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飲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白族的飲食習慣

1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 (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髒話,不中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贊助廣告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贊助廣告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摺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誌。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 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 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餘下全文>>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

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結婚的時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餚。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淨,抹上少許精鹽,醃上十來分鐘,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蔘、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併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製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滷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裡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乾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餚,是祭祀的必備供......餘下全文>>

關於白族的聚居地,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日的資料

你直接看百度百科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佈。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影象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皁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古白族人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繫繡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髮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繡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裡,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繡著一枝素雅的針葉鬆;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誌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曆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末的在石寶......餘下全文>>

白族有什麼吃的

白族菜餚以酸、辣、微麻為主要特點,主要採用當地出產的動植物為原料,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色彩,最常吃的就是魚了

白族的信仰和飲食是什麼?

有三大類,有時互相有交叉。

第一是保護神信仰,叫“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特有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白族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本主廟,廟內供奉檀香木雕的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祇都不相同,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誕辰日。本主神中有自然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詔大理國的王族文武大臣,也有外族人物或不見經傳的各色人物,都被立為本主。平時不論生死疾病,婚娶節慶、出門歸家、生兒育女都要到本主廟祭祀聚餐,以求保佑,並且希望本主“善求必應”,保佑好人。

第二類是佛教,特別是密宗。起源於唐代的南詔國時代,叫滇密。南詔國時期,唐王朝傳來佛法,其中密宗的一支叫阿吒力教,大約在唐朝之際傳入今雲南大理地區,隨後影響了大理國時期,經元、明之後逐步衰落。主要修行方式有誦咒、結印、祈禱,有所謂“三密”即語密(口誦真言)、身密(手結契印)、意密(心作觀想)之說。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區流傳的時間長、影響的範圍廣,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權南詔與大理國佔統治地位的宗教。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與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點的中國佛教密宗的一個支派,簡稱“大理密 宗”或“白密”,“滇密”。

滇密”阿吒力與其他密宗教派相比,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徵:第一,僧人尤崇阿嵯耶觀音。“阿嵯耶觀音”這個稱號鮮見於佛教典籍,為阿吒力教所獨有。阿嵯耶觀音像形態多頎長纖細、寬肩細腰、身著印度菩薩式衣服,白族信眾因之俗稱其為細腰觀音。阿嵯耶觀音是佛教造像傳入白族地區後本土化、民族化的產物。第二,主要神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語“摩訶迦羅”的意譯,是“滇密”阿吒力教的護法神。大黑天神在白族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享受著信眾的頂禮膜拜。第三,僧人可以有家室。作為一種宗教流派,滇密雖然已成歷史,但作為宗教信仰的一種形式,並沒有完全從白族社會生活中消失,而是融入到其他宗教中被白族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時至今日,在白族的某些信仰中仍能找到阿吒力教的蹤影。

第三類是道教和其他自然神教,在大理等白族生活的地區也有很多表現,白族與漢族交往很久,對漢族民俗文化非常熟悉,其中漢民族習俗中與道教有關的鬼神信仰等,都在白族文化中同樣有表現。

大理白族的美食有哪些?具體點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大理好吃的東西還真不多,烹調藝術不怎麼樣。就比較美味的食品來說大概有這些:

⊙大理砂鍋魚----首推。選用祥雲出產的好砂鍋,洱海中捕來的弓魚、黃殼魚、或鯉魚加豐富多采的配料燉制而成。上席時以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鍋中沸滾,魚嫩味美。譽稱‘十全大補飲食”,品食大理砂鍋魚為最大的樂趣。

⊙彌渡卷蹄-----二推彌渡卷蹄是彌渡縣著名特產,有500多年的歷史,明時被列入宮廷名菜。選用優質精瘦豬肉為主料,配以10多種全天然香、色、味料和名貴中藥製作而成。

⊙木瓜雞------三推。大理州雲龍縣一帶,用其盛產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燒雞來防病治病補身,湯、肉酸香,味清純,毫無油膩之感,食後令你胃口大開,通體舒坦。

⊙鄧川乳扇-----四推。烤、炸、涼吃均可,甜、鹹都適宜。乳香沁脾,酥脆泡鬆,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喜洲粑粑-----五推。麥面烤用,重油分層,加火腿丁,用慄炭火吊爐烤,味極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嚐.

⊙鶴慶豬肝炸------六推。這是一道佐餐的葷醃鹹菜。用豬肝。豬肚、豬腸子等內臟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麵、花椒、八角、草果、濃鹽等佐料潮醃而成,汁液成辣,鮮味香濃,開胃鹹菜。

⊙洋芋粑粑------洗淨、煮熟、剝皮、搗呈泥狀,加入適量麵粉製成糊,放在勺中浸泡在油鍋裡炸至焦黃、定型,取出後即成一圓勺狀,邊上較薄,中間稍厚,上面撒上椒鹽和辣椒麵,吃起來清香可口、微辣、兼有花椒的香味。

⊙洱源乳扇-----其形似紙扇而得名。乳扇油潤光亮,清香甘美,營養價值高。有多種吃法,煎炸蒸炒均可,有炒乳扇絲、燴三鮮乳扇、炸乳扇餃等名菜佳餚。

⊙涼雞米線-----涼米線用煮熟的雞肉絲“罩帽”.外加核桃醬和小粉做成的滷汁,極爽口。

⊙火腿雞雜餌絲-----火腿雞雜餌絲是鶴慶白族民間清明時必吃的傳統佳點,也是招待貴客的名點。它用料考究,烹製精細,調味獨到,成品香味撲鼻,鮮甜微辣,餌絲餈粑細膩無渣,火腿雞雜回味綿長。

⊙火燒豬肉-----是大理、洱源等地區白族人民殺豬吃肉的一種奇特生活方式。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白族人民都要殺豬吃肉,其宰殺肥豬方式獨特。方法是把肥豬宰殺後,在水井邊用稻草或表杆燒烤肥豬,一人用簸箕煽風,以風助火,一人用兩根棍子不時地撥動稻草,讓稻草火將整個肥豬燒成焦黑。然後用井水沖洗豬體,並用殺豬刀將焦黑的毛皮颳去,經過刮洗的肥豬整體呈金黃色,並散發出一股股清香味。最後進行開膛破肚,將肥豬分割成若干塊,待烹調食用或胞製成臘肉待食。這就是白族人民的“火燒豬肉”。吃味清香爽口,沒有湯煺豬肉的腥味。

⊙活水煮活魚-----在大理喜洲、周城、蝴蝶泉、洱海公園等名村勝景的食館中,外地遊客都可吃到湯鮮魚美的“活水煮活魚”。

⊙大理美味醃辣木瓜--------吃起來卻頗有醒腦的功效,拿晒乾的醃木瓜來泡水喝

⊙大理特色小食:洱海魚三味--------洱海弓魚,號稱魚魁是洱海的特產。早在唐代,弓魚就曾作為貢品遠送長安。  白族吃魚味在“鮮”。聞名全省的“下關砂鍋魚”,就是用洱海中捕來的弓魚或鯉魚作主要原料,配以幾十種輔料,在祥雲縣特產的砂鍋中烹製而成的白族風味名菜。喜洲白族人制作的“喜洲魚”,味道格外鮮美。喜洲魚選用洱海黃殼耳烹製。白族漁家所做的海水煮海魚,更是別具風味。在漁船上支炭火爐吃食。

⊙雕梅----是白族傳統名特食品。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帶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開胃提神......餘下全文>>

白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住的什麼房子喜歡吃什麼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禮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辱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婚禮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飲食習慣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飲食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新增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 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幹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扭......餘下全文>>

白族的生活習慣

白族就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其所謂的節日都是漢族被遺忘的節日。

由於地處偏僻,不可否認歷史上民家母系中南方各族的血液較多。

其所謂白族的服飾,是在滿清禁漢服後形成的帶襟服飾。

白族舞蹈就是漢族舞蹈的遺存 歷史上漢族是個非常喜歡跳舞的民族

解放前白族被稱為 民家 就像客家 一樣 都是遷徙的漢族的一枝 語言都是漢語 但和普通話發音不一致 古音較多 但語法根底都是漢語的 解放前 根據國家的民族劃分政策 劃分為所謂的白族 其實土家族也是這樣劃出去去的 當時客家也是準備劃分為少數民族的 但客家人太多 而且客家人堅決反對把自己劃分出漢族 他們強烈的漢族意識讓民族學家放棄了單獨劃分為一個民族的計劃。

還有個穿青族,所有成分都是標準的漢族,但當時和當地的土著漢族有矛盾,堅決要求劃分為少數民族。雖然沒有明確,但穿青族的名稱卻也流了下來。 其實在雲南 民家的文化水平比周圍的任何一個民族都高的多 高門大姓的族譜都是些來自中原 民家的姓都是標準的漢姓 其大姓和漢族大姓完全一致 實際上國家從確定基諾族以後,已經非常實事求是。不在確認新的民族。實踐證明,來自於蘇聯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劃分是和中國復興的目標相悖的

苗族,白族,土族他們喜歡吃什麼食物

米飯啊,無語

相關問題答案
白族飲食?
白族飲食文化?
高山族飲食圖片?
滿族飲食禁忌?
朝鮮族飲食?
傣族飲食?
回族飲食禁忌?
回族飲食風俗?
藏族飲食?
苗族飲食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