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姓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22日

姓邊的名人

邊姓歷史名人

邊 韶:後漢凌儀人,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桓帝時,邊孝先官至尚書令,著有《詩頌碑銘書策》15卷。

邊 讓:字文禮(?-1208),陳留浚儀人。生年不詳,卒於漢獻帝建安中。少辯博能文。靈帝中平中,(公元一八六年左右)大將軍何進聞名欲闢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既至,署令史,以禮見之。讓善占射,能辭對,賓客滿坐,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並修刺候。議郎蔡邕亦深敬之,以為宜高任,覆上書推薦。時年只二十餘。後以高才屢擢進,遷出為九江太太守。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鄉。恃才氣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輕侮之言。建安中,有鄉人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著有《章華賦》,今尚存。(見《後漢書文苑傳》)余文皆散失。

贊助廣告

邊 鎬:南唐升州人,李景時以行營招討洪撫饒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諸將皆爭功,鎬獨無一言。尋平湖南馬氏,進武安軍節度。鎬御下無法,行師唯以活人為務,時稱邊菩薩。會有孫朗之亂,竟喪楚地,坐削官。後周師至,鎬起為將,軍潰被執。世宗命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及割淮南請盟,乃歸鎬,景置而不用,後卒於金陵。

邊 鸞,唐朝畫家,長安人。他擅長畫花鳥及折枝草木,用筆輕利,設色鮮明。唐德宗曾命他畫外國年贈解舞孔雀,他畫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輝映,舞態若合音節,表現出了羽毛的變化姿態和花卉的芳妍,為前所未有,對推動當時花鳥畫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贊助廣告

邊 魯:元代書畫家。字至愚,號魯生,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官南臺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戲花鳥,名重江湖間。著有《書史會要》、《畫史會要》、《春草齋集》、《梧溪集》等。

邊 貢:明代文學家,濟南歷城人,文壇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詩作以清新婉轉、平淡和粹、興象飄逸見長, 對明代文壇產生過較大影響。

邊景昭:字文進。明代畫家,字文進,福建省沙縣人,一作隴西(今甘肅省)人。永樂年間召至京,以繪事供奉內廷,授武英殿待詔,與蔣子成、趙廉被稱為“禁中三絕”。他性格夷曠灑落,淵博能詩,精畫花果翎毛,繼承宋代院體傳統,以工整妍麗取勝。所畫花鳥,注重刻畫花鳥的各種情態他的花鳥優美而不流於柔媚,具有新的格調攻為明代前期重要的花鳥畫家,與呂紀齊名。

邊連寶:清代約1729年前後在世。字肇畛(一作趙珍),號隨園,直隸任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世宗雍正中前後在世,年七十四歲。諸生。父汝元與同裡以詩藝相切磋,連寶能世家學。雍正十三年,(1735年)貢成均,廷試第一。明年,蔫試“博學鴻詞”,報罷。復蔫經學,辭不赴。自是無意進取,益肆力於古學。連寶為詩,直達胸臆才力縱恣。出入於韓愈、孟郊、白居易、盧仝之間。著有《隨園集》、《古文病餘草》、《續草》、《長語》、《清史列傳》等,並傳於世。

邊壽民:清代著名畫家。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江蘇淮安秀才。他的藝術活動在雍正、乾隆年間,以善畫蘆雁名聞海內。畫花卉亦有別正職。畫潑墨蘆雁,蒼渾生動,樸古奇逸,極盡飛鳴、食宿、游泳之態。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饒有風骨。又善以淡墨幹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因他畫蘆雁,稱其所居名“葦間書屋”。他又工詩詞、精書法。和鄭板橋友善。他善於寫生,每於秋日結屋荒洲,從琉璃窗中洞觀蘆雁飛鳴、食宿、游泳的情態。代表作有:《碧梧雙峙圖》、《老圃秋容圖》、《寒江秋思圖》、《寒蘆落雁圖》、《蘆叢棲息圖》、《沙洲雁影圖》、《瀟汀南雁圖》等。...餘下全文>>

邊姓的現代名人

邊鐵軍男,1931年2月23日-2007年2月24日,河北省河間市人,石油部四大標兵之一,與鐵人王進喜齊名。新中國石油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石炭系構造(天然氣)的發現者,開發中國第一口天然氣氣礦。  1946年在河北省參加革命。曾任河間三十里鋪區公所文書和調配員。  1950年投身新中國石油事業,是新中國石油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後在玉門油礦擔任鑽井隊鑽井工、司鑽、鑽井隊長等職務。在克拉瑪依大會戰中,與鐵人王進喜一起被評為石油部四大標兵。  1958年率隊轉戰四川參加石油大會戰,曾任龍女大隊大隊長、川中礦務局生產辦公室主任、威遠會戰指揮部指揮、廣寧石油指揮部指揮、石油溝氣礦礦長、川東礦區礦長、川東鑽探公司經理、四川石油管理局重慶辦事處主任等職務。  邊鐵軍同志的一生,充滿傳奇,功勳卓著,為甩掉祖國貧油落後的“帽子”,他深入戈壁沙漠,橫跨天山崑崙;在克拉瑪依油田、在巴山蜀水、嘉陵江畔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併成功發現了石炭系構造,使四川油氣田一躍成為全國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基地,曾受到華國鋒主席、康世恩副總理、餘秋裡部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接見,他的學生遍佈祖國各大油氣田。  標杆樹玉門齊名王鐵人,堅苦卓絕找油氣!大炮震巴蜀功成石炭系,四川石油留美名!是邊鐵軍同志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無愧於黨,無愧於國家,更無愧於千千萬萬的石油人。 河北省香河縣人,1928年2月3日出生,1944年8月參加革命。曾參加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對越自衛還擊戰等戰役。1953年起先後任紅一團一營參謀長、營長、軍作訓參謀、團長等職,1970年1月起任163師師長,1979年起任海南軍區副司令,1989年離休。2008年9月1日10時48分,這位曾歷經數十場戰爭、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越軍懸賞3萬美金買其人頭的163師老師長,在廣州軍區總醫院逝世,享年81歲。他逝世後,邊貴祥的兒子邊防軍,從殯儀館領回父親的骨灰,用磁鐵在上面晃一晃,“叮叮叮”三塊彈片破灰而出,最大的有花生米大。這些物件盤踞在邊貴祥的腿部、腹部、頭部已有數十年。邊貴祥在住院期間,這三塊會發出“咯咯”響聲的彈片,讓醫院無法給他做核磁共振,直至動用了派克CT才照出邊貴祥患了癌症。 女。生於1958年,畢業於湖北工業大學藝術系、199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班。現任襄陽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湖北美術院特聘藝術家。享受省政府津貼的突出貢獻專家,襄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作品《歲月如歌》參加由文化部、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的“世界華人書畫展”並獲銅獎。   撰寫有20萬字的《少兒中國美術史話》由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發行,獲“湖北省群眾文化科研成果優秀成果獎”。   《秋收冬藏》、《夢醉荷蔭》獲中國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頒“中國畫學術精誠獎”。

邊姓的歷史名人

(約1409-1484),字仕遠,號樸庵,任丘人。其父邊復初以武功起家,因不為人所重,至死耿耿於懷,囑其兒孫要發奮讀書。邊永遵從父訓,立志讀書取仕,終在明英宗正統十年(1444)中進士,被授外交官。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邊永奉命出使安南。安南國君想在階上拜接國書,邊永斥責他不讀書不知禮。事後安南國君送黃金給邊永,他拒絕了。為此安南人修築卻金館紀念邊永的清廉。景泰三年(1452)又奉命出使占城,該地人素稱狡詐。邊永到了那裡,待之以誠,接之以禮,並曉以利害禍福,使該地君臣心悅誠服。景泰五年(1454)哈密貢使離京,邊永奉命陪送,一切嚴加管束,對貢使供應周到,沒有任何侵擾。哈密貢使深受感動,對甘肅地方官說:我到京師進貢十三次,從沒見過邊公這樣的陪送官員。邊永秉承父訓,十分注意家庭教育,子孫多有中進士者。據進士名錄統計,從明正統十年邊永中進士起,到清同治10年邊瀹慈中進士止,全國邊姓中進士者共42人,而任丘籍邊姓家族中進士者就達29人,佔全國邊姓的三分之二強。 字化之,1863年生,1944年3月17日卒,山西五臺邊家莊人。四十歲開始,致力於整修五臺縣邊家莊到盂縣閻家莊的山路,歷二年把崎嶇小路修成坦途。此後又被推為董事,組織人馬修築了10公里長的下山馱炭道(牲畜運煤盤山路)。此後又連續修築山底村至百家莊的上山路、狐峪溝路、金山村至代縣的小嶺路。此後閻錫山請他到太原督軍公署監修南北汽車道,並監修北井溝大橋、石嶺關山洞、葫蘆河石橋,繼而又請他修築北同蒲360米段家嶺隧道,取名爾旺洞,被授予銅葉雙穗獎章。去世後,建塔於太原風峪溝泰山龍泉寺,並在邊家莊祖墳立墓碑紀念。(據五臺縣志)

歷史上有沒有姓邊的名人呢

邊 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陳留浚儀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東漢文學家。

邊 讓:(公元?~1208年),字文禮;陳留浚儀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漢朝學者。

邊 鸞:(生卒年待考),陝西長安人。著名唐朝畫家。

邊 鎬:(生卒年待考),小名康樂;升州人(今江蘇南京)。著名南唐將領。

邊 肅:(生卒年待考),字安國;楚丘人(今河南滑縣)。著名北宋大臣。

邊 魯:(生卒年待考),字至愚,號魯生;宣城人(今安徽宣城)。著名元朝書畫家。

邊 貢:(公元1476~1532年),字庭實;歷城人(今山東濟南)。著名明朝詩人、文學家,“前七子”之一。

邊景昭:(生卒年待考),字文進;福建沙縣人(一作甘肅隴西)。著名明朝畫家.

邊連寶:(公元1700~1773年),字肇畛(一作趙珍),號隨園,晚年自號茗禪居士;直隸任邱邊各莊村人(今河北任邱)。著名清朝文學家。

邊壽民:(公元1684~1752年),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處間居士;江蘇淮安人。著名清朝畫家。

邊 疆:(公元1917~今),河北完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邊文懷:(公元1928~今),山西五臺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邊家姓的祖先最早是在什麼地方歷史上有什麼名人

其它內容可以百度搜索“邊姓”

起源一

商朝有諸侯國邊國(位於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其後以邊為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起源二

出自子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朝時,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邊,其後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起源三

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邊姓的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蠻部領地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屬於以地名漢化為氏。

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後裔。

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博爾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博爾濟氏,源於元太祖“黃金家族”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後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蒙古族、滿族博爾濟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季氏、李氏等。

起源七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阿拉邊前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是為新滿洲姓氏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biancian Hala。清朝晚期以後,達斡爾族、滿族阿拉邊前氏多冠漢姓為邊氏。

在中國姓邊的能有多少人

姓邊的人數很多,全國姓邊的人數有四十二萬人,在浙江省諸暨市,姓邊的人還是大姓,在那裡姓邊的人很團結。在山東姓邊的人數也不少,主要集中在淄博等市,其他省市姓邊的人數也不少,全國大約有四十二萬人,是個比較大的姓氏。

姓氏(邊)的人主要集中的那個地區?

一、 姓氏起源

1、 商代有諸侯國邊國(今地不詳),為伯爵,稱邊伯,其後以邊為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2、 出自子姓。周朝時,宋國國君的兒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邊,其後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3、 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邊姓的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二、 郡望堂號

【堂號】“腹笥堂”:後漢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自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後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

【郡望】陳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金城:漢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當於今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三、 歷史名人

邊韶:後漢凌儀人,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桓帝時,邊孝先官至尚書令,著有《詩頌碑銘書策》15卷。

邊鸞:唐朝畫家,長安人。擅長畫花鳥及折枝草木,用筆輕利,設色鮮明。唐德宗曾命他畫外國年贈解舞孔雀,他畫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輝映,舞態若合音節,表現出了羽毛的變化姿態和花卉的芳妍,為前所未有,對推動當時花鳥畫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邊鎬:南唐升州人,李景時以行營招討洪撫饒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諸將皆爭功,鎬獨無一言。尋平湖南馬氏,進武安軍節度。鎬御下無法,行師唯以活人為務,時稱邊菩薩。會有孫朗之亂,竟喪楚地,坐削官。後周師至,鎬起為將,軍潰被執。世宗命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及割淮南請盟,乃歸鎬,景置而不用,後卒於金陵。

邊景昭:字文進,沙縣(今福建沙縣)人。生卒年不詳,永樂間(1403-1424)任武英殿待詔,至宜德時仍供奉內廷。為人曠達灑落,且博學能詩,精畫禽鳥、花果,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畫法工細,膩色濃豔,富麗堂皇,為明代早期花鳥畫高手。與呂紀齊名。作品有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春禽花木圖》等。

四 .浙江省諸暨市 有邊姓聚集村落大約有人數2萬左右; 從中原遷徙來大約有近千年先祖邊肅公

邊肅是諸暨邊村邊氏宗族的先祖。1920年編寫的《暨陽同山邊氏宗譜》輯有宋代魏了翁礌寫的《邊氏宗譜敘》,此文敘述了諸暨邊村邊氏始祖謹公(字慎夫,號敬齊)與邊肅的源淵關係。文中記載:

謹公為承奉郎,由溫遷暨宅傍同山,慮遺緒之失傳也,遂徵尋經理往牒,詳布糸圖,以示將來。固知肅公有三子。伯子石隱,不仕,名位無稽。仲子守公,西川郡佐,大展其才。令子紀昌遂佔其籍。四世之後有經公轉抵河南,三嗣紛然星散不能縷述再傳。而應隆公起以節度顯職扈蹕至杭命巡海得道溫之鬆門裡,擇而居之而鍾毓謹公焉,此乃締暨嫡屬之祥也。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江西)人,官至端明殿學士,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邊氏宗譜敘》是魏了翁於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撰寫的,應是邊村邊氏溯源的一份重要史料。

元代脫脫撰的《宋史》,在卷301列傳第六十中找到了《邊肅傳》,全文如下 :

邊肅,字安國,應天府楚丘人。進士及第,除大理評事、知於潛縣,累遷太常博士。三司使魏羽薦為戶部判官,祀南郊,超薦尚書度支員外郎。帝以三司鉤取無法,至道......餘下全文>>

中國有沒有姓邊的人

邊姓

一、 姓氏起源

1、 商代有諸侯國邊國(今地不詳),為伯爵,稱邊伯,其後以邊為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2、 出自子姓。周朝時,宋國國君的兒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邊,其後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二、 郡望堂號

【堂號】“腹笥堂”:後漢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自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後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

【郡望】陳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金城:漢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當於今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三、 歷史名人

邊韶:後漢凌儀人,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桓帝時,邊孝先官至尚書令,著有《詩頌碑銘書策》15卷。

邊鎬:南唐升州人,李景時以行營招討洪撫饒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諸將皆爭功,鎬獨無一言。尋平湖南馬氏,進武安軍節度。鎬御下無法,行師唯以活人為務,時稱邊菩薩。會有孫朗之亂,竟喪楚地,坐削官。後周師至,鎬起為將,軍潰被執。世宗命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及割淮南請盟,乃歸鎬,景恭而不用,後卒於金陵。

邊景昭:字文進,沙縣(今福建沙縣)人。生卒年不詳,永樂間(1403-1424)任武英殿待詔,至宜德時仍供奉內廷。為人曠達灑落,且博學能詩,精畫禽鳥、花果,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畫法工細,膩色濃豔,富麗堂皇,為明代早期花鳥畫高手。與呂紀齊名。作品有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春禽花木圖》等。

四 .浙江省諸暨市 有邊姓聚集村落大約有人數2萬左右; 從中原遷徙來大約有近千年先祖邊肅公

邊肅是諸暨邊村邊氏宗族的先祖。1920年編寫的《暨陽同山邊氏宗譜》輯有宋代魏了翁撰寫的《邊氏宗譜敘》,此文敘述了諸暨邊村邊氏始祖謹公(字慎夫,號敬齊)與邊肅的源淵關係。文中記載:

謹公為承奉郎,由溫遷暨宅傍同山,慮遺緒之失傳也,遂徵尋經理往牒,詳布糸圖,以示將來。固知肅公有三子。伯子石隱,不仕,名位無稽。仲子守公,西川郡佐,大展其才。令子紀昌遂佔其籍。四世之後有經公轉抵河南,三嗣紛然星散不能縷述再傳。而應隆公起以節度顯職扈蹕至杭命巡海得道溫之鬆門裡,擇而居之而鍾毓謹公焉,此乃締暨嫡屬之祥也。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江西)人,官至端明殿學士,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邊氏宗譜敘》是魏了翁於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撰寫的,應是邊村邊氏溯源的一份重要史料。

元代脫脫撰的《宋史》,在卷301列傳第六十中找到了《邊肅傳》,全文如下 :

邊肅,字安國,應天府楚丘人。進士及第,除大理評事、知於潛縣,累遷太常博士。三司使魏羽薦為戶部判官,祀南郊,超薦尚書度支員外郎。帝以三司鉤取無法,至道初,置行帳司,以會財用之數,命肅主之。帳成,遷工部郎中。

真宗幸大名府,命肅經度行在糧草。改判開拆司,出知曹州,徙邢州。會契丹大入,先是地屢震,城堞摧圮,無守備,帝在澶州,密詔肅:“若州不可守,聽便宜南保他城。”肅匿詔不發,督丁壯乘城而闢諸門,悉所部兵陣以代之。騎傅城下,肅與戰小勝,契丹莫測也,居三日,引去。時鎮、魏、深、趙、磁、洺六州閉壁不......餘下全文>>

邊姓的邊姓起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博爾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博爾濟氏,源於元太祖“黃金家族”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後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蒙古族、滿族博爾濟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季氏、李氏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阿拉邊前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是為新滿洲姓氏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biancian Hala。清朝晚期以後,達斡爾族、滿族阿拉邊前氏多冠漢姓為邊氏。

邊姓的遷徙分佈

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一萬八千餘,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6%左右。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邊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時候,有個諸侯國叫邊國,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後來邊國滅亡以後,邊伯的後代中有的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邊氏,世代相傳。還有一支邊姓起源於春秋時期。那時有個宋國,宋國國君宋平公的兒子叫御戎,字子邊。子邊的後代有的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稱為邊氏,形成了另一支邊姓的起源。在古代,邊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陳留。邊姓源起於春秋宋國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後很長一段時間繁衍於該地,直到宋亡。下歷秦漢,逐漸散居今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等靠近古宋國的地域。西漢時,邊姓名人有與朱買臣、王朝合稱三長史之一的邊通;東漢時邊姓名人漸多,有任京兆尹的邊鳳,九江太守邊讓,尚書令邊韶,此三人均為陳留郡人,表明至少在東漢時邊姓陳留郡望已經形成。另有《董卓傳》中提到的金城人邊章等,表明邊姓已經在甘肅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邊姓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興旺,並有移居與之相鄰的隴西郡者。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隴西郡自然環境優越,又加遠離動盪不安的中原地區,故邊姓後來在隴西郡形成大族。此際至隋,中原一帶戰亂不寧,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澇天災,百姓流離失所,不惜顛沛流離,徙奔江南,邊姓經此動亂,漸散居今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隋唐兩代,邊姓主流依舊在北方繁衍,今山西、北京、天津均有邊姓人的蹤跡,河北、陝西、甘肅等地成為邊姓人繁衍的中心。唐末五代時,邊姓人活動之重心始向江南轉移。北宋中期,邊肅孫邊由於仕宦的緣故,由應天府楚丘(今河南滑縣)落籍於吳(今江蘇蘇州)。南宋至元,邊姓在今南部省份的分佈區域愈廣,今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均有邊姓人入遷。而北方的內蒙亦有晉陝甘之邊姓入遷。明初,山西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京、天津等地。歷有清一代,邊姓逐漸散居於西南、東北和臺灣等地。 如今,邊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浙江省為多。今山東省的濟南市、德州市、青島市、萊蕪市、菏澤市、淄博市、東營市、濱州市、鄆城縣、臨沂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縣、涿州市、定州市、秦皇島,山西省 的朔州市、忻州市、五臺縣、定襄縣、太原市、大同市、榆次市、侯馬市、介休縣、運城市夏縣,江蘇省的淮安市、徐州市、鹽城市、無錫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湖北省的咸寧市、宜昌市、襄樊市,浙江省的諸暨市同山縣、金華市、嘉興市;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陽縣、召陵區、源匯區、開封市、商丘市、許昌市、葉縣、平頂山市、南陽市、焦作市博愛縣、新鄉市封丘縣、濮陽市、禹州市、駐馬店;貴州省的貴陽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的遼陽市、瀋陽市、鐵嶺市、本溪市、錦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的四平市、松原市、扶余縣,安徽省的淮南市、鳳臺縣、壽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湖南省的衡陽市、湘潭市、張家界市、寧鄉市,四川省的阿壩州小金川、松潘縣、廣元市、西昌市、彭州市軍樂鎮等地,均有邊氏族人分佈。

相關問題答案
邊姓名人?
歷史上姓邊的名人?
藍姓名人?
歷史上張姓名人?
歷史上韓姓名人?
金姓名人?
季姓名人?
歷史上劉姓名人?
吳姓名人大全?
歷史上的蔣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