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的風俗禮儀?
水族的風俗習慣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乾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常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孃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孃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水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啊
婚俗
水族婚姻舊時奉行民族內婚制度,採取"同宗不婚,異姓開親"的原則,青年男女,戀愛自由,但婚姻由父母包辦。在實際聯姻過程中,潘、韋等水族大姓,由於人口眾多,致使男女婚配成為大問題,故通過“倒栽杉”的形式,實行破姓開親。婚姻的締結分提親、問親、訂親和結親等過程。提親和問親多由媒人去進行,一旦親事定下,即擇日舉行"訂親酒"。
屆時,男方派出直系叔伯兄弟為代表與媒人一道,攜訂親財禮以及架子豬、公雞等前往女方家,女方亦相邀自己的房族兄弟前來相陪。午飯時,由媒人動手殺雞,並以雞眼占卜親事的吉凶,開餐後,雙方需商定結婚的日期並議定財禮的數目。此後數日,女方房族各家依次宴請男方的代表,親事就此訂成。結婚時,新郎不出面,由媒人帶領童男童女各一人以及迎親的數十人隊伍,抬著豬肉、糖果、罈子酒、糯米粑等前往女方家,迎親隊伍還須攜帶雙方議定的禮金和特製的鋸齒鐮刀、竹篾穿串的金剛藤葉和竹編魚籠,意表"嫁娶不亡古、子孫多發達"。新娘出閣時,撐傘出門,由其兄弟姐妹和嫂子等幾十人陪同,行進中,忌諱與同日出嫁的新娘相遇,兩向相遇不能避開時,新嫁娘要互換禮物以示吉利。到新郎家後,新娘要擇吉時入閣。屆時,新郎家中的所有賓朋和家人必須退出屋外,大門內側放置銅盆,盆內點燃桐油燈,盆口罩上篩子,大門坎上放置馬鞍,鞍上再放置一塊木板,新娘必須從木板上以左腳跨鞍入門。新娘入閣時,由一老婦手提魚罐在前牽引,跨鞍入門時,老婦要從魚罐中用青竹葉或稻穀草蘸水輕輕在新娘背上拂拭,以去邪納吉。新娘入閣之後,當天必須返回孃家,名曰:“回門”。回門之後,有的地方新娘還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不落夫家”習俗。水族人家通常婚後生下第一個小孩時才另立門戶,同時舉行設立“娘娘神”位儀式。 家庭習俗
水族社會在家庭之上,一般有家族組織制度,家族中的年長者和輩份高者共同組成一個人數眾多的“三老四公”議事會,他們按族規負責家族內部的道德評判和處理家族內部的成員糾紛。個體家庭每逢婚喪大事,都會得到家族組織成員的全力資助和協辦。家族擁有公共墓地、山林、草場、水源、魚塘或河段。“三老四公”必須負責家族大型的“拜霞”、祭祀“火神”、保寨神等宗教活動,對外代表家族參與地方性的“議榔”會議等。個體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長,擁有家庭經濟的支配權和對外交往權,也有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的義務。
家庭內部分工表現為男耕女織,男子主要負責犁田耙地,餵養牛、馬等大牲畜並承擔農家肥、穀物收割等重體力活兒的運輸;女子負責插秧、小季栽種、田間管理和菜園生產。日常生活中男子對外參加社交活動並保證家庭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婦女操持家務、飼養生豬、家禽、釀酒和織紡等。一般人丁較少的家庭,多數幾代同堂,只有多子農戶才承襲樹大分丫、崽大分家的傳統。分家時,必須請家族的“三老四公”出面監督以保證分家析產時的公證,分家後,父母大多與小兒同住。在家庭中,只有男子有財產繼承權。
水族社會講究樹立整體形象。同一姓氏聚族而居,村落內部強調長幼有序,並遵守世代相承的家規傳統。服飾水族男女都喜歡穿青、藍兩色服裝,所用布料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即遠近聞名的“水家布”。男子過去穿大襟無領寬袖的青藍土布長、短衫,內襯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藍簡便褲,腳穿元寶蓋青布鞋,用青布包頭。現在男子的服飾已漢化。婦女穿藍色大襟無領半長衫,著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系青色繡花圍腰,喜將頭髮梳成一把斜綰頭上。節慶期間,婦女喜戴項圈、鳳釵、須花、耳環、手鐲等銀飾品。建築 勤勞勇敢的水族人民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餘下全文>>
水族和苗族有那些風俗和生活習慣
水族風俗習慣
水族男女都愛穿青、藍兩色服裝。男子穿大襟長、短衫,用青布包頭。婦女上身通常穿藍布大襟無領半長衫,胸前圍一塊刺有茨藜花紋的圍兜,下身穿青布長褲。婦女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節日穿裙子,將長髮梳成一把斜綰頭上。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喜歡帶各式各欄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水族以大米為主食,次為玉米、大麥、小麥、紅薯等。喜食糯米飯、魚類及燒酒、甜酒,並以此作為祭品和節日招待親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築多系木質結構,歷史上多為“千欄”式樓房,現在平房佔多數。
水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動打招呼,讓坐、送水等。節日期間,客人到家,不論認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待客飲食中以酒為貴,貴客則以殺小豬及魚招待。豬頭、雞頭象徵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豬頭留作餞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父親小家庭。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關係打上了鮮明的階級烙印,講求“門當戶對”,“婚姻論財”。在封建家長制的束縛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郎不迎親,請幾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撐傘步行到男家,不舉行儀式。歡宴賓客後,新娘當天或次日即返孃家,一般經過半年後,才到夫家長住。水族的喪俗繁雜,其程式大致分為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等6個階段。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水族過去信仰多神,相信萬物有靈。以“六一公”、“六甲公”為正神。相傳為“水書”的創造者。凡遇生死、疾病、災荒都要請鬼師占卜唸經、殺牲祭鬼神,以魚祭為特點。卜法主要有雞蛋卜。水族古代有石棺墓,其棺槨形似“幹欄”,周圍雕刻銅鼓及各種花紋,頗具有民族特點。清末,曾傳入天主教。但信教者為數很少。
水族有本氏族的歷法,與夏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歷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八月底至十月初的4個亥日都是“端”節日子,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水語稱“藉端”。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日期間舉行賽馬及跳銅鼓舞、蘆笙舞等活動。並舉行盛大的宴會。部分水族過卯節,即以9月卯日為節日。此外還有“額節”、“霞節”“蘇寧喜節”等,也過清明、端午、六月六、七月半等節日。 苗族風俗
家庭 苗族普遍實行以父系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員以兩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極少。多數是兒子結婚以後,即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一起生活。
在家庭中,男性家長有較大權力,女性家長其次,成年子女有“參議”權。家庭財產只有男子才有繼承權。分居時,除留一份給父母作“養老田”外,其餘由兒子繼承。兄弟多的實行平均分配。沒有長子(或幼子)繼承製。有些地方前妻長子可多分點,但沒有形成制度。女子沒有繼承權。有的地方,如黔東南地區的部份苗族中,對未出嫁姑娘也分給小部份田產,供其作生活開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後,便無權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後才收回。贅婿有財產繼承權。寡婦若不另嫁,也可繼承亡夫家產,如果轉房,則由原夫兒子繼承。
苗族直系親屬與旁系親屬關係,一般比較親密,僅有程度輕微的親疏之分。他們組成一個家族,守望相助,貧困相扶持。在家族同輩成員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計親疏遠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稱。對與父輩者,均以叔伯父母稱呼。對與祖父同輩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稱呼。對祖父以上的輩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對下輩,一般是直呼其名。
苗族很講究家教家規。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姐妹要友愛,尊重長輩,愛護晚輩,是傳統美德。......餘下全文>>
水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待親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築多系木質結構,歷史上多為“千欄”式樓房,現在平房佔多數。
水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動打招呼,讓坐、送水等。節日期間,客人到家,不論認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待客飲食中以酒為貴,貴客則以殺小豬及魚招待。豬頭、雞頭象徵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豬頭留作餞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