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傳說?
白露節氣是什麼來歷
白露(white dews)是24節氣之一,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滿意請採納
《屋頂上的綠寶石》裡面家琪說的白露那個傳說誰能完整說下來,是什麼
。相傳:“每年的農曆八月初四,是白露——太陽過黃經1搐5度,夜涼,水汽凝結成露,在白露第一道曙光出現的時候,把一顆綠寶石交到戀人的手上,那麼,這對戀人,不管遭遇多少的磨難,他們的戀情將永遠無堅不摧!”
白露的由來 白露是怎麼來的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網路配圖二十四節氣白露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
白露怪談的故事內容
主人公市川露葉(19) 從小就能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有一天她追著聲音來到一座山上,遇到了五個年下高中生,於是被邀一起講怪談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古老的神社,並在裡面發現了一座地牢,當幾人各自回去,異變也因此發生了。
誰知道白露和綠寶石的故事
綠寶石,古希臘人稱它為“發光的寶石”。它代表幸運、財富、信義和永生,象徵尊貴、美好和豐收。人們相信,綠寶石還能帶給情侶們忠貞不渝的情感。
每年的九月八號是白露,太陽過黃經165度…夜涼…水汽凝結成露·…°
有一個關於白露的傳說:
說在白露到來的那一天…
當第一道曙光出現的時候·…°
把一顆綠寶石交到戀人手上…
那麼,這對戀人,無論發生什麼磨難......~~
他們的戀情永遠無堅不摧.....
如果真是這樣·…°你會願意去試嗎?
....我想我會......
美麗時光,象夜的輝煌
貼心收藏,每一段喜怒哀傷
璀璨年華,愛情在綻放著光芒
·······
愛情永遠閃耀在
最亮那一個地方
我心中有一顆寶石
藏著許多夢想
我的心去流浪
卻帶不走天堂
每個人的心裡都
會有一段傷痕
像白紙的天真
彷彿被你傷得好深
遠走四方為尋一個肩膀
·······
愛情在燃燒著火花,能擁有過往都是每段溫暖時光
為什麼說白露節氣吃龍眼最好?
白露節氣,是盛夏進入涼秋的一個轉折點,由於早晚的溫度較低,人體會有相對減緩的適應過程,此時的身體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即防寒,而龍眼為禦寒溫潤弗物,食之可在體內起到驅寒的效果,其實不僅僅是龍眼,荔枝,桃子也屬於這個時節的常食之物,這些對於那些體虛體寒的人,尤為重要。
與白露有關的詩詞、故事、美文
《白露》
(唐)鮑溶
清蟬暫休響,豐露還移色。
金飆爽晨華,玉壺增夜刻。
已低疏螢焰,稍減哀蟬力。
迎社促燕心,助風勞雁翼。
一悲紈扇情,再想清淺憶。
高高拜月歸,軋軋挑燈織。
盈盈玉盤淚,何處無訊息。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誰可以把完整的白露故事告訴我啊
在二十四節氣裡,穀雨、清明、白露、大雪、小寒、大寒和立春等都是令人喜愛的。白露在每年9月7日前後來臨,指地面水氣凝結為露,稱白露。據《時訓解》記:“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群鳥羞(護羽)”。又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為“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田地裡,長長的秋草倒伏在路上,像枯白的頭髮,被密密的露水潤著,而每一根草葉上,都含著清涼的珍珠,在已呈現出枯敗氣象的草上,濛濛一片。最早出門的人,還可看到自己踩過草地的足印。
感覺:白露身不露
白露期間,氣溫變化較為明顯,民間有“一層秋雨,一層涼”的說法。《黃帝內經》指出:這時“寒風曉暮,蒸熱相薄,草木凝煙,溼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因為天氣乾燥,氣候涼爽,早晚外出應宜暖其服。正如俗話所說:“白露身不露。”對於人們的健身養生來說,秋氣應肺,此刻氣候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會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等症狀。古人有“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的說法,這些都是秋天進補的經驗之談。
感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但總的來說,白露時節,天氣還是讓人備感秋高氣爽的。南朝宋時的詩人湯惠休《秋思引》中就有“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的句子。而在唐詩中寫白露最為有名的當數杜甫。他有一首作於秦州的《月夜憶舍弟》,全詩云:“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大意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身處邊地,月夜只聞戍鼓雁聲,只見路斷行人,到處是一派冷落寂寥的悲涼景象。白露之夜,抬頭望月,思念故鄉親人的情感更加強烈起來。弟兄幾個離散東西,天各一方,想到幾個弟弟正在戰亂之地,顛沛失所,生死茫茫,平常寄信問訊尚且經常收不到,況且現在兵荒馬亂之時,更是不可指望,於是懷念憂慮之情越發深重了。
元末“吳中四傑”之一的高啟,明太祖洪武年間曾做過翰林院國史編修,參與寫作《元史》,後又授官戶部侍郎,他卻以“年少不敢負重任”辭絕。皇家賜其白銀以還鄉。他到家後寫了一首《始歸田園》:“白露蕪草木,荒園掩窮秋。歸來一芟理,始覺吾席幽。高柳蔭巷疏,清川映門流。落日望禾黍,離離滿西疇。乍歸意自欣,策杖頻覽遊。名宦誠足貴,猥承懼愆尤。早退非引年,皇恩未能酬。相逢勿稱隱,不是東陵侯。”詩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寫了自己在白露時節歸家時看到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後半部分則反思認為自己辭官歸田不是不愛富貴,也不是為了清靜延年,而是害怕自己身居高位能力不夠而延誤國事,是自願歸去的。
自願歸去的還有張翰,他是西晉名士,秋天來時起了“蓴鱸之思”,“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他因思念家鄉的葵白、蓴菜和鱸魚燴而辭官歸去,逃脫了從政的危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在新近熱播的韓國曆史劇《大長今》中,有一首名為《希望》的主題歌,也唱盡了秋風起白露生時人們的感念,茲錄於後,與君共悟:“看天空飄的雲還有夢,看生命回家路程漫漫,看明天的歲月越走越遠,遠方的回憶你的微笑……看天空飛的鳥還有夢,看清風向白露吹散大霧,看冬天悲的雪越來越遠,昨天的曾經的我的微笑……”
白鹿洞的傳說。
白鹿洞位於虎溪巖背後,山多崩巖隧谷。唐貞元中李渤與兄涉隱居讀書於此,畜一白鹿,因名。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萬曆年間開挖“稜層石室”時,在這裡開出了一個“宛在洞”。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手機互動百科網
白鹿洞
白鹿洞位於虎溪巖背後,山多崩巖隧谷。唐貞元中李渤與兄涉隱居讀書於此,畜一白鹿,因名。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萬曆年間開挖“稜層石室”時,在這裡開出了一個“宛在洞”。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票價:30元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白鹿鎮
類別:風景名勝
所在地:九江
(圖)白鹿洞
白鹿洞
白鹿洞位於虎溪巖背後,山多崩巖隧谷。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萬曆年間開挖“稜層石室”時,在這裡開出了一個“宛在洞”。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基本簡介
(圖)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處,山峰至此匯成環狀,別具一種格局。
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處,
山峰至此匯成環狀,別具一種格局。
白鹿洞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重要組成部分,國家4A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老峰東南麓。距九江市區30公里。屬古文化遺址。白鹿洞初為唐代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隱居讀書之處。渤養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環合,俯視似洞,由此得名。長慶間(821—824),渤任江洲刺史,在白鹿洞修建臺榭,遍植花木,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時,成為四鄉文人往還之地。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權在渤隱居之處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是一所與金陵國子監相類似的高等學府。
北宋初年,江州鄉賢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軍,興復白鹿洞書院,自任洞主,籌置學田,制訂學規,收集圖書,聚眾講學,使白鹿洞書院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以後800餘年辦學的楷模,元、明、清三代辦學不斷,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為江西省高等林業學堂。白鹿洞書院現轄地三千畝,明、清建築三十六幢,面積七千平方米,明、清碑刻157通,摩崖石刻60處。每年接待遊人10萬人次。
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引自後山岩罅中的流泉,水清甘冽,人稱“龍泉”,又名“琮琤泉”。龍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借朱熹在江西廬山白鹿洞講學的故事,取名“白鹿洞”。洞內泥塑白鹿一隻,口向洞外。每當春末夏初,空氣溼度增大,水氣上升,便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故稱“白鹿含煙”。
文化資源
(圖)白鹿洞
白鹿洞
白鹿洞座落在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裡,因唐洛陽人李渤隱居讀書養白鹿自娛而得名白鹿洞,門前有貫道溪終年潺潺不斷。這裡山林環合,草木秀潤,溫度適宜,風光綺麗,野趣天成,是旅遊、消夏、休閒的極佳場所。這裡儲存了廬山最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幾百年以上的古鬆百餘棵,千年古鬆十餘棵,有柳衫、水杉、鵝掌秋、紫荊、丹桂、紅楓、銀杏、梅花、山茶、紫玉蘭、廣玉蘭、方竹、鐵樹、紅葉木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奇花異草。還有獐麂、錦雞、蟒蛇、畫面鵲、果子狸以及蝶類、鳥類、蛇類等珍惜動物,這裡的地質地貌也很有特色,儲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丹霞地貌及瓷土、硯材、釉石及礦產資源,每年都吸引著大批來此進行科學考察和實習的大學師生及科學工作者。
白鹿洞現存有歷代碑刻157通,摩崖石刻57處。其中朱熹親題的“敕白鹿洞書院”“枕流”“釣臺”儲存完好。最早有確切紀年的摩崖石刻是南宋嘉定十一年(12......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