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姓起源?
有姓‘帥’的人嗎?起源是什麼?
帥姓出自師姓,為三國末晉初的大司徒、兵曹尚書師昺公為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而改姓帥。“帥”跟“師”字僅有一劃之別,如果用以代表中國人的姓氏,雖然讀音完全不同,但從歷史文獻上追源溯流,兩姓卻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為帥氏正是師氏分支出來的。根據《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故以官為氏而姓了師氏,傳到三國時代,有一位師昺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職,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名諱,就將自己的姓改少一橫,變成了帥氏,開創了另一個姓氏家族。
歷史名人
帥 寶,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成淳中,授鹽官丞,以清廉著稱。擢昌化令,勸農課士,聽訟鹹得其情,卒於官。
帥 我 (1648-1725),清學者。字備皆,號簡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書畫,尤明醫理。康熙五十年舉人,官內閣中書。擅詩文,循循江西舊法。著有《墨瀾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簡齋詩文稿》。 帥使念,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鮮卑先祖舊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帥仍祖,清文學家。字宗道,號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帥我長子。康熙間諸生。幼聰慧,十歲能詩,以才華自負。又精岐黃術。性孤介,艱於一第,乃棄舉業,鍵戶讀書。工詩文,著有《嗜退山房詩稿》二卷、《文稿》三卷。 帥念祖,清畫家。字宗德,號蘭皋,江西奉新人,帥我子。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科給事中,陝西布政使。以事謫戍軍臺,沒於塞外。工指畫花卉,兼寫山水。尤以時文鳴一時,務以幽渺之思,擺脫陳因。亦工詩,清刻不俗,與從子家相時有大小帥之稱。著有《樹人堂詩》七卷。 帥家相,清詩人。字伯子,號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進士,歷官江西潯州知府。工詩,善學少陵,氣格沉雄,有幽燕氣,與從父念祖時有大小帥之目。曾燠嘗選其詩與陳允衡、王猷定、曾畹、蔣士銓、汪軔、楊垕、何在田詩合刻,名《國朝江右八家詩選》。著有《三十六乘書樓詩集》十六卷。 帥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號仙舟。湖北黃梅人。十七歲中鄉試。嘉慶元年(1796)進士。任編修。歷遷吏、禮、工等部侍郎。典試於廣東、江南。督學於廣西、山東。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撫,奏請鹽政改歸巡撫兼理,停加課銀五十萬兩;年減商捐、外款銀二十萬兩。杭、嘉、湖三郡發生水災,他截漕糧賑濟;並免除米稅,以招遠處商賈。曾捐資八萬,浚修西湖,修築海鹽石塘。浙人在西子湖邊建“帥公祠”,以示紀念。 帥承瀚,清臣。湖北黃梅人。帥承瀛之弟。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翰林院檢討至副都御史。頗有聲譽於時。 帥方蔚 (1790-1872),清學者。字叔起,又字子文,號石村,南昌奉新(今屬江西)人。少聰明好學,道光六年(1826),舉進士第三人,授編修。八年,出任山東鄉試副主考。歷任湖廣道、雲南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等。後因病辭官回家。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興起,帥方蔚在鄉中辦團練,操練鄉勇,幫助官兵鎮壓起義軍,咸豐皇帝恩賞加道員官銜。在鄉期間,注重講授經學,有“真經師”之稱。曾主白鹿書院、經訓書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撫劉坤一聘請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並主修《奉新縣誌》。同治十一(1872),方誌完成,旋病卒。帥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稱,廣見博識,著述甚豐。文有新意,詩有特色。所撰述文章體裁十分廣泛,主要有《咫聞軒詩稿》、《咫聞軒隨筆》、《紫雯軒館課》、《帥太守稿》、《詞垣日記》、《左海交遊錄》等,均收入《帥氏清芬集》。
其他帥姓名人有宋官吏帥範;清文學家帥光祖,詩人帥翰階......餘下全文>>
帥氏的來源
帥氏的起源比較簡單。帥由師姓所改。晉武帝司馬炎纂奪魏權後,建立西晉,結束了三國時代,他追伯父司馬師為晉景帝,並令天下避“師”字。以尚書師□為代表的師氏家族為避名諱,只好減去姓氏“師”字中的一筆,改為“帥”姓。後來,過了晉朝,帥氏的子孫有的又恢復為師姓,有的則依舊為帥姓。廣韻:晉有尚書師□,避晉諱,改為帥氏。晉代有尚書帥,清代有文學家帥我,詩人帥念祖。 師姓起源資料:商朝和周朝時,朝中有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稱為師。如商紂王時有師延,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融、師慧、師悝等。他們的後代中有以先輩的官名為姓氏的,稱為師氏。由於,師官中出了不少精通音律的行家,後來喜愛音律的文人們也改姓為師,儘管他們即不是師官,也不是師官的後人。師氏除了源於樂官之外,也有史實證明師姓也出自宮中侍衛之官。師丹,西漢大臣,琅琊車武(今山東諸城)人。他主張限制族、官僚。富豪佔有土地和奴婢的數目,以緩和激化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 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宋代有翰林學士師頏,明代有吏部尚書師逵,清代有甘肅提督師懿德。
景姓的起源及其是民族??
第一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王室後裔景差,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傳說中的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之一,與炎帝齊名。炎、黃二帝相傳是同母異父兄弟。黃帝原姓公孫,因為長期居住在姬水一帶的軒轅之丘,就改姓姬,號軒轅氏。以後因封國在有熊,又號有熊氏。他生活的時代大約在4500年以前,活動的地域大體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帶。
炎帝,相傳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一說即神農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長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陝西省岐山縣的東面,是渭河的支流。又傳說炎帝陵在今陝西寶雞,湖南酃縣等地。
相傳炎帝末年,道德衰敗,社會混亂,諸侯之間互相侵伐。南方几個黎族的首領蚩尤帶兵北進,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黃帝率領部隊與蚩尤在此展開了一場血戰,最後將蚩尤軍隊包圍起來,全部消滅,並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殺掉了。
以後又經過了多次征戰,黃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七旗村)打敗了炎帝,使炎帝勢力退避到南方。從此,天下安定,黃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為共同的領袖。後來黃帝部落又與炎帝部落合併,統稱華夏族,即中華民族的前身,於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稱作“炎黃子孫”。黃帝活了一百十歲,死後葬在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每年的清明節,海內外的華人前往黃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共有四個妃子,一共生有二十五個兒子,而得姓的兒子只有十四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發明了養蠶繅絲、製作衣服。所以,嫘祖後來又被祀為“先蠶”(蠶神)。她生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一個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顓頊,顓頊之孫生老童,老童生有兩個兒子黎和吳回,都擔任祝融這種火官之神,歷史上又稱祝融氏。吳回生陸終,陸終之後的季連(羋姓)一支,楚國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來的。在其發展中羋姓形成了龐大的姓氏團體,約略有二百餘種,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氏就包括在內。
戰國時期,楚國王室有六大公族姓氏,即屈氏、景氏、昭氏、懷氏、田氏、吳氏,皆為楚國王室分封子孫的食邑地名,後代以之為姓。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景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
景差,是楚國貴族,為著名辭賦家,與屈原齊名,著有楚辭《大招》傳世。景差入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景氏,成為最早的一批景氏族人。
景差的辭賦,可與屈原、宋玉同享盛名。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將楚國王族全部遷往中原地區,現主要分佈於山西,陝西關中,豫西等中原地區。景氏族人在一千多年前主要繁衍於好田寺、華陽兩地。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縣東邊的好田寺村,華陽在今山西省沔陽縣東方之地,這兩地均在後來的晉陽郡地(今山西太原地區)。景氏後人多奉景差為得姓始祖。
明朝初年,山西的景氏族人由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洪洞縣大槐樹下集合,之後分遷全國各地。
本書按:
景氏的主要淵源有二,一是黃帝一支,楚國,羋姓的後裔;另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齊景公的後裔。與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尚氏,源出姜姓。齊太公之後。
桓氏,源出姜姓。齊桓公之後,以諡為氏。
昭氏,源出羋姓。楚公族,以族為氏。《楚辭》雲: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源出羋姓。楚大夫伍參之後也。
能氏,源出羋姓。楚熊摯之後,避難改為能氏。
鬻氏,源出羋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後也。
班氏,源出羋姓。楚若敖生鬥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為虎所乳,謂虎有斑紋,因以為氏。
翠氏,源出羋姓。楚將景翠之後。
苗氏,源出羋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源出羋姓。春秋時期,楚國君的兒子字成虎,他的後世子孫取其“成”字為姓,亦稱成氏。
建氏,源出羋姓。楚太子建之後。
屈氏,源出羋姓。楚公族也。是以......餘下全文>>
盧俊義等四個師兄弟的師父姓周,是何來歷?拜託了各位 謝謝
周侗,陝西人,少年習武相傳為三國姜維的傳人,後拜少林派武師譚正芳為師,得少林武術真傳,且文武全才。成年後得到當時地位顯赫的包拯賞識,進入軍中為軍官,後擔任京師御拳館教師。御拳館有天地人三席,周侗為“天”字教師,地位最尊,和朝中名將宗澤交好,譚正芳最小的徒弟,後來梁山好漢病尉遲孫立就是得周侗引薦給宗澤,擔任了登州兵馬都監。他還有一個師弟,就是祝家莊的武術教師欒廷玉,後來孫立就是利用了這層關係打入祝家莊內部。 因為在朝政上主張抗遼抗金,周侗政治上不得意,因此專心武學,確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
藍姓的請進。藍氏起源何地?宗師何人?
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尋根溯源 藍姓來源有四:1、出自嬴姓。據《姓氏考略》、《竹書紀年》所載,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藍田(今屬陝西),子孫以地為氏。2、據《戰國策》、《通志·氏族略》所載,中山大夫藍諸之先祖食採於藍田,因氏。3、出自羋姓。據《百家姓考略》所載,楚公族食採於藍邑,子孫以邑為氏。4、出自他族。今壯、畲、回、滿、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子向。戰國時秦國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三六七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藍田,即今陝西藍田縣,藍田位於秦嶺之北,藍水之東,以產美玉而名聞天下,子向之後以地為氏,稱藍姓,並尊子向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藍姓起源於今陝西藍田,歷秦漢而降,藍姓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姓郡望,即為藍姓之最早發祥地,表明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漢魏之後,藍姓以上述三地為中心,逐漸播遷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南徙於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者。藍姓大舉南遷於隋唐間,其中汝南郡一支藍姓遷居今福建上杭藍尾驛,後周廣順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藍有善遷居會同裡藍家莊,有善後裔分遷清流、順昌、石城。藍姓入居廣東亦在唐末五代間,宋初之廣東南海人藍繼宗便為此支裔孫。據廣東五華《藍氏族譜》所載:“十七世萬一郎,由建寧崇善坊遷居寧化石壁鄉。十九世和二郎,於宋時寧化遷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廣東梅縣,為梅縣藍氏始祖,其後分衍興寧、長樂、寶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時是藍姓的繁盛地之一。《廣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載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實。宋元兩代,藍姓除繁盛於福建外,在廣東,藍姓也繁衍得非常興旺,並且在宋末元初亂世時大批遷居廣西,當然亦有北遷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藍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天津、北京、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沿海之藍姓有渡海赴臺者,此間亦有廣西之藍姓播遷雲南、貴州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有清一代,藍姓分佈愈廣,今東北三省亦有藍姓入居。如今,藍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藍姓約佔全國漢族藍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郡望堂號 藍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設定,治所在盧奴(即今河北定州),轄境相當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滹沱河以北地區;2、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即今山東莒縣),後改名東安,轄境相當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陰、沂源等地;3、汝南郡,漢代設定,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轄境相當今河南淮河、穎河之間。
堂號:“汝南”、“藍田”、“藍玉”、“中山”、“戒君”等。
宗族特徵 1、藍姓當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南。2、藍姓人才濟濟,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現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後,藍姓名人競現史冊,表現十分搶眼,既有文臣武將,又有詩人畫家、才子佳人。3、解放後由於漢字簡化緣故,一些藍姓簡寫為蘭,其實藍與蘭有本質區別,蘭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之後。4、藍姓在宋人編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
名人精粹 藍繼宗:廣州南海人,宋初宦官。太祖時為中黃門,太宗時從徵太原,多稱旨,真宗時遷為入內都知,仁宗時累遷為宣慶使。藍奎:潮州程鄉(今廣東梅縣)人,宋代學者。哲宗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過目成誦,以文章......餘下全文>>
我是廣州南沙的人,老師要我們寫自己的姓氏,請問李氏姓氏的來歷是什麼?
李姓源出有數種可能。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較有說服力。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
他列出四條證據:
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據北宋中葉的《新唐書·宗室世系》一書記載: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掌司法,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
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國楚國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郡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胡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以漢化之。鮮卑有複姓叱李氏,孝文漢化後,改為漢字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又如党項李元昊原是拓跋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載,唐朝功勳官將,可獲敕賜唐國姓以改李氏,如李敬業。由此,李姓成為一個龐大的姓氏。
老師佈置了作業:查自己的姓氏起源,我姓樵,找不到,怎麼辦?
中國鼎者號碼編制法:姓。 ②中國姓氏集:四川省灌縣、爐縣福集場有此姓。中國甘肅隴西縣首陽鎮有此姓
歷史名人
在隴西的樵姓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間的陝甘寧回民起義.秀才樵忠作為軍師鎮壓了隴西回民起義.
各種姓是怎麼來的?
中國姓氏的由來
張、王、李、趙、錢、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姓氏之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餘下全文>>
姓的作用
姓氏一詞,最早時其「姓」與「氏」不同。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
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
* 以國名為氏
* 以邑名為氏
* 以官名為氏
* 以職業名為氏
* 以住地之名為氏
*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
* 以貴族的字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鄲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編輯] 姓氏的起源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zh.wikipedia.org/wiki/%E5%A7%93%E6%B0%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