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的風俗?
水族的風俗習慣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乾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常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孃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孃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中國水族的習俗50字
水族:在水歷每年4月(農曆12月) 的第1個丑日過年,水語稱蘇念喜。
節日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歡歌笑語,還給孩子煮紅雞蛋,蒸紅糯米飯吃,祝孩子健康成長,人們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節日氣氛中。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製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以糊辣椒麵、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魚,也習慣加入菜中,煮成一鍋沾蘸水吃。
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水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啊
婚俗
水族婚姻舊時奉行民族內婚制度,採取"同宗不婚,異姓開親"的原則,青年男女,戀愛自由,但婚姻由父母包辦。在實際聯姻過程中,潘、韋等水族大姓,由於人口眾多,致使男女婚配成為大問題,故通過“倒栽杉”的形式,實行破姓開親。婚姻的締結分提親、問親、訂親和結親等過程。提親和問親多由媒人去進行,一旦親事定下,即擇日舉行"訂親酒"。
屆時,男方派出直系叔伯兄弟為代表與媒人一道,攜訂親財禮以及架子豬、公雞等前往女方家,女方亦相邀自己的房族兄弟前來相陪。午飯時,由媒人動手殺雞,並以雞眼占卜親事的吉凶,開餐後,雙方需商定結婚的日期並議定財禮的數目。此後數日,女方房族各家依次宴請男方的代表,親事就此訂成。結婚時,新郎不出面,由媒人帶領童男童女各一人以及迎親的數十人隊伍,抬著豬肉、糖果、罈子酒、糯米粑等前往女方家,迎親隊伍還須攜帶雙方議定的禮金和特製的鋸齒鐮刀、竹篾穿串的金剛藤葉和竹編魚籠,意表"嫁娶不亡古、子孫多發達"。新娘出閣時,撐傘出門,由其兄弟姐妹和嫂子等幾十人陪同,行進中,忌諱與同日出嫁的新娘相遇,兩向相遇不能避開時,新嫁娘要互換禮物以示吉利。到新郎家後,新娘要擇吉時入閣。屆時,新郎家中的所有賓朋和家人必須退出屋外,大門內側放置銅盆,盆內點燃桐油燈,盆口罩上篩子,大門坎上放置馬鞍,鞍上再放置一塊木板,新娘必須從木板上以左腳跨鞍入門。新娘入閣時,由一老婦手提魚罐在前牽引,跨鞍入門時,老婦要從魚罐中用青竹葉或稻穀草蘸水輕輕在新娘背上拂拭,以去邪納吉。新娘入閣之後,當天必須返回孃家,名曰:“回門”。回門之後,有的地方新娘還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不落夫家”習俗。水族人家通常婚後生下第一個小孩時才另立門戶,同時舉行設立“娘娘神”位儀式。 家庭習俗
水族社會在家庭之上,一般有家族組織制度,家族中的年長者和輩份高者共同組成一個人數眾多的“三老四公”議事會,他們按族規負責家族內部的道德評判和處理家族內部的成員糾紛。個體家庭每逢婚喪大事,都會得到家族組織成員的全力資助和協辦。家族擁有公共墓地、山林、草場、水源、魚塘或河段。“三老四公”必須負責家族大型的“拜霞”、祭祀“火神”、保寨神等宗教活動,對外代表家族參與地方性的“議榔”會議等。個體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長,擁有家庭經濟的支配權和對外交往權,也有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的義務。
家庭內部分工表現為男耕女織,男子主要負責犁田耙地,餵養牛、馬等大牲畜並承擔農家肥、穀物收割等重體力活兒的運輸;女子負責插秧、小季栽種、田間管理和菜園生產。日常生活中男子對外參加社交活動並保證家庭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婦女操持家務、飼養生豬、家禽、釀酒和織紡等。一般人丁較少的家庭,多數幾代同堂,只有多子農戶才承襲樹大分丫、崽大分家的傳統。分家時,必須請家族的“三老四公”出面監督以保證分家析產時的公證,分家後,父母大多與小兒同住。在家庭中,只有男子有財產繼承權。
水族社會講究樹立整體形象。同一姓氏聚族而居,村落內部強調長幼有序,並遵守世代相承的家規傳統。服飾水族男女都喜歡穿青、藍兩色服裝,所用布料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即遠近聞名的“水家布”。男子過去穿大襟無領寬袖的青藍土布長、短衫,內襯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藍簡便褲,腳穿元寶蓋青布鞋,用青布包頭。現在男子的服飾已漢化。婦女穿藍色大襟無領半長衫,著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系青色繡花圍腰,喜將頭髮梳成一把斜綰頭上。節慶期間,婦女喜戴項圈、鳳釵、須花、耳環、手鐲等銀飾品。建築 勤勞勇敢的水族人民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餘下全文>>
水族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飲酒風俗
水族人民素以肝膽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膽相照,苦樂與共。他們在殺豬時,一般都把豬膽留了下來。當客人入席,酒過三巡,主人便取出豬膽,剪開管口把膽汁注入酒壺,給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後才輪到主人。喝酒高潮時,往往要喝交杯酒,即賓主聯臂舉杯,同時將對方遞來的酒飲下,表示心誠。 同時,如多人一起飲酒,到高潮時,賓主之間手挽著手,即:每個人的左右手都和自己左邊和右邊的人的手握起來,先一起高聲叫“喲(去聲)”或“秀”(去聲,為乾杯之意),連續三次後,第四次開始喝酒,一般從長者(位尊者)開始喝,然後順著下去(不必再有長者之分),輪到誰喝,大家都要一起叫“喲”或“秀”,直到最後一位,喝時必須乾杯。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乾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孃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孃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水族禁忌
生活方面:
命帶"三丁六甲"的人忌吃狗肉、羊肉和斑鳩肉,否則認為會眼瞎、腿瘸。
每年陰曆八月下旬起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共四個),就是水族人民過"端"節的日子。過節期間忌葷腥,點燈也忌用桐油。 臨出遠門最忌煮飯不熟和摔破碗、掉筷子,生怕途中遇難回不了家。 無風無雨而山崩樹倒,蛇、蟻進家或馬蜂在家做窩等,都認為是不祥之兆。 忌見大群烏鴉出現,認為這樣地方必有亂事。 忌飛鳥屙屎掉在人身上,認為這樣出行不利或是預報凶事。 忌野獸進寨,認為野獸進寨是全村有禍的徵兆。 忌見孕婦。做事時,有孕婦看見,會失敗。 忌見異性如廁。要出門辦事時,碰到異性解手,認為會走黴運,會辦事不利。 忌豬、牛進家,認為這樣是極大的不祥,要把進家的豬、牛殺掉敬神。 忌狗一胎僅生一子,豬一胎僅生二子,忌雞在酉時叫。
婚姻方面:
結婚之日忌打雷,否則認為是大不吉而終日懸懸,因此水族人結婚多在冬、臘月。 結婚時辰未到,忌新娘進入新郎家,怕以後新娘不跟丈夫住在一起。 新娘進新郎家門時,要跨馬鞍、跨火盆,忌踩門坎,怕將來新娘不落夫家。同時,男家一切人都要回避,待新娘進新房後,家人才會聚問好。
生育方面:
產婦未滿月忌入別人家;產婦家在產後三日內也忌別人進來,怕踩子孫。若有人進來,產婦家要招待來客吃一頓飯;婦女生產,外婆來看女兒,忌進產房,怕不能回家;產婦忌食生鴨血、貓、蛇、蛙肉。
喪葬方面:
人死後,人死後,同一區域的族人一律忌葷食素(魚類除外)。女子死了,孃家夫家兩族人都吃素,一直到落土安葬為止。 已出嫁的女子,不許......餘下全文>>
水族的喪葬風俗有哪些
水族人濃厚的祖先崇拜觀念,使他們格外注重喪葬儀禮,並在喪葬過程中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原始信仰習俗。
水族的喪葬過程比較複雜繁紛,其主要程式包括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個階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點。
家中老人嚥氣辭世後,家人要速派村寨裡的小夥子,四出向亡人的親戚朋友報喪。報喪的目的,既為讓親友有個精神準備,並速備下香燭、魚、糯米、酒、布、錢等弔喪用物。同時,更重要的是使有血緣關係的人共同忌葷舉哀棗除了魚類之外的一切禽畜等肉類。
這時,遺屬還要將逝者鋪床用的稻草和穿著過的舊衣服,搬到寨外燒掉。這一名叫“燒老窩”的習俗,說是讓煙火之神將這些用物帶給亡靈使用,實為一種消毒清潔的衛生習慣。即使有些要留用的東西,也得在火堆上用煙火薰燎薰燎。這一來,就算結束了死者的人間煙火生活了,不會將不吉的東西傳給子孫後代了。
與此同時,家人要趕忙燒溫水來洗遺體。據說,只有洗乾淨遺體,沒有臭汗味,才能魂歸祖地,與陰間的福先聚居在一起。洗屍體時,不能讓死者的腳著地,因而要將死者放於竹編的米籮裡,再用溫水自上而下的擦洗。洗屍水要倒在沒有人過往的地方,千萬別讓人踩上此水,否則,認為他的腳會開裂的。
洗淨屍體後,再將遺體另置乾淨的米籮上(如能置於銅鼓上,將更為榮光),為之穿上壽衣。壽衣要3件、5件等單數棗倘若是年輕媳婦死了,則要等孃家來人驗看。裝殮要讓逝者平躺棺內。切忌頭高腳低,可見其腳部,否則會變鬼作崇云云。裝殮時,還要讓逝者口含銀鈽,手拿紙錢,頭墊紙錢。此俗說是為了使逝者走入陰間時,才有錢去買水喝、買東西吃。為亡人穿壽衣及放置隨葬物時,應格外小心,所有衣物都不能著地。倘不慎掉落地上,要另換新的,否則亡靈便收不到。此外,裝殮時切忌呼喊活人的姓名,以避免亡靈將所呼喊者的靈魂勾去。
不論是為等待至親驗屍,或停屍待殮,還是裝殮後的祭悼期間,為防止亡靈作祟和黑貓跨過遺體而發生意外,治喪時都要安排人員守靈。守靈時,除喪家外,村鄰皆依俗主動前來幫忙。為了沖淡悲哀氣氛和消除恐懼心理,守靈者或聚而擺古,或跳蘆笙舞、唱花燈戲,或進行頂槓等民間競技活動。
治喪期間,水族還有俗稱“開控”的活動,即設定靈堂,祭掉死者。“開控”的時間可長可短,規模亦看家庭境況而有所不同。“開控”要在靈前點香焚紙,擺設魚、豆腐、酒、飯等祭品。殷富人家還要懸掛3或5、7面銅鼓,再配上鑼、鈸,晝夜敲擊。民間認為,銅鼓聲有上通天神、下達海龍的神力,可令神仙來給亡靈安慰和指路,使逝者上天成仙或入海為龍。“開控”期間還要聘請諳熟水族社會歷史和遷移路線以及死者生平的水書先生,請他們在銅鼓、鑼拔和蘆笙、嗩吶伴奏下,頌揚逝者的一生和為人處事,吟唱水族祖居和遷移路線,祈祝逝者再順江而下,魂歸祖先的老住地。
水族治喪期間,還特別講究忌葷吃素。除了魚等水產品外,在未入葬前所宰殺的家禽家畜皆稱為“南得宇”,喪家及其同一血緣的人都不能沾腥,更不得吃“南得宇”,喪家及其同一血緣的人都不能沾腥,更不得吃“南得宇”。違者必遭村人譴責。此俗原為吃素祭祖,以示哀痛。後來給抹上了迷信色彩,說是在治喪期間吃了葷,會給家庭招災惹禍,家庭成員中會有人傷殘或早夭。只有等到安葬過後3天,才可開葷。這時,先得殺一隻雞供祭逝者靈位,再用雞血沖水漱口之後,方可開葷。
水族對安葬也十分講究,規矩甚多。壽終正寢者皆為土葬;而非正常死亡者(如產婦因難產而死),要先火化之後,再行土葬。安葬要請水書先生來選擇吉日。由於葬期有早有晚,因而葬式也有便葬、急葬、深葬、假葬之分。便葬是不舉辦“開控”的悼念活動就安葬。急葬則因條件所限來不及......餘下全文>>
我要了解貴州水族的全部習俗
水族習俗
民間有尊老習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輩兒女要特意縫製自制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帕敬獻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人死實行土葬。死者系婦女,要由孃家驗看後才能人殮合棺。停樞期間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水族婚俗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父母包辦,現多自由戀愛成親。
水族節慶
水族除與周圍漢族同樣歡度傳統節日外,本民族主要節日有三月三祭龍節(又叫祭天節)、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節等。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水族的生活狀況以及風俗文化等基本
水族目前主要生活在貴州省三都縣中南部, 目前生活狀況依然保持男耕女織方式。男的平時種田、打工點零工養家,女的農閒時候愛繡“馬尾繡”賺點零用錢,習俗一般在9-10月間稻穀收割結束後過“端節”(水族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族有自己的文字和曆法,說自己的民族語言(現在依然用本民族語言交流),比較有名的酒是“九阡酒”,端節必備的一道菜餚“魚包韭菜”。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請到當地水族風情社群網站了解。
水族的風水習俗
水族男女都喜歡穿青、藍兩色服裝,所用布料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即遠近聞名的“水家布”。男子過去穿大襟無領寬袖的青藍土布長、短衫,內襯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藍簡便褲,腳穿元寶蓋青布鞋,用青布包頭。現在男子的服飾已漢化。女式則獨具水族特色。
水族飲食,平時是無菜不酸,無味不辣的習慣。平時飲食不講究,但客人來訪,飯菜必須豐盛,糯米飯、肉、魚、酒、雞、鴨或至少豆腐招待,席間,主人向客人勸酒、猜拳飲酒、唱歌敬酒、碰杯敬酒、喝團團酒等,直到客人醉酒主人才感到滿意高興,世代沿襲。
水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動打招呼,讓坐、送水等。節日期間,客人到家,不論認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待客飲食中以酒為貴,貴客則以殺小豬及魚招待。豬頭、雞頭象徵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豬頭留作餞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迎賓待客有“酒重於肉、煙重於茶”的習慣,客親來走,沒有肉即可,但不能無酒無葉子菸。酒煙是待人的禮義。求偶擇配要按生肖五行,相生方可,相剋不行,採取同宗不娶,同姓不擇的婚姻習俗原則。姑母的女兒必須留等不嫁給舅父的兒子婚姻。如果舅父無子或年齡懸殊大或五行相剋,經舅父家允許方能對外開親;但姑母家應付給舅父家一份外生女錢。解放後這種現象沒發現了。解放前,寡婦改嫁受到不少約束,如改嫁就不能享受夫家財產繼承權,不能嫁到夫家宗族的村寨,要交一份寡嫁金等,有時寡嫁金高達400銀毫,上門女婿受歧視排斥等。水族傳統的婚姻有訪親、提親、號親、開親、訂親、迎親的程式,其程式繁雜。訪親是物色姑娘;提親是謀媒人去講;號親是男女雙方給信物,其他男方不再去訪提;開親是確立了親戚關係;訂親是男方已經從女方取走了姑娘的生辰八字;迎親是把姑娘接來婚配。
水族人民過年風俗
水族的節日習俗根據“水書”記載,水族曆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和春復秋冬四季。陰曆的九月為其歲首,陰曆的八月為其歲尾。根據水歷,水族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藉端”,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逢水歷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陰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就是水族端的節日。但各地所過的亥日不一樣。如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內外套以第一個亥日為節日,水龍地區過第二個亥日;恆豐,三洞地區過第三四個亥日。節日前,各村寨普遍響起過端節的銅鼓聲,家家戶戶把傢俱收拾得整齊乾淨。 節日期間,男女老幼穿著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青年們唱歌跳舞尋求配偶。他們聚集在“端坡”上舉行賽馬大會,鄰近各族也趕來參加,坡頭上人山人海,形成民族和民族之間團結的盛會,端節的來源,傳說在遠古時代有兄弟數人,分家後各居一方,平時很少見面,到了穀子黃時,兄弟們彼此走訪,共慶豐收,亥日是他們分家的日子,以後這個節日就世代相傳下來。這就是說:“端節”是水族祈求豐收的一個盛“卯”節水族語叫“借卯”,逢每年的水歷十月(陰曆六月)擇一個卯日舉行。這個節反三都九阡的一部分村寨和獨山縣的水慶、永康、水利、莪蒲等地的水族才過。節日那天,人們要穿盛裝上“卯坡”,盡情地唱歌預祝豐收和祭祀祖先。晚上擊銅鼓、皮鼓娛樂。
水族的風俗習慣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乾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孃家門,傍晚六盯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孃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