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農曆時間?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除夕守歲說法?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第一天,自零點始,鞭炮聲不絕,家家放開門鞭炮和爆竹(俗稱高升),寓新年高升吉利之意。早餐吃紅棗茶並煮湯圓,取“早發”“元通”之意。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煮生食,均吃隔夜飯,以示“隔年陳”,年年有餘。以上習俗今多數仍存。舊時年初一出門要迎方位,謂之“走喜神方”,即出去之前,須翻看曆書,查考財、喜二神的方位,向二神所在方位出行。除敬神外,還供“大仙”。過節期間,忌動刀剪、掃帚,忌打罵小孩,忌發生碎碗破甑之事,以求新年吉利,並貼“童言婦語、鴉鳴雀噪,一概不忌”等。以上陋習今不存。   春節期間,人們都要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舊時鎮江有地位的人士有“飛帖”拜年之舉,即遣僕人持大紅賀年名片前往有關人家拜年。30年代以後,新年即有“團拜”之舉,現已普遍舉行“團拜”。見面,互道“新年好”、“身體健康”等語。   正月初五,俗為“財神日”。天不亮,就有人家燃放鞭炮,爭接財神,晚上均喝“財神酒”。舊時是日,多到雲臺山財神廟進香,也有騎驢上金山的,俗稱“上金山,拾金子”。今不存。   新春期間,家家請春酒,舊稱“請春卮”。舊時,請春酒一般均發請帖,席間菜餚以臘味為主,請春酒意在利用年閒,互通往來,聯絡感情。今請春酒之風仍存。   建國前,新春期間還有跳財神、送麒麟等陋習,後不存。   [元宵節] 正月十一日或十三日為上燈日,十八日或二十日為落燈日,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燈節,是日家家食湯圓,又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說。節前,坊市出售各色花燈,是日,鎮江各業有賽燈、送燈之舉,所制花燈,有魚燈、兔燈、龍燈、獅燈、馬燈、西瓜燈等各種花樣。民間有孃家給新嫁女兒送燈之俗,名曰:“吉慶”,以為生子之兆。西郊圩村有豎“圩燈”之俗。節前,在圩上預先豎好套著竹環的園塔形桅杆,正月十三日,將各色燈綵扯上桅杆。十八落燈,將紅色的頭燈敲鑼打鼓送到結婚一年以上未生孩子的人家。元宵節後,私塾兒童多於十八或二十日入塾開學,故有“元宵三日罷,依舊作生涯”之語。現元宵節仍有燈會,但多在公園舉行,其他陋習均廢。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天,家家吃粽子,中午餚饌食“十二紅”,有莧菜、紅燒黃魚、紅燒肉、鹹鴨蛋、拿拌紅蘿蔔等。人們在家中還懸鐘馗像,以驅鬼邪,門上插艾和菖蒲,午時燒艾薰屋。用雄黃、蒜頭、菖蒲根浸酒,灑屋內牆壁,以驅五毒(蛇、蜈蚣、蜘蛛、壁虎、蛤蟆)。小兒穿老虎鞋,額上用雄黃酒點“王”字,並系五彩百索繩以辟邪。午後,鎮江船業同人在江面表演賽龍舟,觀者極眾。現除吃粽子、中午食“十二紅”及以菖蒲驅毒外,其他均不存。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除晚上閤家團聚吃月餅賞月、並以月餅相互饋贈外,有的人家還自做“爛面燒餅”,餅似圓月,象徵人間團圓。解放前民間還有焚香拜月習俗,俗稱“謝平安”,晚間置供桌於月下,以菱、藕、石榴,月餅等作為齋月供品,在堂屋右方另設小月公供桌一張,供小孩玩賞,入晚,即點“寶塔斗香”,對月膜拜。解放後漸廢。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舊時,茶食店與點心店門口高掛用各色小三角旗貼上成的三角大旗,出售重陽饅頭、重陽米團、重陽糕,上插彩色三角重陽旗。是日,還有登高之俗,以登北固、金、焦三山者為多,晚間,飲“重陽酒”。工商及知識界,還有持螯(螃蟹)賞菊之舉。現飲“重陽酒”,吃“重陽糕”、“重陽登高”等俗仍存。   [十月朝] 農曆十月初一為下元節,俗稱“十月朝”。舊有上墳、祭祖、送寒衣的習俗,現已廢。是日,家家戶戶均用紅豆與糯米煮飯,謂之“紅豆飯”,食前,先放一碗於桌上,供蒼蠅飽食,據說蒼蠅食後......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除夕,歲除,守歲分別是什麼意思?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贊助廣告

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是農曆年臘月的最末一日,春節的前夜。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什麼是守歲?守歲具體時間?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

,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裡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編輯本段]守歲的來......餘下全文>>

春節的農曆時間和主要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餘下全文>>

除夕的來,歷時間習俗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巨集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餘下全文>>

守歲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守歲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守歲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目錄

中國春節除夕之夜的習俗基本概述

來源傳說

歷史記載

注意事項

北宋蘇軾所作同名詩作者資訊

原詩內容

聲律分析

詩歌賞析

趙照川所著同名文章中國春節除夕之夜的習俗 基本概述

來源傳說

歷史記載

注意事項

北宋蘇軾所作同名詩 作者資訊

原詩內容

聲律分析

詩歌賞析

趙照川所著同名文章

展開 編輯本段中國春節除夕之夜的習俗

基本概述

詞語解釋   詞目:守歲    英文:Each拼音:shǒu suì    基本解釋: [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see the new year in] 農曆除夕一夜不睡,送舊迎新圍爐守歲    詳細解釋: 陰曆除夕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 守歲

簡單釋義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出處記載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唐 孟浩然《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臥,想思那得夢魂來。” 宋 朱淑真《除夜》詩:“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墮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乾,無應者。” 徐玉諾 《一隻破鞋》中:“守歲一般將

守歲(2張)一夜熬過去,我們又冷又餓,正要預備些熱水喝,忽然縣知事又來了,立逼著我們上城。   習俗介紹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來源傳說

傳說一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餘下全文>>

在中國,農曆新年,過除夕夜、守歲和春節的習俗,這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全民習俗的?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69720.htm

熬年守歲是幾月幾日

★熬年守歲的時間是農曆除夕夜。

除夕晚上,人們往往通宵不眠,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相關問題答案
除夕守歲的農曆時間?
除夕守歲是農曆初幾?
除夕的農曆時間是多少?
除夕的農曆時間?
除夕守歲是什麼時候?
除夕守歲的傳說?
除夕守歲的寓意?
除夕守歲的含義?
除夕守歲的意義?
除夕守歲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