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鄙視屬羊的?
中國式相親鄙視鏈引熱議 屬羊的人為什麼受歧視
婚姻關係中,要求門當戶對不是原罪,沒有愛情基礎的門當戶對才是問題。
步步精心計算,患得患失,往往誤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社會資源分配的既得利益者固然有能力任性,但是弱勢者和中下階層也不必委曲求全。你坐在寶馬車裡可能會哭,我坐在自行車後座也可能笑得燦爛。
侷限在自己的狹小格局裡,逢迎某些一時一地的社會價值觀,不僅無趣,而且無能。
你是在找物件還是在找不屬羊的戶口?
“相親鄙視鏈”令人哭笑不得,但每天上演種種怪象的相親角恰恰是一個展現當代社會的切片。
父母為子女相親,早已不是新鮮事。
十幾年來,每到週末,北京中山公園、上海人民公園的空地上聚集著各路為子女張羅找物件的大叔大媽,場面非常熱鬧,景象蔚為壯觀。這兩個聞名遐邇的“相親角”甚至成為了許多外國遊客“必要打卡”景點。2007年,文藝女神尹麗川首部執導的電影《公園》,講述的就是一個老人給自己30歲的女兒相親的故事。
前兩天,《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一文,讓老生長談再度引發大面積的網路爭議,人人大呼“世道變了”。
在這個觸目驚心的標題之下,我們看不到任何愛情與婚姻的關聯,卻是一條几家歡喜幾家愁的“相親鄙視鏈”——“京籍京戶”“中心城區有房”被認為是相親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指標;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民間流傳“十羊九不全”的說法,也讓屬羊人士備受歧視。
西安革命公園相親角,女性的小冊子佔了多數。
在當代生活裡,“自由戀愛”是理所當然的主流,但傳統觀念裡的“門當戶對”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當下熱播的現代都市劇以及許多新聞例項都在證明一個普遍的婚戀事實:很多時候,婚姻確實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如果存在巨大階層落差的兩人在一起,由於成長環境不同,三觀和生活方式都會存在差異,婚姻雙方非常容易因此引發很多矛盾、衝突,婚姻生活難言幸福。
相反,如果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職業相當,有相近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能在生活中真正理解彼此,才會讓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現實處境。
然而,相親角中的“相親鄙視鏈”,卻完全沒有讓人看到真正意義上的“門當戶對”。在“唯戶口論”“唯房子論”的標準下,相親角秉持的“門當戶對”其實應該是“房當戶對”——房子要恰當,戶口要對口。
“我拿房子換戶口,你拿戶口換房子”。在相親市場,家長們精心算計著投入與回報,如何通過婚姻這種“交換”手段,獲取更好的社會資源。顯而易見的是,外地人、女性、窮人永遠都處於“鄙視鏈”的最底層。
2017年7月2日,一場盛況空前的“父母相親會”在武漢展覽館南廳舉行。圖/視覺中國
在“價目表”中,持北京戶口者,尤其是北京籍貫者,是可以趾高氣昂地站在“鄙視鏈”頂端“一覽眾山小”的。按“相親鄙視鏈”的邏輯來看,只要你是北京戶口(當然其中又有京籍京戶和非京籍京戶的區別),哪怕工資稍低一點,哪怕房子稍遠一點,哪怕父母不是大富大貴也非知識分子,甚至哪怕身體殘疾,仍然分分鐘成為“相親市場”的寵兒。
相反,即使你學歷漂亮、年薪百萬、一腳步入“新中產”,在房價高居不下的北京有車有房,是大家眼裡的“青年才俊”……唯獨沒有北京戶口的話,你依舊還是處於鄙視鏈的底端,在相親角,你就是處於“和北京大爺大媽的揹包、水壺為伴,無人問津”的絕對弱勢地位。
更耐人尋味的,是相親市場上關於學歷條件的“性別歧視”。鄙視鏈中的“學歷”一項,男性是海歸博士>博士>碩士>本科>大專;而女性則是本科>碩士>大專>高中>博士和海歸博士。
“男性海歸”“女性本科”是男女最受歡迎的人設。無論是不是海歸,女博士依舊被妖魔化,處於鄙視鏈的最底層,甚至女高中生都比女博士要受歡迎。
這份“相親價目表”,更是將“戶口不限,北京有房,7座以下轎車,月薪5萬以上”的女博士/女強人,與“非北京戶口,北京周邊有房,無車或7座以下轎車,月薪5千以上,大專或本科”的男性歸為一檔,冠名“簡配”,屬於門當戶對。我就問一句:女博士真的看......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