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姓褚的有多少人?
全世界有多少姓褚的人
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7%左右。褚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出自河南。春秋時宋國恭公的兒子子石由於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為“褚師”,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的職位,其子孫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關於褚姓之源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左傳》中曾提到洛陽的南方有褚氏亭;《後漢書·郡國志》裡又記載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褚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褚被賜姓、、冒姓的文字記載,褚姓的中國人在血統上是很單純的。褚姓的中國人,還有最值得自誇耀,就是血緣上的單純。別的大姓,也許由於樹高影長的緣故,發展到後來都無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統,或被賜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孫的混淆不清,甚至無法確實追溯到自己的真正來處。而褚姓的後代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過褚姓被冒用的記錄。褚姓雖然人不多族不繁,顯得有點單薄,但至少有這一點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純粹的漢族。另外一個值得褚姓中國人自傲的,就是他們的族人雖然不多,在歷史上有名氣的人卻著實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鎮四長史褚秀之,“十八學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博學多才,直言敢諫,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臨死時,並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時也是一位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書法家,他的隸書和楷書,1300多年來享譽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中國姓褚的有多少人?姓褚的在中國姓氏排名榜怎麼樣?
我國最常見是100個漢族姓氏都有哪些呢?最新研究表明, 全國漢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其次為王姓和張姓,分別約佔百分之七點四和百分之七點一。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 >> >>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 >> >>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 >> >>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 >> >>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 >> >>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 >> >>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盛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 >> >>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 >> >>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 >> >> >>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 >> >> 101龐 102樊 103蘭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顏 >> >> >> 111倪 112嚴 113牛 114溫 115蘆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魯 120葛 >> >> >> 121伍 122韋 123申 124尤 125畢 126聶 127叢 128焦 129向 130柳 >> >> >> 131邢 132路 133嶽 134齊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莊 139辛 140管 >> >> >> 141祝 142左 143塗 144谷 145祁 146時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 >> >> 151路 152詹 153關 154苗 155凌 156費 157紀 158靳 159盛 160童 >> >> >> 161歐 162甄 163項 164曲 165成 166遊 167陽 168裴 169席 170衛 >> >> >> 171查 172屈 173鮑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 >> >> 181景 182薄 183單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寧 188柯 189阮 190桂 >> >> &g......餘下全文>>
全國有多少姓褚的!
說不好就是說明很多!
記得采納啊
現今褚姓有多少人我想知道姓褚的有多少人現今的名人
【褚氏】
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7%左右。褚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中國褚姓的有多少人?
很多的我們那裡就 很多
歷史上姓褚的名人都有誰?
褚少孫,西漢史學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元帝、成帝時博士,曾補寫過司馬遷《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褚少孫開創魯詩學之先聲。明人輯有《褚先生集》。
褚裒(303-349),東晉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字季野,女為康帝皇后。闢西陽王掾,歷吳王文學。蘇峻之亂,車騎將軍郗鑑引為參軍。峻平,封都鄉亭侯,遷司徒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豫章太守。康帝即位,以後父徵拜侍中,遷尚書,出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平州,遷左將軍兗州刺史,假節鎮金城,領琅邪內史。穆帝即位,授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永和初,進號徵北大將軍儀同三司,尋除征討大都督青、揚、徐、兗、豫五州諸軍事,為石遵將李菟所敗。憂卒,贈侍中太傅,諡曰元穆。
褚淵(435-482),南朝宋、齊兩朝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父褚湛之,官尚書左僕射。宋文帝婿。文帝時歷官著作佐郎、祕書丞、吏部郎。為明帝所信任,遷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並受遺詔為中書令、護軍將軍,與尚書令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廢帝)。元徽五年(477),雍州刺史蕭道成殺後廢帝,另立順帝。他推舉蕭道成錄尚書事,後又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受齊高帝寵幸,參與機要,進位司徒,封南康郡公。高帝北代,欲遣發王公以下無官者從軍,他勸阻高帝。武帝時,奉遺詔領尚書事。旋病卒。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晉末南遷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人。遂良博通文史,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後任諫議大夫。他曾勸諫太宗暫停封禪,並對朝政提出過許多積極建議。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9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次年遂良被任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太宗策劃東征高句麗時,他持不同意見,尤其反對太宗親征。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他與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昭儀(即武則天)為皇后。他竭力反對廢立,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後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於任所。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他傳世的書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聖教序》、《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相傳有《倪寬贊》。
褚姓名人還有晉代任安東將軍的褚契;唐代散騎常侍褚亮;清代學者褚廷璋等。近現代名人有電機制造專家褚應璜等。
全國褚姓人口有多少
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褚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出自河南。春秋時宋國恭公的兒子子石由於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為“褚師”,相當於今天的市長的職位,其子孫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關於褚姓之源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左傳》中曾提到洛陽的南方有褚氏亭;《後漢書·郡國志》裡又記載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褚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褚被賜姓、冒姓的文字記載,褚姓的中國人在血統上是很單純的。褚姓的中國人,還有最值得自誇耀,就是血緣上的純種。別的大姓,也許由於樹高影長的緣故,發展到後來都無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統,或被賜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孫的混淆不清,甚至無法確實追溯到自己的真正來處。而褚姓的後代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因為到時下為止,還沒有發現過褚姓被冒用的記錄。褚姓雖然人不多族不繁,顯得有點單薄,但至少有這一點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純粹的漢族。另外一個值得褚姓中國人自傲的,就是他們的族人雖然不多,在歷史上有名氣的人卻著實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鎮四長史褚秀之,“十八學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博學多才,直言敢諫,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臨死時,並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時也是一位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書法家,他的隸書和楷書,1300多年來享譽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誰知道現在中國有沒有姓褚師的?大概有多少人?
春秋時,宋、衛、鄭國設有褚師之官,其職為管理市場的官員。有些褚師的後代以官為姓,就是複姓褚師,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有的簡化後改為褚
中央領導人有姓褚的麼
王盡美(1898-1925) 原名瑞俊。 籍貫:山東莒縣人。 履歷: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組織進步團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半月刊。1920年與鄧恩銘、魯伯峻等建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中 共山東區支部書記,中 共山東地方委員會書記。是中 共一、二、四大代表。 結局:1925年8月19曰,在青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