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掃墓了怎麼辦?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寒食節為什麼不能掃墓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清明實際是節氣不是祭祀之日,與寒食只差一天,後人混淆,才出現清明掃墓的說法。

寒食節的主要內涵是掃墓,而清明節則是遊樂,兩節氣氛截然不同,但因寒食節禁菸火,與後來的送紙錢習俗相悖,所以就出現寒食不能掃墓的說法,有的地方還這樣定義了清明及清明前的三天:一新墳二舊墳三寒食四清明

贊助廣告

寒食節上墳有什麼講究呢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日或兩日。寒食節其實也是清明節,這與我國的習俗有很大的關係,寒食節和清明節這些人們都會去祭祀。

上墳祭祀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第一步是上香,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三是傳遞資訊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祈求上蒼庇佑自己和逝去的人。既然有心上墳,無非是祭祀緬懷先人,表達孝心;所以,請一款好香是非常重要的,有心的話,

建議可以到無相銅爐上為逝者一對一定製一款無相銅爐的祈福香,採用天然的花草原料,如菖蒲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同時禮敬先人和供養三寶,

贊助廣告

輔助加持增福。還有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

簡單的講究程式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祭品——敬酒——燒紙錢拜祭——放炮送別。

為什麼清明節要上墳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餘下全文>>

清明節當天上墳必須在太陽出來前上完嗎?

根據各地的情況來定時間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山西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晒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是哪位歷史名人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說起“寒食節”,也許有些缺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人覺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節”連外國人都知道,這是中國人祭祖的日子.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兩個節日是合而為一的;然而傳至今日,人們除了記得清明節這天要拜掃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對寒食文化的其它內容,甚至對寒食節這個名稱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節日形成,源於晉文公為紀念“功不言祿”的賢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是我國頗具影響的古老傳統節日之一.

寒食節以其奇特的冷食習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這正是需要熱食時節,人們要過寒食節.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選擇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種舊俗,時間在冬季後105日,因此寒食節又名“百五節”.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東漢時期寒食習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綿山不遠的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間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出國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晉被立為君(即晉文化公)之後封賞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祿回到夏縣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來到介休(定陽縣)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晉文公得知後讓鄰居解張帶路到介休尋找,介子推拒受封賞,又揹著老母親隱住綿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晉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輔其政,帶領眾大臣來到佛爺峰下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喚,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有的大臣向晉文公獻計說:“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點火留下下方,一定會揹著老母出來.”結果奸臣孤偃、趙衰四面舉火,正值春季風很大火越燒越旺,火著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攜母出山.晉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尋找,有人從大燒林巖洞中找到半張破草蓆.晉文公接過草蓆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悲痛萬分追悔莫及,面對焚燒林餘煙,不禁頓足哀嚎.隨從大臣爭相效法,哀嚎聲響徹綿山林野(介公嶺有哀號坡地名);為紀念這位忠孝雙全的賢臣,下令將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並把焚山這日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嚴禁在三天期間內生火煮飯,只吃冷食.這是歷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說,它已成為介休綿山獨特的文化遺產.

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領群臣登綿山祭奠,看到大燒林山谷內被焚焦的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他融景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您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以及在焚燒林巖洞中找到破草蓆上介子推寫的遺囑;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表達對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過寒食即冬季後106日)定為“清明節”.之後,晉文公曾率領文武隨再次從下馬泉登綿山悼念介子推.

何謂清明?可解釋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詞作為節氣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 有了清明節氣.這個新增加的農曆節氣,時值陽春三月初(公曆為4月5日前後).這時嚴冬已過去,永珍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那麼清明節怎樣又成為清明節氣,從以上論述看先有清明的節日再有清明的節氣;因為這個農曆節氣恰好在冬至後一百五日(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所以秦漢時代確定二十四節氣中,將這一節氣稱為“清明”.因此清明節解釋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節氣是季節時序的標記;二是指節日,節日包含著風俗和慶祝紀念及相應的儀式習俗. ......餘下全文>>

清明節和寒適哪個節日該上墳

清明節和寒食節都可以上墳祭祀祖先或英烈。

不過,民間有“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意思就是在清明節祭祀時早點好,在寒食節祭祀時晚點好。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比較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源於此,民間在清明節祭祖時一般都提前。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什麼時候寒食節改名為清明節的?

說起“寒食節”,也許有些缺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人覺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節”連外國人都知道,這是中國人祭祖的日子。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兩個節日是合而為一的;然而傳至今日,人們除了記得清明節這天要拜掃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對寒食文化的其它內容,甚至對寒食節這個名稱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節日形成,源於晉文公為紀念“功不言祿”的賢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是我國頗具影響的古老傳統節日之一。

寒食節以其奇特的冷食習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這正是需要熱食時節,人們要過寒食節。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選擇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種舊俗,時間在冬季後105日,因此寒食節又名“百五節”。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東漢時期寒食習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綿山不遠的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間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出國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晉被立為君(即晉文化公)之後封賞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祿回到夏縣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來到介休(定陽縣)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晉文公得知後讓鄰居解張帶路到介休尋找,介子推拒受封賞,又揹著老母親隱住綿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晉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輔其政,帶領眾大臣來到佛爺峰下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喚,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有的大臣向晉文公獻計說:“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點火留下下方,一定會揹著老母出來。”結果奸臣孤偃、趙衰四面舉火,正值春季風很大火越燒越旺,火著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攜母出山。晉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尋找,有人從大燒林巖洞中找到半張破草蓆。晉文公接過草蓆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悲痛萬分追悔莫及,面對焚燒林餘煙,不禁頓足哀嚎。隨從大臣爭相效法,哀嚎聲響徹綿山林野(介公嶺有哀號坡地名);為紀念這位忠孝雙全的賢臣,下令將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並把焚山這日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嚴禁在三天期間內生火煮飯,只吃冷食。這是歷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說,它已成為介休綿山獨特的文化遺產。

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領群臣登綿山祭奠,看到大燒林山谷內被焚焦的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他融景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您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以及在焚燒林巖洞中找到破草蓆上介子推寫的遺囑;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表達對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過寒食即冬季後106日)定為“清明節”。之後,晉文公曾率領文武隨再次從下馬泉登綿山悼念介子推。

何謂清明?可解釋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詞作為節氣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 有了清明節氣。這個新增加的農曆節氣,時值陽春三月初(公曆為4月5日前後)。這時嚴冬已過去,永珍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那麼清明節怎樣又成為清明節氣,從以上論述看先有清明的節日再有清明的節氣;因為這個農曆節氣恰好在冬至後一百五日(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所以秦漢時代確定二十四節氣中,將這一節氣稱為“清明”。因此清明節解釋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節氣是季節時序的標記;二是指節日,節日包含著風俗和慶祝紀念及相應的儀式習俗。 ......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寒食節掃墓了怎麼辦?
寒食節掃墓?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清明節掃墓帶什麼?
寒食節南方吃什麼?
清明節掃墓有什麼講究?
墓地風水破了怎麼辦?
清明節掃墓有什麼禁忌?
清明節掃墓用什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