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節日還是節氣?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立春是農曆節日還是陽曆節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農曆節日,請你參考:

http:礌...01.htm

立 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贊助廣告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資訊在哪裡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

baike.baidu.com/view/25702.htm

www.baidu.com/s?wd=%C1%A2%B4%BA&cl=3

贊助廣告

立春是這個節氣的第一天還是最後一天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交立春節氣。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一年有24個節氣,每個節氣只是在某一天的某一時辰,民間流傳的黃書上便有。

具體哪個節氣在哪天基本是有規律可循的,大概如下: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前後為“寒露”,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節氣和節日的區別?

完全不同。

節氣可作兩個意思理解:一、二十四氣中的一類。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為另一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稱十二節氣。二、二十四氣的泛稱。節氣一般是按陽曆算出來的。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週,每大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節氣都是指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編輯本段]【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矗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編輯本段]二十四節氣時間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春季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 太陽位......餘下全文>>

春季有幾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什麼意義

春季有6個節氣

立春

2月3—5日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雨水

2月18--20日 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多。 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雨水牆紙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驚蟄

3月5--7日 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過冬叫做入蟄,至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人們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故稱驚蟄。從驚蟄日開始,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聲震醒,出土活動。

春分

3月20--22日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

清明

4月4--6日 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過冬叫做入蟄,至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人們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故稱驚蟄。從驚蟄日開始,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聲震醒,出土活動。

穀雨

4月19--21日 降雨明顯增多,雨水促使穀類作物之生長髮育,古代稱為雨生百穀。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作為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立春什麼時候?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公曆每年2月3至5日之間,表示著春天的開始。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著春季的開始。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2]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2014年立春時間(2014年2月4日 06:03 - 2014年2月19日 01:59)  陽曆時刻:2014年2月4日 6:03:15 陰曆日期:正月(小) 初五 星期二  俗稱打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者2月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立春也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臺灣地區將立春定為農民節。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太陽黃經為315度。在季節方面,表示春天的開始,也是新一年的開始。

望採納~

立春是什麼意思 立春節氣有哪些氣候特點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24節氣與中國傳統節日是否有關聯?

當然有關聯。

24節氣是我國農曆中重要的24個日期。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分別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若按農曆計算,各節氣時間大至為如下:

立春 2月2-5日; 雨水 2月18-20日;驚蟄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穀雨 4月19-21日;立夏 5月5-7日;小滿 5月20-22日;

芒種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處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和所在時段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二月二(也稱龍抬頭)、清明、端午、七夕(也稱七巧)、中秋、重陽、臘八等。這些節日大多和節氣有關。當然節日的起源各自不同,但到了漢代,我國傳統節日基本形成。

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一年之始。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園之夜。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但到了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因漢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

二月二,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 端午節: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據傳,屈原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

中秋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

......餘下全文>>

24節氣的時間?24節氣與那些傳統節日有關?? 10分

24節氣是我國農曆中重要的24個日期。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分別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若按農曆計算,各節氣時間大至為如下:

立春 2月2-5日; 雨水 2月18-20日;驚蟄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穀雨 4月19-21日;立夏 5月5-7日;小滿 5月20-22日;

芒種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處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和所在時段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立春,驚蟄,穀雨。分別是什麼意思?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叫立春節氣。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1]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2] 。

驚蟄,古稱“啟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相關問題答案
立春是節日還是節氣?
冬至是節日還是節氣?
星座是生日還是陽曆?
過年是除夕還是春節?
重陽節是農曆還是陽曆?
清明節是公曆還是農曆?
生日是公曆還是農曆?
生肖是指年還是月日時?
日曆上是陰曆還是陽曆?
星座是看生日還是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