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藍是怎麼由來?
百家姓中有沒有姓藍的?
姓氏源流
藍(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羋姓。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任藍縣尹(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又稱藍尹亹。藍尹亹的後代子孫以“藍”為姓。
2、出自嬴姓,為伯益之後。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為藍(即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君,他的後代遂以封邑地名為姓,稱藍姓。
3、出自賜姓。據《藍氏族譜》則將得姓追溯到更遙遠的年代,族譜載,藍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藍姓皆公遺裔”,汝南堂名源此。當代不少地方,習慣上把藍姓與蘭姓混為一談,即把藍字作為蘭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古藍姓與蘭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藍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統源流。蘭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
得姓始祖
昌奇公。據《藍氏族譜》載,藍氏為炎黃子孫,第一代昌奇公生於帝嚳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時以秀藍賜名,分封為汝南郡(河南省新鄭縣)火旺公。歷年藍氏興旺,代代有名人,子孫遍及全國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縣),嗣後,藍氏子孫又徙遷陝西,隱居長安,甘肅隴西縣,湖廣荊州、江蘇上元縣,今南京市朱紫坊。藍氏後人尊昌奇公為藍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藍姓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六十六大姓。對於藍姓的起源,古書中未有十分詳盡的記載,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人們稱他為“藍君”。可能是他的後代子孫以封地名中的“藍”為姓。古書記載戰國時中山有大夫藍諸,藍姓郡望中山,可能與此有關。但是,具體如何,古書中沒有詳細記載。藍姓現多被誤寫成“蘭”姓,但是,兩者起源並不相同。藍氏有悠久的氏族歷史。據閩、粵、贛各地《藍氏族譜》載:“炎帝號曰神農,乃始祖也,十一世傳至榆罔(據《三皇本紀·補史記》考: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應為神農之第四傳,原《藍譜》所記帝榆罔為十一傳,這在輩序上有出入),遷空桑(今山東省曲阜縣),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時,有熊國君貢秀蘭一株,值帝后宮降生一子,帝甚歡悅,以貢蘭賜姓藍取名昌奇,及長分封汝南,遂以此地為郡。”繼後,隨朝代更迭,後裔因受歷代戰火影響,或受封隨居,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遷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傳至108世明德,任揚州節度使,宦遊金陵,自北豫遷建康(今江蘇省江寧市),居上元縣朱紫坊,為江南開基1世祖。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奔閩居福清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廣東省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姓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藍元晦生三子:長子慶福(四世)居萇坑(今赤嶺),為漳浦藍姓始祖;次子慶祿,遷藍教(今隆教),為龍海藍姓始祖;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遷饒平藍屋村。據藍氏族譜記載實際來源於畲族的創世傳說,遠古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封護國侯,處汝南郡。藍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廣佈於閩、粵、贛山區。宋元之後,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的屠殺,或者是出於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改變了自己的族稱。這種狀況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龍海、上杭,廣東的大埔、饒平等地的藍姓才突然恢復為畲族,總人數達幾萬人。而族源相同,散佈於海內......餘下全文>>
姓氏。真的有姓藍的嗎?
有的``我就是姓藍的!
回族藍姓是“由伊斯蘭人名(來自阿拉伯語),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姓。”(《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如元代的詞曲家藍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關後便採用了藍姓。回族中的藍姓,恐因明洪武年間“藍獄”(藍玉及家族遇害)之禍,使其資料相當匱乏。在歷史文獻中,藍姓又往往被誤記為“蘭”姓。如藍楚芳,在《太和正音譜》中為“藍”;在《錄鬼薄續編》中為“蘭”在《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說:“蘭楚芳,又作藍楚芳”。明代的藍玉,官方資料均為“藍”,民間偶記為“蘭”。作為蘭姓,是回族的同音又一姓,不應當“藍”、“蘭”不分。但是因“藍獄”之禍,改“藍”為“蘭”者應當別論。藍姓回族,自清代藍朝鼎、藍朝柱兩兄弟領導的雲南回民失敗後,僅在陝西、新疆等地有少量分佈。
姓蘭和姓藍有什麼區別?
兩個都是有的。下面是姓名起源:
藍(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羋姓。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任藍縣尹(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又稱藍尹亹。藍尹亹的後代子孫以“藍”為姓。
2、出自嬴姓,為伯益之後。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為藍(即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君,他的後代遂以封邑地名為姓,稱藍姓。
3、出自賜姓。據《藍氏族譜》則將得姓追溯到更遙遠的年代,族譜載,藍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藍姓皆公遺裔”,汝南堂名源此。
當代不少地方,習慣上把藍姓與蘭姓混為一談,即把藍字作為蘭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古藍姓與蘭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藍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統源流。蘭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
蘭姓(lán)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姬蘭是周厲王之子姬友(鄭桓公)的裔孫,其支庶子孫中,有以王父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的大夫,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採於蘭邑(今山東棗莊東二十五公里),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拔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拔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拔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拔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拔部僕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僕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第六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第八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餘下全文>>
關於姓氏的那些話, 姓藍的是??有誰知道?
我姓藍,你卻爛在了我的心裡。自己想的
姓藍的以前是什麼名族?
畲族。姓藍和蘭雖然同源同宗,但是藍姓屬於畲族,蘭姓屬於漢族。
姓藍的是不是漢族啊?
藍定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藍姓起源於今陝西藍田,歷秦漢而降,藍姓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
廣西西部及北部山區藍姓多為瑤族。藍姓的還有畲族、苗族都有藍姓。部分自稱漢族的的其實是少數民主為不受歧視在登記時選填上漢族。
姓藍的是什麼少數民族的?
應該不止少數民族姓藍的。幾百年前是一家也不一定,但是隨著遷徙等各類因素,普通姓氏應該都是遍佈大江南北,各個民族吧。知道外婆家那邊是姓藍的是壯族,也有瑤族,在廣西。很典型的一個不互於少數民族的就是藍正龍。。。
廣西姓藍家的家族歷史
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很多藍姓現在被簡化為蘭姓。藍姓目前包括漢族、壯族、瑤族、畲族、苗族等多個民族。藍氏在壯族及畲族群體中均為大姓氏,藍姓為壯族十大姓氏之一,藍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藍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
藍姓起源於中原,今陝西西安的藍田縣,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荊門,河北的遷安都是藍姓最早的發源地。漢朝之前,藍姓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和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姓郡望,即藍姓之最早發祥地,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目前藍姓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歷史名人:
藍采和,唐代的隱逸。最早見於南唐沈汾《續仙傳》。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於城濠州城(今安徽鳳陽),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三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脫世之意。後得鍾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藍榮玉(1914-),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畲族鄉人。民國3年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時,15歲的藍榮玉即參加革命,任鄉少年先鋒隊副隊長。
1931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共青團團委幹事。
1932年任根據地省保衛局執行科審判員。
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久參加工農紅軍,擔任福建軍區獨立二團政治處特派員。
1970年4月-1971年4月任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
1971年4月-1980年8月任福建省委常委。
1979年12月-1980年8月任福建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9屆候補中央委員。
1980年8月7日,因積勞成疾,病逝於福州,享年67歲。
歷史上有哪些姓藍的名人
藍采和:唐末逸士,傳說中八仙之一。他常著破爛藍衫,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天則在衫內加絮,冬天則臥於雪中。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後於濠梁酒樓上飲酒,有五色雲覆其上,飲畢,乘雲鶴去。
藍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隸屬常遇春麾下,每戰皆先登陷陣,屢立戰功,封為涼國公。後恃功專恣,為太祖所惡,以謀反罪誅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將士2萬餘人。
藍天蔚:早年以官費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任湖北新軍統帶兼湖北弁學堂教員。武昌起義時與吳祿貞等策劃北方新軍起義,未成,潛逃上海,被民軍推為關東革命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駐節煙臺。1921年任鄂西聯軍總司令,隨後被軍閥孫傳芳擊敗,死於四盯。
藍廷珍: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年間由把總升任溫州遊擊,屢敗海賊。後又升南澳鎮總兵。隨施琅入臺灣,平朱一貴,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
藍 瑛:明末畫家。擅山水,早年風格秀潤,後漫遊各地,風格變為雄奇蒼老。兼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為"浙派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