國的國君,國號"鄭",鄭國誕生。姬友因此被稱為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的職務,掌管教化。因為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桓公聽了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了那裡。後來,鄭桓公死於“犬戎之亂”,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為姓氏,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二、遷徙分佈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暢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三、鄭姓始祖世系

鄭姓始祖世系如下: 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 制(今滎陽西) 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 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四、郡望堂號

1、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2、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餘下全文>>

古代山東省鄭氏名人

舜帝,山東諸城人。三皇五帝之一,古代名君。

姜尚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姜太公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後人依託之作。安徽阜陽潁上縣人,現有管鮑祠。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魯班(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曾參(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姜姓,名小白。開創春秋五霸之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

孔融(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清明上河圖作者

辛棄......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的鄭姓名人?
歷史上的蔣姓名人?
歷史上的江姓名人?
歷史上的肖姓名人?
歷史上的熊姓名人?
歷史上的孔姓名人?
歷史上的周姓名人?
歷史上的段姓名人?
歷史上的盧姓名人?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