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來源於一個怪獸“年”的故事;答覆 共 5 條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著希望
參考資料:寒假作業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在清朝以前 ,中國人使用的歷法是農曆 。農曆是一種陰陽曆 ,就是以地球自轉週期為一日 ,以月亮公轉週期為一月 ,以地球公轉週期為一年 。一年分十二個月 ,大月 三十天 ,小月二十九天 。
中國人把每一年的正月初一 ,叫做 “新年元旦” ,就是老百姓說的 “過大年” ,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 ,普天同慶 !
1912 年 ,中華民國成立 ,民國憲法規定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 - 西曆紀年 ,西曆也叫做 “公曆” 、“陽曆” 。把公曆的 1 月 1 日 叫做 新年元旦 ,改農曆的新年元旦為 “春節” ,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
新中國成立以後 ,沿用了這一規定 。
但是幾千年的民族情結 ,中國人仍然把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當做大年 。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說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具體時間演變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的來歷和傳說 年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要過年
春節的來歷
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物,頭長尖角、凶猛異常,生活在海耿。在除夕夜會爬上岸,吐食牲畜傷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這一年,從村中來了一個銀鬚飄逸的老己。半夜“年”闖進村,正準備逞凶時,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那位老己馬上披上紅袍出現在“年”的面前,“年”渾身發抖,逃回了海里,再也不敢進入村了。這就是過年的傳說和爆竹的來歷,後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過年的習俗悅來越豐厚了。
春節的來歷?
傳說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獸(又名"年"),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夕”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現在說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也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1]??。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2]?。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春節的來歷(簡介)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償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你好。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
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矗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曆即夏曆,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有鑑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週,曆法上叫一年,迴圈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曆正月初一
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採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祝你春節快樂!
希望你滿意我的回答...餘下全文>>
春節的來歷簡介(超短) 5分
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物,頭長尖角、凶猛異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會爬上岸,吐食牲畜傷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這一年,從村中來了一個銀鬚飄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闖進村,正準備逞凶時,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的炸響聲,那位老己披上紅袍呈現在“年”的面前,“年”渾身戰慄,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進村了。這就是過年的傳說和爆竹的來歷,後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過年的習俗悅來越豐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