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是怎麼算的?
中國的農曆是怎麼算的?
規則
農曆,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執行週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曆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農曆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執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編輯]
置閏
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執行週期即迴歸年,每隔一定時間,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任一個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曆基本上以19年為一週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自冬至開始,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如輪到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即為上一個月的閏月。
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到底怎麼計算出來的?
農曆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複雜,這裡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曆日曆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迴歸年為準的,但一個迴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曆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曆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迴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迴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曆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曆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曆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雨水是正月的標誌,春分是二月的標誌,穀雨是三月的標誌……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誌。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迴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箇中氣, 而農曆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曆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曆裡的分佈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曆似乎顯得十分複雜。其實。農曆還是有一定迴圈規律的:由於十九個迴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餘下全文>>
農曆怎麼計算日子的
農曆是古時候按太陽得執行總結出來得一套計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都會有一個閏年,就是每四年就會多一天。
關於農曆的知識
農曆(夏曆,殷歷,古歷,黃曆,舊曆)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定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
現在所有的農曆,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曆。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曆"。至於"農曆"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曆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曆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曆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曆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迴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執行週期即迴歸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曆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曆基本上19年為一週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
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所謂“閏”的說法,只有閏年和閏月稱謂,公曆也有閏年的稱謂。
農曆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當然說1月2日也是對的。
農曆的正月(一年的第一個月)的開始都是在公元紀年的1月20日後至2月底之前。如農曆的正月初一可能是1月21日,也可能是2月20日;反之,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也是公元紀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農曆大小月卦口訣
一年上下兩卦編,一七兩月初爻安。
陰大陽小編上卦,遇有閏月年十......餘下全文>>
農曆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農曆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複雜,這裡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曆日曆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迴歸年為準的,但一個迴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曆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曆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迴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迴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曆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曆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曆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雨水是正月的標誌,春分是二月的標誌,穀雨是三月的標誌……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誌。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迴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箇中氣, 而農曆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曆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曆裡的分佈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曆似乎顯得十分複雜。其實。農曆還是有一定迴圈規律的:由於十九個迴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餘下全文>>
陰曆是怎麼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因朔望月較之迴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曆。因為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曆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曆。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曆法為陰曆。 閏月是一種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農曆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防止農曆年月與迴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19年置7閏)。有時,閏月還指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曆閏年的二月)。 農曆閏月是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曆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迴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如剛剛過去的2009年農曆閏月為己丑年閏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即將來臨的農曆閏月為2012年的壬辰年閏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農曆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5分
一、農曆規則計算:
節氣和朔望的時間計算以東經120度,中國標準時間為準。
(農曆法則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二、首先需要了解以下常用術語:
黃經:是在黃道座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標值、共分成360度、在這個系統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太陽移到黃經0度為春分、移到黃經90度為夏至、移到180度為秋分、移到270度時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時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長度計算、沒考慮日月執行的不均等性;缺點:“含有真正的“朔”的當天有時可能會出現在前一月的最後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時會出現在初二”。
定朔:計算考慮了日月執行的不均等性,將含有真正“朔”的當天作為每月的開始。
平氣: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將一週年時間(迴歸年)24等分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平均天數為15.22天。
定氣:計算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將定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不一樣、短的只有14天、長的達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時間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須在子月:冬至日當天或冬至日前的那個朔日定為子月初一“起點”(注意:起點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農曆的建正就是“夏正”:夏曆正月建寅[子月為十一月];
殷正:殷歷正月建醜[子月為十二月]、魯歷同殷歷;
周正:周曆(周朝歷)正月建子[子月為正月];
秦正:秦歷《顓頊歷》正月建寅,十月建亥為一年的第一個月。
節氣:一年分十二節,十二氣,共二十四個節氣,清朝《時憲曆》(公元1645年)以前用平氣標註,清朝《時憲曆》(公元1645年)以後用定氣標註。
三、曆法:
注意標註和計算的不同,農曆定氣演算法在隋唐時代就已經產生,但受到當時保守勢力的阻攔並沒有完成從平氣標註到定氣標註的轉變,比如僧一行修訂《大衍曆》時倡議定氣注歷,但朝廷並未採納他的學說,最終定氣演算法在明末之前只用於計算日躔、五星行度和日月食預報。到了明末的《崇禎曆書》經過激辯,最終確立的定氣注歷的原川。
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
陽曆(太陽曆):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週期(即迴歸年,約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陽曆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合理指導農業等事。公曆(學名格里高利曆)就是陽曆的一種。
陰曆(太陰曆):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588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我國的農曆屬於此類,它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曆書:記載曆法等相關資訊的出版物,如黃曆、萬年曆書。而電子曆書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新的載體。
四、農曆規則
在古代,日的定義:以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日。其中以太陽離地平線最遠的一個時辰為子時,相當於北京時間23:00~1:00。但是農曆中一天始於子正(0:00),而非子初(23:00)。
月策與置末規則:朔日為每月起點(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個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為大月、有29天為小月;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後用的是定朔。
年策與置閏規則:以冬至日必須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個冬至月(寅正十一月)到下個冬至月如有12個月......餘下全文>>
請問知道陽曆怎麼計算陰曆
1、沒有計算方法,只能一天一天排下來。因為農曆不象陽曆那樣固定一年大月就是1、3、5、7、8、10、12等12個月,它經常會出現潤月,而這個潤月又不是固定的,所以沒有計算方法
2、黃帝內經中的月份是農曆三海
3、現行陽曆即格里曆,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稱公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
怎麼算農曆和陽曆啊 10分
陽曆日期推算陰曆日期的方法:前已述及陰曆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曆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曆日期換算成陰曆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曆幾日?翻開萬年曆6月10日是陰曆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曆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曆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餘數27即是陰曆二十七日。 或者最簡單的就是
你找萬年曆
陰曆年怎麼算的
【天干地支紀月】 干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農曆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60個月合5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迴圈下去。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農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訣為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節氣時間段 中氣 近似農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穀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例項:2004年大致是農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時43分立春止。這裡的時刻是東經120度標準時。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時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時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2004年7月7日2時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時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時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時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時43分大寒 【天干地支紀日】 干支紀......餘下全文>>
農曆的年份是怎麼算的
是按照六十順序甲子排列的.
六十甲子(六十花甲子,六甲)
1.以天干和地支按順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組合,從"甲子"起,到"癸亥"止,滿六十為一週,稱為"六十甲子"。亦稱"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頭是“甲”字的有六組,所以也叫“六甲”。
2.指人滿六十歲。
3.道家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迴圈相配作為稱呼這些神的名字。
六十甲子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仍是一個謎。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牆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