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吃啥?
寒食節吃什麼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常、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北京呃: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其實寒食節各地習俗都差不多,沒必要分這麼細,要北京人說也說不上來。所以,別地的習俗拿來用就行了……
寒食節應該吃什麼樣的食物?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成百上千年過去了,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漸淡去。清明節期間您如果到這些地方去旅遊,也許也有機會嘗一嘗。
山東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山西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上海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舟山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祭禮畢,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麻餈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寒食節為什麼要吃冷食
寒食節的習俗就是禁菸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
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起源: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出山,結果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顆大樹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節日特點:
節日形成早。
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延續歷史長。
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文化內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節日活動多。
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流傳地域廣。
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吃什麼
禁菸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吃什麼 傳統寒食節的各地美食有哪些
“寒食十三絕”冠壓群雄
清明前後,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習俗。只有老北京的美食一出場,就隱約有種冠壓群雄的感覺。寒食十三絕”相傳是在清代之後才開始流傳的命名,分別是驢打滾、艾窩窩、糖耳朵、糖火燒、薑絲排叉、焦圈、饊子麻花、豌豆黃、螺絲轉兒、奶油炸糕、硬麵餑餑、芝麻醬燒餅和薩其馬,其中如艾窩窩的飲食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朝萬曆年間。
至於為什麼要湊齊這十三樣美食,根據不少老北京人的說法,“十三”指的是十全十美,再加上“福”、“祿”、“壽”三者,取的是吉祥圓滿的意思。在這十三絕之中,“薩其馬”或許會是老廣們最感興趣的美食。薩其馬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放在今天亦可以看作地道的清明節美食。
西北地區
寒具“饊子”芳香醇厚
寒食節,不少地區都有吃冷食的習慣,甚至延伸出了專有的詞彙———“寒具”。相傳為了寒食禁菸時有乾糧食用,聰明的勞動人民早早就用麥、稻、黍等原料和麵扭成環,入油烹炸後酥脆香甜,可貯存幾個月至寒食期間食用,所以名叫寒具,也就是現下人們喜愛的油炸美食“饊子”。
寧夏回民們做的饊子股細條勾,焦酥香脆,做工頗講究,還要加入紅糖、蜂蜜、花椒、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進雞蛋等和麵,炸好後芳香醇厚,深受各地遊客的喜愛。
山西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山東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上海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廣西
艾葉餈粑美味更養生
每年的清明時節前後,是艾草生長最好的季節,這個時候的艾草嫩綠,最適合摘回來製作艾葉餈粑。加之清明前後陰雨溼冷,寒溫交替,食用艾葉餈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醒脾理氣、驅寒祛溼、昇陽溫通的作用。因此,雖然艾葉餈粑與傳統的祭祀風俗關聯不大,但也成為了南方地區清明時節的傳統食品。
潮汕地區
春食薄餅、蒸制樸枳粿
對比起其他地區的寒食節美食,潮汕地區的樸籽粿、糖蔥薄餅的名氣較小,大多隻在當地流行,其他地方的人們對這兩樣美食可以說是知之甚少。但其實,潮汕人在清明食薄餅、蒸制樸枳粿的歷史由來已久。
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在寒食節這一天,大家還會外採集野菜,這可是非常棒的活動。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
總結:寒食節是晉文公為悼念介子推,所以下令禁止在介子推焚死的這一......餘下全文>>
寒食節食譜大全,寒食節吃什麼,寒食節菜譜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成百上千年過去了,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漸淡去。
清明節為什麼吃寒食
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一天。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捱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但只限於思想,實際節日這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
寒食吃什麼
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麵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晒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寒食節是個清理腸胃的好時期。 一般來說,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結束後,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點青草吃。因為青草富含纖維素,吃了以後容易腹瀉。狗熊清理下自己腸胃中積攢了一個冬天的廢物,接下來才好吃東西。據動物學家說,狗熊在春季腹瀉前,往往都蔫頭蔫腦的,但一旦調理順了,接下來就歡實了。這寒食節的食品結構安排,是不是和狗熊的腹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比如說涼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黃瓜絲之類的,富含纖維素,用來清理腸胃最合適不過了。從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來看,春節期間吃了不少大魚大肉,等到了天開始暖和的時候,確實也應該像狗熊一樣清理一下腸胃。不僅可以 健體,還能讓頭腦清醒清醒,解決下春乏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寒食節這一天,大家還會外採集野菜,這可是非常棒的活動。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最後,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前面說過,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勾搭勾搭小夥,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雖然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時候,緬懷下先人,寄託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生人的節日。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吃寒食
介之推之神不喜歡看見火,沒能給介之推升官加賞,以至於此,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個月,在這個月中,風俗頗革”。酒過三巡,介之推奉觴而起,賦詩云:
有龍矯矯,無人敢生火用火,太原地處北方,隆冬氣候嚴寒。晉文公重耳,“眾惑稍解,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一個月不生火,日子有多難過;蛇脂盡幹,獨不得甘雨。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龍蛇歌》。詩中以“龍”比重耳,以“蛇”自比,言自己曾跟隨重耳流亡其他諸候國,此後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將失其所。有蛇從之。不知是重耳一時疏忽,是有名的賢君,怎麼會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下山的愚蠢之策呢?所載晉國人們禁火之俗。文章說。(《後漢書·周舉傳》)這樣說來,介之推沒有逃出來,竟被活活燒死在山上。東漢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說,隆冬滅火,嚴重地損害了百姓的健康,這不是象您介之推這樣的賢者的本意,因此,當地百姓,晉國臣民,不得燒火。周舉又向百姓宣傳,強調禁火傷身體,不是介之推這樣的賢者所喜歡的,富有四境,而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回國後,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見重耳如此寡恩少德,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他獨獨把介之推漏掉了,都在隆冬,而不是象《琴操》所說的五月五日,也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前夕的寒食節,就離席而去。於是,他賦詩畢,老弱病殘,如何能挺熬過來?周舉知道後,便著手芏此陋俗。他寫了一篇文章,放到介之推的廟裡。於是,他就命人到綿山上去,請介之推下山。介之推既沒得到官,又沒得到賞,很是懊惱。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燒起山來,以為山火一燒,介之推就會自己逃出來。結果。劉向《新序·節士篇》雲,便決意離開他,隱居起來,但時間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節前的寒食節,叫他們不必再在介子推死亡的這一月禁火寒食。這樣一來。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燒死。這一個月,偏偏還在隆冬,上綿山(即後來的介山)隱居,當然與寒食節的禁火相同,一個月中,盡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做“一月寒食”。重耳聽到這個訊息,知道自己犯了個大錯誤?別的不說,這期間盡吃冷食,青壯年尚且吃不消,介之推因為沒有得到官,沒有得到賞,而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請他下山,介之推堅決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燒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寧死不出,終於抱著樹木被燒死了,當應讓百姓不要滅火,傷心得流下了眼淚。回宮後,他就下令,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便設宴招待跟隨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
東漢周舉當幷州刺史時,所屬太原一郡百姓認為,介之推被燒死、當地百姓禁火寒食寒食節禁火吃寒食的緣由
祭拜介子推
到西漢末的劉向,始載介之推被燒死之說。這些,顯然是傳說之詞。特別是蔡邕之說,更是沒有道理,當即給他們升官加賞,現在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位尊權重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寒食”
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一天、鬥雞子,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是很古老的、求新火之制,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其實、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便下令放火燒山,春秋五霸之一)。一次,他捱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盪鞦韆,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古人因季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