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的春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2日

春節是什麼意思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贊助廣告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韻味無窮。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贊助廣告

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春節該怎麼過:

1.合理的安排你的飲食

春節期間當然免不了“胡吃海喝”的宴會了,其中的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更是少不了的,合理安排飲食應當放在首位,尤其是對女孩子們來說,畢竟大家都想有個好身材嘛~~~[PS:冬季是最容易長胖的季節,同時也是最適合減肥的時候。]

2.合理的安排你的飲食

像上面說的,春節期間的飲食對於我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控制飲食的攝入量,儘量做到少、好、飽。[飽,主要指七、八分飽。]

3.合理的安排你的睡眠

不僅是在春節期間,就是在平時,充足的睡眠對於我們也是相當重要的,成年人每天最好睡7.5小時以上,16歲以下少年兒童則最好保持在9.5小時左右。

4.合理安排你的外出活動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當然屬於常事,但是這裡面也是有講究的。初一一般是去親戚們的長輩家,同齡或朋友家裡;初二,要去拜訪老師,或是打電話問候,還有問候一下年高長輩與年長同事;初三不用說,當然是‘回孃家’。

5.切記切記——注意安全!

燃放煙花爆竹的安全,乘車外出的安全,家人共處的安全,使用工具的安全,合理用火用電的安全,這些統統都要注意,而且,春節時火災的高發期,社群最好有民用滅火器,還有,不妨在鍛鍊身體的同時,打掃一下你的樓道!

6. 去河南白雲山,四川九寨溝、北京故宮、安徽黃山、貴州黃果樹瀑布、雲南麗江、江蘇蘇州園林、新疆喀納斯、西藏珠峰、上海外灘、湖北三峽、江西廬山、廣東丹霞山玩!

7.體現東方文化的魅力,圍繞春節主題:向娛樂致敬!參加豐富多彩的大眾娛樂活動。

祝您新年愉快!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在清朝以前 ,中國人使用的歷法是農曆 。農曆是一種陰陽曆 ,就是以地球自轉週期為一日 ,以月亮公轉週期為一月 ,以地球公轉週期為一年 。一年分十二個月 ,大月 三十天 ,小月二十九天 。

中國人把每一年的正月初一 ,叫做 “新年元旦” ,就是老百姓說的 “過大年” ,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 ,普天同慶 !

1912 年 ,中華民國成立 ,民國憲法規定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 - 西曆紀年 ,西曆也叫做 “公曆” 、“陽曆” 。把公曆的 1 月 1 日 叫做 新年元旦 ,改農曆的新年元旦為 “春節” ,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

新中國成立以後 ,沿用了這一規定 。

但是幾千年的民族情結 ,中國人仍然把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當做大年 。

春節象徵著什麼

春節象徵新年開始、舊年結束。一元更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瞳瞳日,總把暢桃換舊符。

春節的內涵是什麼?

春節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

宋代詞人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被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稱讚為“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如果我們把這個“鬧”字拿來形容中國人心目中春天的意境和迎春的歡樂,也是十分恰切的。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河流開凍,草木拔節,蟲嗚鳥叫,一切都從冬眠的寂靜中甦醒了過來,呈現出令人喜悅的勃勃生機,呈現出了生命的喧譁與熱鬧。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放鞭炮看作是對春雷的模仿與期盼,把放煙花看作是百花齊放的預演和對絢麗春光的召喚。怕冷寂、好熱鬧是中國人性格中的一大特點,它是中華民族集體潛意識的外化。這種潛意識的內涵有二:一是世俗勞動歲月裡被壓抑的情緒得以完全釋放;二是人的生命活力需要有機會盡情張揚。在春節裡,最熱鬧的是各地的廟會、年貨市場、社火表演和正月十五的觀燈鬧元宵。鞭炮聲、叫賣聲、奏樂聲、鑼鼓聲此起彼伏,人們一掃日常生活中的勞累態和做為長輩、家長的嚴肅狀,一個個笑逐顏開,精神煥發,盡情歡樂,甚至參與社火、秧歌、戲曲表演,在眾多鄉親面前一顯身手,多少有點兒“放浪形骸”、顯出“真我”的味道。普天同慶的春節的確是日常平淡生活的一種超越,是中華民族集體的生日,也是最具東方色彩的狂歡節。

在這裡,不能不說說春節禁放鞭炮的向題。鞭炮是由古人在火中點燃竹杆發出噼啪的爆炸聲以驅逐山魈惡鬼的信仰習俗演變來的,所以叫“爆竹”。後來,它逐步演變為中國人在節日和各種慶典上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文化載體。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到了北宋時期,就已開始將紙卷炮仗用來營造歡樂氣氛。然而流傳了幾千年的“爆竹聲中一歲除”的過年習俗,近年來卻受到了某些人的質疑和反對,甚至採用地方立法的形式來禁放“鞭炮”,據說這是為了使“中國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所作的努力。早在1985年,北京市就提出要讓中國人“過一個文明、安祥的春節”,這顯然是毫無道理的錯誤口號!憑什麼說放炮“不文明”?過節就要紅火熱鬧,憑什麼要求自己國家的民眾在節日裡保持“安祥”?在北京市人大於1993年立法禁放鞭炮十三年後的今天,在民眾的埋怨和抗議聲中,北京市區被迫修改禁放令,已由“禁放”改為“限放”,尷尬地向民意和傳統習俗作出了讓步。到2006年底,全國原先禁放的282個城市中,已有177個城市對燃放煙花爆竹完全放開了限制,在三十一個省會城市中,八個完全放開,十八個有條件地限放,只有五個仍在堅持禁放令,但我相信,這五個“頑固堡壘”,在明年春節就會被鞭炮聲“震塌”的。我們有些地方政府,經常出現好心辦壞事和跟風立法的怪現象,也不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早在1903年,清政府搞什麼“新政改革示範區”,天津、上海地方當局緊跟,在租界區禁放煙花爆竹,結果難以執行,不了了之。新加坡禁了三十四年,2004年又開禁了,其中的原因,仍然是“民意不可違”和“尊重傳統習俗”。更令人覺得有點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紐約、舊金山,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利爾,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巴黎,德國柏林等國際化大城市,為了照顧華人社群節日的需要,專門立法允許在春節和喜慶活動中放煙花爆竹,但恰恰在煙花爆竹的“故鄉”(中國生產的煙花爆竹佔世界總產量的75%)在一段時間內卻遭到了禁放的厄運,豈非咄咄怪事?正如國務院發言人在解釋《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時所說:關鍵是要從生產、質量、運輸、銷售和公共安全等各個環節加強安全監督和管理,而不是禁放。沒有了鞭炮聲,國人的歡樂情緒就會受到壓抑,春節就談不上熱鬧、紅火、狂歡,傳統的節日就會變得冷冷清清、死氣沉沉。所以說,被迫由“禁”改“限”,是一個應當吸取的教訓,這就是......餘下全文>>

中國的春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春節簡介】 春節(Spring Festival)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由來】 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年"字解說: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著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樣子。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與春節有關的對對子有什麼

有好多啊,比如:

上聯:和順一門有百福

下聯: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永珍更新

上聯: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聯: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上聯:一乾二淨除舊習

下聯: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春節都要做什麼事情

放鞭炮,而且要在12點放,代表新的一年開始會是紅紅火火,鞭炮要是特大號的;吃湯圓,代表新的一年會是圓圓滿滿;吃年夜飯,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代表“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代表“吃剩有魚(餘)”。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說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具體時間演變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

公曆2011年2月績日,星期四,辛卯年[兔年]。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有什麼東西能夠代表春節???

裝飾:對聯、年畫、福字等

飲食:年糕、水餃、糖果等

其他如:鞭炮,新衣,等各民族不盡相同

“老北京”春節如何吃 :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沙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式”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裡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編輯本段]臘八吃臘八粥 :

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事兒當然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為了祭祀神農,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岳飛,有的說是從朱元璋那兒傳下來的。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紀念佛祖的說法。

根據佛教《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嗜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學滿畢業的時候,正是中國的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稱的“釋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畢業的時候,已經是襤衣爛履,瘦骨嶙峋。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連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牧牛女子,用缽孟接濟牛奶,煮熟以後送給釋迦牟尼食用,使釋迦牟尼的身體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 的習俗。明代陳耀文所著《天中記》中說:“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這裡所說的“七寶五味粥”指的就是“臘八粥”。我國一些佛教寺廟裡熬煮“臘八......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的春節?
為什麼過春節?
農曆的春節是什麼時候?
中元節是幹什麼的?
元旦節是什麼的節日?
重陽節是幹什麼的?
苗族是什麼的節日?
過年為什麼貼春聯?
娢字五行屬什麼的意思?
今年屬什麼的財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