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號?
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姓”是家族的標誌,“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別,秦之後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新中國之前,“名”是正式場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間日常稱呼的,因為古人覺得直接稱名字不太禮貌,稱呼“字”就比較禮貌,也顯得親密一點。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後自己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贈與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會取“字”。
至於“號”,自己可以起儲以表達自己的志向、興趣、愛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這些人覺得直接稱呼“字”依然不禮貌、不夠恭敬。 有號的人不僅是文化,而且往往社會地位不低。
不僅男性有,傑出的女性也會有,比如李清照就有號“易安居士”。
姓 名 字 號都是什麼呀?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餘下全文>>
姓氏中的書名與號名有何區別
姓名是一個人的代號,古人有名、字和號之分。
1.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稱為乳名,供長輩呼喚如莉莉、鐵蛋等。讀書以後取的名,稱為書名,一般就是他的正式名稱,是戶籍、檔案註冊登記的名稱。現代人一出生就要在出生證上登記正式名稱,也成為他以後的書名。現代職場中人一般都是連姓帶名的稱呼,去掉姓氏則表示親密。
2. 字。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就要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也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現代人一般沒有字。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的聯絡,有兩種情況:
一.“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 姓屈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二.“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
3. 號。古人除了名和字之外,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一般是個性化的,多是本人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給自己取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軾,號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現代文人的筆名,藝人的藝名,網民的網名或暱稱,大概就是號的意思了。
姓,名,字,號,分別代表什麼,有什麼意思
古時候有許多封國,不少姓都來自於封國名號,名就是一人的稱呼,字是對名的補充,或是與名相反,帶有警戒的意味,號就是綽號。
古人姓、名、字、號的關係 5分
姓 氏 名 號 字的意思
姓:姓,是標誌家族系統的符號。姓在古代有兩個來由,一是以女性受孕而得姓;二是以女性生育的地點得姓。所以古姓的字旁多從女,如:姬、姜、姒、贏、媯、妃、姚等。
氏比姓出現的晚,表貴賤的身份,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貴族有氏,平民則無氏。後來姓與氏二者合一,現在常見的“以姓氏筆畫為序”的“姓氏”,說明了這個意思。
名: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早期的人名樸實,如夏商兩代的孔甲、盤庚、小辛等,都以干支為名,後來取名才慎重考慮,反覆斟酌。
字:古人有名還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又稱“表字”。孩子出生三月,由父親給他命名。男性二十歲行冠禮,取字;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取字,標誌著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或“待字”。
別號: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別號最能體現個人的性格、志趣。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歐陽修號醉翁,還有以官職、籍貫、諡號等被後人當作稱號的,如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因此後人便稱他為杜拾遺。他又做過工部員外郎,所以也稱他為杜工部。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宋朝熙寧中被追封為昌黎伯,故世稱他為韓昌黎。清朝戊戌變法的康有為,籍貫廣東南海,時人就稱他為康南海。更有以諡號稱的,如宋代名將岳飛,字鵬舉,宋孝宗時追封為鄂王,諡武穆,所以後人便稱他為嶽武穆。
問下我的3個名字的區別,及中國姓、名、字、號的知識。
名字在很久以前就有按輩分取了,出生後第一個是乳名,平時所用,家庭中所用,長大了上學的所用名叫做學名,另外是輩分名,是上族譜所用的。 不同地方的輩分字是不同的,一般由第一個遷居者定,也就是說,如果你姓吳,那你所在的輩字是由第一祖師所定,如果有同姓者遷居到別的地方了,那第一個遷居者就可以定他自己的子孫輩分字了,可以按長輩原來的定,也可以自己定,所以,不一定所有地方姓吳輩分字都相同,第幾代也不同,所有的姓也都是一樣的,不單單姓吳一個。 請【採納】謝謝
分別解釋一下 姓、名、子、號、諡的意思 謝謝
姓、名 和現在的一樣 沒多大更改
字的話就是成年之後有的
①敬名。除了父母師長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權利。
③強調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號:古人的號
稱別人的號以表示尊敬。
自己稱號一般只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諡號就是 人死之後被賜予的 評價。只有社會地位高的人才有
用姓氏和名字能查到手機號碼嗎71
不可能,因為同名同姓的很多。除非你是移動,或者聯通,內部人員,不然沒法查出號碼,就算查到,你也知道他大概哪個省,哪個市的。而且確定無重名,身份證號碼才是獨一無二的。
古代人的“姓、名、字、號”用英文怎麼翻譯。還有“原名”“人稱”“諡號”“別號”
姓: surname 或者 family name或者 last name
名: first name 或者 forename 或者 given name
字是style name,有時也作courtesy name
號是pse川donym,有時也做(hao)
人稱: 一般可以翻譯成 nicknames,
諡號:posthumous title
別號: alias
大概差不多, 查閱了幾個資料綜合起來的, 希望能幫到你